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征途,為解放廣大人民走
出了艱難而又巨大的一步。
可是,這時全國正處於革命低潮,湘贛之敵數倍於我,加之擔任師團長職務的餘灑度、蘇先
駿等人違背毛澤東的正確指揮,導致一、二、三團在軍事上相繼失利,鑒於此,他果斷地放
棄原定進攻長沙的行動。
9月19日,各起義部隊會師文家市。會議經過激烈的討論,否定了攻打城市的錯誤主張,通
過了毛澤東的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的正確主張。
革命軍翻山越嶺艱苦轉戰,於9月29日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當晚,毛澤東主持召開會
議,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三灣改編”。10月3日,他率領改
編後的工農革命軍到達寧岡縣的古城。在這裏,他主持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總結了秋收起
義的經驗和教訓,著重討論和決定了建立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根據地的問題。工農革命軍
經過艱苦轉戰,終於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塊革命根據地。次
年4月,朱德、陳毅等率領的部分南昌起義部隊也來到井岡山,兩支革命武裝在礱市會師了
。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支新型的工農武裝,開辟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也是中國
共產黨實現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偉大起點。
自從1927年各武裝起義以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領導廣大農民起義,先後開辟了
中央革命根據地及其他一些根據地,工農革命的星星之火,呈現出燎原之勢。革命根據地的
迅速興起,紅軍隊伍不斷擴大,引起了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極端恐懼和仇視。從1930
年12月開始,國民黨調集了大批武裝力量,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連續發動大規模的“圍剿”。
毛澤東機智地根據敵強我弱的主客觀形勢,指揮紅軍實行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誘敵深入,
尋機殲敵,各個擊破,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取得了4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在鬥爭
實踐中,他贏得了廣大指導員的依賴和崇敬。但是在中央六屆四中全會後,王明“左”傾冒
險主義統治了中央,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在轉移過程中,由於王明繼續其錯誤的指揮,過湘江後,中國革命瀕臨危急關頭。
1935年1月15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遵義召開。會議推選他為政治局常委,後來組成了毛
澤東、周恩來、王稼
祥三人軍事指揮小組,負責軍事指揮工作,從而確立了他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在革命萬分危急之際,是他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
遵義會議以後,為了擺脫國民黨反動派幾十萬重兵的圍追堵截,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偉大的
二萬五千裏長征,終於在1935年10月,勝利地到達陝北,完成了戰略轉移的任務,與
陝北的紅軍勝利會師,次年,紅二、四方麵軍也到達這裏。會師後,組成了統一的中央軍事
革命委員會,毛澤東任軍委主席這一要職。
八年抗戰路解放全中國
到達陝北後,同年12月,毛澤東作《論反對
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闡明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路線和政策。1937年他完
成了《實踐論》和《矛盾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
抗日戰爭爆發後,毛澤東寫了《論持久戰》,駁斥流行的“速勝論”和“亡國論”,指出戰
爭的最後勝利是屬於中國人民的,但這要經過艱苦長期的戰鬥。書中詳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
形勢,澄清了人們的糊塗認識,使中國人民有了一個正確的思想,這為最後取得八年抗戰勝
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5年8月14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中國人民經過8年的英勇抗戰,終於
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正當全國人民為之歡欣鼓舞的時候,蔣介石集團卻另有圖謀,
調兵遣將,內戰的火藥味越來越濃。
為了和國民黨共商和平建國大計,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抵達重慶。在談
判中,他以堅定的原則立場和高超的鬥爭藝術,與周恩來一道,經過40多個日夜的鬥爭,贏
得了勝利,國民黨政府被迫和中共簽訂了《雙十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