正文 第1章 風流(1 / 2)

秋風孤煞,長鴻掠空,江南最多豪英。劍氣八方盡縱橫,狂客清歌風流,人生豪邁。冷眼傲目空四海,天下傷,皆隨風去。憶少年,當時風華,淩雲壯誌心。八千裏地獨騁,淒涼絕處,遙念指間紅淚。策馬揚鞭,不定江山,幸有落花起舞,何處覓歸途?最是酒裂英雄膽。今生在,意氣浩蕩,風雨路,共譜揚州夢。

——八歸·海闊天空

鮑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以應天府為京師,國號大明,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八個月後,明軍攻陷元大都,元末代皇帝逃亡蒙古高原一帶,元朝正式滅亡,在政治上形成完全統一。

所向披靡的明軍鬥誌高昂,很快又趁勢攻克晉、陝、甘,南取閩、粵、桂、滇等地,在領土上也正式一統。

明朝初年國力較盛。建國後,太祖采取與民安息的政策,減免賦稅,頒布《大明律》穩定社會秩序。同時廢除丞相,實行六部製,改禦史台為督察院,實行衛所製,使武將與兵權分離,設立錦衣衛,對朝臣和百姓進行監督,這一係列的措施都使皇權得到大大的加強。

大明朝的榮勝絲毫不亞於盛唐。然而就在這國泰民安,四海生平之時,太祖卻突然於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龍馭歸天,享年七十有一。舉國同哀。

再說太祖生前共有子二十六人。其中長子朱標甚得朱元璋的青睞,公元一三六四年(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由李善長等人勸進即吳王位後,便立長子朱標為世子,至一三六八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即皇帝位時,又立朱標為皇太子,朱標乃係庶出,而立其為儲君,可見太祖對其的歡喜程度,然而不知道是不是上天對朱元璋的濫殺的懲罰,太子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忽染重病疾,竟致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太祖在悲痛萬分的情況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酷肖自己的皇四子燕王朱棣,但若如此未免於理未合,於是隻能把此事常擱於心。

然而眾臣子中以立皇長孫為儲君者呼聲最高。皇長孫朱允炆即是朱標次子(朱標長子早年已逝)。其天性仁善,與其父頗為相像,但綜其能力膽識卻未能與其父相比,當時太祖就擔心江山奠基時日不算久遠,更何況北方的殘遠勢力還未全部殲滅,國家需要的是一個有膽識魄力之君,而非仁善柔弱之王,恐長孫非擔負江山社稷之選。

直到有一日,召群臣議事,說出己之欲意時,學士劉三吾慷慨陳詞道:“皇孫年富,且係嫡出,孫承嫡統,古今通理。若立燕王,將置秦、晉二王於何地?弟不可先兄,臣意謂不如立皇孫。”單憑這番話當然不能讓太祖徹底下定決心,但太祖深有遠見,他想到早年為加強皇權而封地諸王,其中,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且手握重兵,一但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滅國,在這種雙重的壓力下,太祖不得不在最後選擇立皇長孫做為皇位繼承人。

此是前話。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駕崩,皇長孫即皇帝位。史稱建文帝,清時追贈惠帝。

建文帝即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文人,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為百姓、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並實行惠民政策,減免租賦,賑濟災民,一方麵還重視農業生產,興辦學校,考察官吏,任用賢能,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任采訪史,分巡天下,以體察民情。而在一係列的改革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項就是削藩。

前麵提過,在明朝建立之初,太祖為了把皇權更好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在開國初把諸子都封做藩王,自領疆土。藩王擁有兵權,可節製地方官吏,故權勢極大。縱觀曆朝曆代,地方權勢一旦強大,勢必將和朝廷抗禮。

建文帝是個優柔寡斷,好猜多疑之人,他擔心各地藩王會趁自己登基未穩之時起兵奪位。遂欲假太祖遺詔,試圖削藩。

其時的燕王朱棣,封地北平。北平原為大元舊都。頗為富庶。燕軍又時年的和北方殘元勢力作戰,是以兵強馬壯,權勢愈勝。於是其也成為了建文帝心中最擔心的存在。再加之太祖駕崩之日,建文帝恐升嘩變,特別矚令各地藩王毋須來京憑吊,王皆從之,惟獨燕王朱棣違命不從,星夜南下,後雖在淮安一帶被齊泰阻回,但此舉更讓建文帝倍感不安,促使他削藩之意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