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現代派藝術大師畢加索
畢加索這個名字,幾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是20世紀最傑出,最令人信服,最具獨創性
最變幻無常,最有影響,最富誘惑力,最神聖的藝術家。他的繪畫、素描、雕塑、版畫和陶
塑等藝術品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充滿神奇,充滿魅力的紛紜世界。他的作品浸透思考,包容著
力量,而他本人則被譽為魔術師和巫師,他創造了人類匪夷所思的文化奇跡。
藍色憂鬱追尋自我
1881年10月25日,帕伯羅?畢加索誕生在西班牙的馬加拉。他的父親唐霍塞是位畫家,就
職於當地的小美術館。
1887年,畢加索家遷到科魯那。唐霍塞在加爾德學院教繪畫。畢加索在父親的悉心指導下,
把全部的時間用於素描、描繪和學習。
1895年,畢加索隨同家人來到了巴塞羅那。他的父親在美術學校工作。畢加索迷戀於素描和
繪畫,他輕而易舉地就達到了一個完全成熟的藝術學生在學業上應當達到的水平。
唐霍塞一直很關心兒子的進步,為他專門找了一間畫室。帕伯羅在這間畫室內完成了他的第
一幅重要作品——《科學和博愛》。畫幅上所表現出來的嫻熟技巧令人驚歎不已。1887年,
該畫送展馬德裏,贏得了讚揚。在馬加拉,又獲得了金質獎章。
1897年,畢加索來到了首都馬德裏,他以卓越的才能進入了聖費爾納多皇家學院,當時,
他才十六歲。但是畢加索討厭這個陰森傳統的學府,他經常逃課。1899年春天,帕伯羅得了
猩紅熱,離開了馬德裏,回到巴塞羅那。
畢加索在此期間勤奮作畫,他的速寫涉獵了各種街頭景色,他的繪畫常常取材於他的速寫,
但也有不少古典風格的構圖習作。在此期間,他還沒有完全脫離學習階段,他的畫稿表明
了那個時代流行的感傷色彩。
十九歲時,畢加索作了一次巴黎之行。在這裏,他第一次接觸到了安格爾和德拉克羅瓦的作
品,從而形成了他對印象派畫家及其繼承者的看法。他迫不及待地研究德加、凡洛、高更和
勞特累克的繪畫。雖然他的這次遊曆為期短暫,但對他影響頗大。
1901年春,畢加索又重新來到了巴黎。他參加了畫展,並且得到了好評。
畢加索天性愛好藍色,曾經有好幾年一直把它選作調色板上的主要色彩。他的《藍室》就是
很有代表性的一幅,還有一幅叫《拈魂》。這兩幅畫最先反映出畢加索對雕塑形式的新發現
和他本人象征主義的開始形成,也標誌著他青年時代的告終以及擺脫家庭影響的勝利。
1902年夏末,畢加索第三次來到巴黎。但他的作品根本無人問津。痛苦的畢加索隻好又回到
了巴塞羅那。他在巴塞羅那待了一年多,到了1904年春,便畫出了藍色時期的一些最令人飲
佩,扣人心弦的作品。作於1903年的《生活》規模很大,是他這一年最有抱負的一幅作品。
《盲人用膳》中所表現出來的手的知覺感異常強烈。在整個藍色時期,畢加索都表現出一種
“盲目與幻想”。
立體主義畫派領袖
1904的4月,畢加索離開了祖國,再次踏上通往巴黎的路。
1904年秋冬兩季,畢加索在繪畫中依舊保持著藍色時期的感傷色彩和風格。但在此後,畢
加索一反往常,他正從那冷冰冰的藍色世界中蘇醒過來。暖洋洋嬌滴滴的玫瑰紅色代替了空
洞抽象、沉重抑鬱的一片藍色。青春和愛情活生生地出現在畫麵上。
畢加索在不斷地否定自己,尋找新的表現方式。繼玫瑰紅之後,一種古典的傾向很明顯地表
現出來。他創作的《拿扇子的女人》和《穿襯衫的女人》這兩幅畫的人物姿勢都有一種平靜
感和仿古傾向,很象埃及藝術。這些描繪人物形態的習作,預示著此後即將發生的偉大事件
以及
一種新的美學概念——立體主義的誕生。
1907年春天,畢加索決定畫一幅將近八平方英尺的大型油畫,而且在幾天之內就完成了。這
就是畢加索著名的《亞威農少女》。這幅繪畫正象畢加索許多動人的作品一樣,又是一種經
過組合的難以克服的自相矛盾的總和。
《亞威農少女》這幅畫完成後的十年中,藝術發生了一次空前未有的革命。對立體主義的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