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0章 200向新生的馬鴻賓與客死異國的馬鴻逵(1 / 3)

1949年9月23日,寧夏省解放,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在這一頁上,留下了原國民黨高級將領馬鴻賓走向新生的曆史篇章,同時也抹去了客死異國的原國民黨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逵的曆史印跡。曆史的裁定總是公平的。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對馬鴻賓給予了充分的重用和很高的榮譽。剛解放,任命他為銀川市軍管會副主任;寧夏省人民政府成立,他任寧夏省第二副主席。1950年1月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成立,他任甘肅省副主席;3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任命他兼任甘肅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1951年7月2日,馬鴻賓響應抗美援朝總會捐獻飛機大炮的號召,捐獻人民幣1億元(合新人民幣1萬元)。1953年10月,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他被任命為副主席。1954年8月,在甘肅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年已70歲的馬鴻賓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成立,他被選為委員;同時,毛澤東主席根據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決定,任命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12月,在甘肅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他當選為甘肅省第一副省長。1958年10月,馬鴻賓在甘肅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甘肅省第一副省長和出席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9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根據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決定,任命馬鴻賓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同時被選為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委員。

1960年10月21日,馬鴻賓因患胃癌等多種疾病,經多方醫治無效,在蘭州逝世,享年77歲。蘭州市各界1000多人參加了隆重的追悼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和民族委員會、中共甘肅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省政協、蘭州部隊,以及甘肅省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都送了花圈和挽聯。

逃離寧夏後的馬鴻逵的命運如何呢?

1949年9月1日,馬鴻逵應蔣介石電召飛重慶,同機飛渝的有他的四姨太劉慕俠、五姨太鄒德一、六姨太趙蘭香、參謀長張蔚野及隨行人員共30餘人。嗣後,馬鴻逵長子馬敦厚、次子馬敦靜也先後飛到重慶。10月中旬,馬鴻逵派人到中國航空公司,用17000銀元券包了一架“空中行宮”式客機(能乘坐60人左右),於10月14日飛赴台灣。到達台北後,馬鴻逵住進陽明山下新北投“行政院賓館”。剛一住定,馬鴻逵便連日拜訪台灣省主席陳誠等人。以後馬又移居於1947年購置的古亭區和平西路二段23號住宅內。馬步芳較馬鴻逵早到台灣四五天,他料到自己住在台灣以後會有些麻煩,便以3000兩黃金賄賂蔣介石的一個親信,取得了出國護照,飛到埃及做寓公去了。後又用“黃金外交”開道,被台灣國民黨政府任命為“駐沙特阿拉伯的全權大使”。

1949年11月,馬鴻逵晉見了自重慶逃到台北的蔣介石,蔣問到關於鹹陽戰役中馬部擅自撤退的原因時,言談中很不滿意。事後馬鴻逵了解,這是馬步芳、馬繼援父子在蔣介石麵前告的狀,說馬鴻逵擅自退兵,貽誤軍機,以至西北戰局急轉直下,不可收拾等。馬鴻逵很生氣。當年12月,國民黨召開中央全會,馬鴻逵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及寧夏省國民黨省黨部主任委員的身份出席了中央全會。原先國民黨中央隻有執行委員會,這次增加了評議委員會,將一些下台高級將領,如閻錫山、白崇禧、孫連仲、馬鴻逵等都從中執委剔出來,安排為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當時,國民黨監察院夥同山西省的一些監察委員提出彈劾案,彈劾馬鴻逵、馬步芳貽誤軍機、喪失防地的責任。彈劾案提出後,台灣朝野一時議論紛紛。對彈劾案有兩種意見:一種是說二馬作戰不力,貽誤軍機,應該受到彈劾;另一種說,多少國民黨中央嫡係部隊高級將領和封疆大吏,也是同樣失去防地,為何未見有人受到彈劾?二馬是雜牌部隊、地方勢力,國民黨還在搞清一色,排除異己。馬鴻逵很煩惱,很壓抑,深感自己長期留在台灣,恐怕對自己不利。馬步芳已遠走高飛,於是他也產生了離開台灣的念頭。為了脫身,他便以四姨太劉慕俠治病為由,把她送到香港,定居皇後大道輝濃台繼園1號。1950年1月,劉慕俠來電稱“病危”,要夫妻見最後一麵。馬鴻逵持電報向當時的“副總統”陳誠請假,準假1個月,隨即帶六姨太趙蘭香和原寧夏交際處長李樹山,離台去港,從此一去不返。

1950年4月中旬,五姨太鄒德一和馬敦靜一家等人也以種種借口先後飛到香港,同在一起生活。台灣隻有馬鴻逵的庶母馬書誠、長子馬敦厚及馬敦厚第三子馬家麟等。其間,繼彈劾案之後,台灣當局行政院又以“放棄職守,擅自撤兵”為由,正式給馬鴻逵“撤職查辦”的處分。中央黨部也先以“附匪”、後改“未報到歸隊”為由,將馬“除黨籍”,此事不了了之。馬鴻逵在香港,又向當時台灣駐香港特派員公署申請攜帶港台家眷赴美。以後由美國人陳納德在台灣疏通說項,經蔣介石特許,由陳納德代辦領取6張出國護照,再電美國國務院簽證,於1950年10月攜帶在港家眷去美國。在美國,他先住舊金山,後在洛杉磯市購置房屋居住,還辦了一個牧場。在美期間,美國移民局曾勸其入美國籍,馬鴻逵向其隨行子女說:“你們入不入美國籍由你們,我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死了還要埋在祖國土地上。”

1970年1月14日,馬鴻逵病歿於洛杉磯市郊家中,終年78歲。家中遵照遺言,把他的遺體空運台灣安葬。在美國的子孫沒有參加送屍活動,隻有六姨太趙蘭香隻身護屍抵台。運屍飛機在台北鬆山機場降落後,隻有其在台灣的長子馬敦厚、孫子馬家麟以及甘肅同鄉等到機場迎屍。屍體運至台北新生南路清真寺內停放兩日後,埋葬於台北縣三張犁教公墓。

縣東部。

A

艾山 與牛首山相對,位於黃河西岸,古稱艾山,明代稱峽口山。

艾山渠 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薄骨律鎮將刁雍在艾山修築的一條渠,渠首約在今青銅峽水泥廠東,渠道約當今西幹渠上遊。

安定郡 西漢至晉郡名。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北地郡西部置安定郡,治高平(今固原縣城關),轄今寧夏中衛、中寧二縣以南地區和甘肅平涼、涇川、會寧、靖遠等市縣。在寧夏境內設高平、烏氏、朝那、三水、眴卷、月氏等縣。東漢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縣東南),永初五年(111年)因羌族起義移治美陽(今陝西武功縣境),永建四年(129年)歸複,後再徙治扶風(今陝西興平縣)。建安十六年(211年)複治臨涇。東晉後再不轄寧夏境土。

安化縣 宋、金縣名。治製勝關(今寧夏涇源縣城西北4裏官莊)。宋乾德二年(964年)析華亭縣地始置安化縣,治在今涇源縣新民鄉。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移治製勝關。建炎四年(1130年)入金,改稱化平縣,轄今涇源縣。

安樂州 唐代安置吐穀渾部的州名,治今同心縣下馬關鄉紅城水古城。唐至德二年(757年)被吐蕃攻占。大中三年(849年)收複,更名威州。轄境約當今同心縣北部、中寧B

白楊城 亦作白羊城,今彭陽縣人民政府駐地。傳說古代城南崖上有白羊出沒,故名白羊城。

半個城 即今同心縣舊城,俗稱半個城。位於縣境西部、清水河東岸。老城緊靠清水河,部分為河水衝毀,故稱半個城。另外,今鹽池縣城西北60公裏處的高沙窩鄉,在明代稱興武營,明代以前這裏有舊城廢址一麵,亦俗呼為“半個城”。

保靜縣 古縣名,曾名弘(宏)靜縣,又曾名安靜縣,治所在今永寧縣望洪附近。北魏立弘靜鎮,隋開皇十一年(591年)置弘靜縣。唐神龍元年(705年)改安靜縣,至德元年(756年)又改保靜縣。五代為保靜鎮。北宋初複為保靜縣,開寶年間廢縣為鎮。鹹平四年(1001年)入西夏,仍為保靜縣,又曾升靜州。

寶豐縣 治在今平羅縣寶豐鎮。清雍正六年(1728年)築城,置寶豐縣。乾隆三年(1738年)地震城毀,寶豐縣並入平羅縣。

薄骨律城 十六國時赫連勃勃所建。因其地多果園,又稱果園城或赫連果城。據說因勃勃的駿馬白口騮死於此,鄉人以馬名城,後轉音而稱薄骨律,故址在今靈武市河中堡。

薄骨律鎮 北魏軍鎮名,治在今吳忠市北。置於太延二年(436年),不領郡縣,轄今寧夏中、北部地區。孝昌二年(526年)撤鎮改靈州。

北地郡 秦漢郡名。始置於戰國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治今甘肅寧縣,轄今甘肅省慶陽、平涼地區和寧夏固原地區及鹽池等地。秦統一六國分全國為36郡,北地郡為其一。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遣蒙恬收複河南地,增轄今寧夏全境及內蒙古的鄂托克旗、烏海市,在寧夏境內置富平、朐衍、烏氏、涇陽等縣。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其西部另置安定郡後,北地郡治牽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其轄境縮小,在寧夏僅包括今中寧鳴沙以北及鹽池縣、同心縣之東部。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分全國為13刺史部,北地郡屬朔方刺史部,在寧夏境內有靈武、富平、靈州、朐衍、廉縣。東漢時,北地郡治移富平縣(今吳忠市西境)。永初五年(111年)因羌族起義治所移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永建四年(129年)歸治富平。永和六年(141年)又徙馮翊(今陝西高陵縣)。此後,北地郡即移出寧夏境。

卑移山 西漢時,賀蘭山北段稱卑移山,後又稱乞伏山。

C

查漢托護 今銀川平原北部地區,即今平羅、惠農縣境黃河西岸的大片灘地。

長樂州 唐州名,吐穀渾部落遷居地。對其治所有兩說:一即安樂州,治今同心縣下馬關鄉紅城水古城;二與安樂州有別,但治地不詳。據唐《元和郡縣圖誌》所記推斷,長樂州當在今同心縣韋州境。

朝那縣 秦漢至南北朝縣名,治所在今彭陽縣古城鄉。先秦為邑名,置縣時間不詳。西漢初年屬北地郡,元鼎三年(前114年)改屬安定郡。轄境約當今彭陽縣全境、固原市南部和甘肅鎮原縣西北部。北魏時廢。

赤木口 今賀蘭山三關口。位於賀蘭山中部,是由阿拉善高原進入銀川平原的咽喉要隘,為銀川城防“四險”之一。口闊八丈,通車騎。明朝扼險築關,有石砌邊牆一道,依次築赤木裏口墩、赤木中口墩、赤木新墩,故又稱“三關”。

摧沙堡 唐代堡名,在今固原市紅莊鄉。

D

打隈口 明代賀蘭山邊防口隘,即今石嘴山市大武口。原意為打製石磨的山口,後以諧音改為今名。

大沙井 即大沙井城,明代靈州驛站。約在今靈武市郭橋鄉沙江村附近。

大鹽池 即花馬池,今鹽池縣。

大原 西周區域性地名。清代以前多用朱熹之說,指今山西太原地區。清顧炎武謂係指今固原及甘肅平涼一帶,此說已被大多數學者認可。

得勝寨 宋代寨名,在今西吉縣硝河鄉。

德順軍 北宋軍名。治籠竿城,亦作隴幹(今隆德縣城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築城。慶曆三年(1043年)置德順軍。金改為德順州。

第背城 約在今固原市南。

典農城 漢代設立的管理屯田事務的官署。據史載,漢代在今寧夏設置的典農城似有兩處,一處在上河城(今寧夏永寧縣西南),一處在漢代富平縣古城西(今吳忠市西南)。

吊堡子 今同心縣羊路鄉。

丁奚城 東漢城名,在靈州縣境內,今址不詳。東漢永初元年(107年),羌族起義軍首領滇零在富平地區建立政權,自稱天子,以丁奚城為都。

定川寨 宋代寨名,在今固原市中和鄉。

定遠縣 唐縣名。開元元年(713年),朔方軍大總管郭元振在今平羅縣姚伏鎮附近築定遠城置軍駐守,後升為縣,隸靈州。景福元年(892年)改警州。轄今平羅縣、惠農縣及石嘴山市區。五代後梁、後唐因之。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廢州為威肅軍,北宋初為定遠鎮,西夏改為定州。元因之,明廢。

定遠軍 唐代軍府名,治在今平羅縣姚伏鎮附近。開元九年(721年)後屬朔方節度使所管七軍府之一。見定遠縣條。

東山寨 北宋寨名,在今彭陽縣古城鄉東側。

東皋蘭州 唐六胡州之一,在鳴沙縣界內(約在今中寧鳴沙一帶),安置歸附的鐵勒渾部。

F

豐安軍 唐代軍府名。萬歲通天初年(696年)置,係關內道九軍府之一,治在豐安城(今中寧縣石空堡附近)。開元九年(721年)後屬朔方節度使所管七軍府之一。

豐安縣 隋唐縣名。隋開皇十年(590年)置,隸靈武郡,治今中寧縣石空附近,轄今中衛、中寧二縣的黃河以北地區。後廢。唐武德四年(621年)複置,隸靈州,貞觀十三年(639年)再廢,其地並入回樂縣。

逢義山 古山名,即今固原市西北之須彌山。

富平縣 秦漢縣名,治今吳忠市西。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始置,屬北地郡,轄今銀川平原及中寧縣西北部。轄境有蒙恬所築神泉障、塞外渾懷障。西漢時轄境縮小到今靈武、吳忠市至中寧縣鳴沙鎮一帶。東漢為北地郡治所。三國後縣廢。

G

高平縣 古縣名。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為安定郡治,治高平城,即今固原市原州區。因地處塬上,既高且平而得名。轄今固原市全境及西吉、海原、隆德、同心縣之毗鄰地區。三國魏縣廢。前趙複置並為朔州治。北魏廢縣並於太延二年(436年)置高平鎮,正光五年(524年)複設高平縣為原州治,西魏末改平高縣。

高平鎮 北魏北方所設軍鎮之一,治高平城(今固原市原州區),太延二年(436年)置,不領縣,轄今固原地區大部。正光五年(524年)改原州並置郡縣。

高平第一城 即高平城,因城池險固,故有“高平第一城”之稱。

高平川 今固原地區清水河流域。因其源經高平縣而得名。

高平寨 北宋時寨名,在今固原市楊郎鄉。

光祿渠 古渠,始鑿年代無考。史載唐元和十五年(820年),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李聽將廢塞的光祿渠進行過疏浚。其位置在黃河東岸今吳忠、靈武市境。

H

海城縣 即今海原縣。元代設海剌都城,明代為海剌都堡,又名海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改海城縣。1914年因與奉天省(今遼寧)海城縣同名,改為海原縣。

海剌都成 元代城堡名,即今海原縣城關。見海城縣條。

旱海 今鹽池縣麻黃山以北、靈武市以南幾百裏幹旱沙磧之地。

河南地 秦漢時期區域性地名,即河套黃河以南地區,包括今寧夏平原。

河套 黃河在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五省區境內形成馬蹄形大彎曲,大彎曲地帶的北部,亦即白於山(陝北)以北,賀蘭山以東,陰山以南,蘆芽山(晉西北)以西的廣大地區,自明代起被稱為河套。河套地區黃河兩岸的平原稱為河套平原,西南起自寧夏中衛縣的沙坡頭,東北止於內蒙古清水河縣的喇嘛灣,可分為寧夏平原(西套平原)、後套平原和前套平原(土默特平原)三部分。狹義的河套平原僅包括內蒙古境內的後套和前套平原。

河朔 泛指河套及黃河以北地區,範圍包括今寧夏北部平原、陝西北部、山西北部、內蒙古陰山一帶。

河東 古代慣指今山西省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省。因黃河經山、陝兩省為北南流向,山西全省在河東而得名。另外,寧夏黃河以東地區亦稱河東。黃河於寧夏出青銅峽口,呈南北流向,河之東岸為今陶樂、鹽池、靈武、同心、吳忠等市縣。今人稱寧夏河東一般指吳忠、靈武及青銅峽市黃河以東一帶地區。

河西 一指今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一指今寧夏平原。

河兒坪 在今同心縣境。

葫蘆河 又名蔚茹河,今寧夏南部山區之清水河,源出六盤山,流經固原、同心、中寧縣注入黃河。(按:今發源於月亮山、流經西吉縣、後入甘肅靜寧縣的那條河,也叫葫蘆河,與清水河曾名葫蘆河是兩回事)。

花馬池 古鹽州地。明置花馬池營,弘治七年(1494年)置花馬池守禦千戶所,治在今鹽池縣城關。清置花馬池分州。

化平縣 金、民國縣名。宋置安化縣,屬平涼府。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入金,改稱化平縣。清置化平川直隸廳,民國仍改為化平縣,屬甘肅省,1950年改名涇源縣。

化平川直隸廳 清甘肅平慶涇固化道直屬州,治在今寧夏涇源縣城關。清同治十年(1871年)左宗棠平定西北回民起義後,強迫退入甘肅、寧夏地區的陝西回民軍和家屬近萬人,集體遷至華亭縣境內化平川地方擇荒安置,並割平涼、固原、隆德、華亭四州縣邊地析置化平川直隸廳,轄境即今涇源縣全境。民國2年(1913年),改名化平縣,屬甘肅省。

懷遠縣 古縣名。本名飲汗城,故址在今銀川市東7.5公裏,赫連勃勃以此為麗子園。北魏時因民戶增多,立為懷遠縣,隸靈州,轄境約當今銀川市區、賀蘭縣及永寧縣東北部。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移民2萬戶於此,又置懷遠郡。隋廢郡存縣隸靈州。唐因之。儀鳳二年(677年)城為河水衝毀,次年西遷更築新城(今銀川市城區)。北宋開寶年間廢縣為鎮。鹹平四年(1001年)入西夏曾置縣,又改興州、興慶府、中興府,為西夏都城。

懷遠郡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移民2萬戶於懷遠縣,故升為郡。治懷遠縣城(今銀川市東約7.5公裏)。轄境約當今銀川市、永寧、賀蘭及青銅峽市、石嘴山市部分地區,隋初廢。

懷遠寨(城)北宋城寨名,今西吉縣偏城鄉。

懷德軍 北宋軍名,治平夏城(今固原市西北黃鐸堡古城址)。唐朝於此置石門關。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改築,名為平夏城。大觀二年(1108年)於此置懷德軍。轄今固原市西北部、海原縣東部、西吉縣東部及同心縣西南部。建炎四年(1130年)為金所占。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廢,以地屬鎮戎軍。

回樂縣 北魏置,為靈州、普樂郡治所,在今吳忠市北。隋唐因之。轄境約今靈武市、中寧縣、中衛縣、吳忠市及青銅峽市的河東地區。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置豐安縣,轄境縮小。五代廢。

回中道 古道名。西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十月,由漢武帝劉徹下令修築。係長安經回中北出蕭關至安定郡(治今固原縣城關)的交通大道。對其具體走向有兩說:起自今陝西隴縣西北(秦回中宮在此),然後經華亭、平涼至固原;起自長安,經鹹陽、涇川(漢回中宮在此),沿涇水經平涼至固原。回中道修通後,此後2000餘年,一直是關中通往寧夏的交通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