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城址認識(1 / 2)

在今固原市區向東南至三關口一帶、銀(川)平(涼)公路兩側,分布著幾座規模較大的古城址及其他一些古文化遺存。自北而南除三十裏鋪城址外,在開城有兩座南北相臨的古城址,在瓦亭有瓦亭古城址等。這些城址襟山帶水,均處山間穀地、河流側畔:三十裏鋪城址西麵有清水河,東臨瓦窯河;開城在清水河源頭,溪水常流;瓦亭古城西、南側有涇水支流瓦亭水(橫河水)自北繞向東淌過。這幾處城址據南北之衝,無疑具有扼守在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關隘性質。城垣現狀一般高凸,形製清楚,保存基本完整。它們的時代早晚不一,按多年來寧夏文史工作者的調查和研究意見,開城兩座古城,北麵的城址時代可能較早(漢代),南麵的城址為元明時期;瓦亭古城址分內城與外城,外城早至唐宋,內城清代重修。這幾座城址相互之間的方位距離,三十裏鋪古城北偏西距固原市區15公裏,南距開城兩座城址3公裏左右,再南偏東距瓦亭古城約25公裏。這些古城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承載和發揮了各自的曆史功用。

此次三十裏鋪古城勘察以考古鏟探城垣牆體為主。東垣部位的探溝解剖幾無遺物出土。城內踏察,地表發現有繩紋板瓦和零星青瓷片。固原地方文物部門同誌曾在城內挖掘過探溝,據稱以探溝內地層疊壓關係看呈現了宋—金—元—明—清這一順序,即以宋代文化層為最早,清代為最晚。2005年底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城內西部進行了發掘,城內探方發掘地層堆積和出土遺物的時代特征主要是宋和元兩個時期。依此判斷,該城址為宋、元兩代使用。

文獻中記載的宋代開遠堡即此城。《宋史·地理三》:“鎮戎軍……本原州平高縣之地。至道三年(997),建為軍……堡二:開遠、張義。熙寧四年(1071),廢安邊堡入開遠。五年,置張義”。《金史·地理下》:“鎮戎州……本鎮戎軍……堡三,彭陽、乾興、開遠”。《元豐九域誌》卷第三:“鎮戎軍。至道元年(995)以原州故平高縣地置軍……堡二。鹹平元年(998)置開遠。熙寧四年(1071)廢安邊堡入開遠,五年置張義。開遠,軍東南三十裏。張義,軍西南五十裏”。《武經總要》前集卷十八上“邊防”記:開遠堡……東至東山寨三十五裏;西,堆沙堡六盤山一帶;南至安遠[邊]堡三十裏;北至軍三十裏。東山寨即今彭陽縣古城,堆沙堡可能在今原州區紅莊大店,安邊堡處開遠堡與瓦亭之間,大致在今涇源縣大灣北(牛營)。按所記開遠堡距鎮戎軍(今固原)等方位裏程,開遠堡地望與今三十裏鋪城址相符。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宋與西夏在鎮戎軍定川寨之戰過程中,曾出現開遠堡,宋軍禦西夏北上,“出瓦亭寨”……“軍次安邊寨”……“夜至開遠堡北一裏而舍……”

明、清一些方誌中將宋開遠堡與元代開成路、開成縣及明初開城縣記在一地。《嘉靖固原州誌》卷之一與《萬曆固原州誌》上卷“古跡”條中記:“開遠堡,宋時置。元升為縣,隸開城路”。《甘肅固原州誌》“地輿誌”中記:“開城廢縣……宋置開遠堡,屬鎮戎軍。元置開城路及開城縣。明徙民於今之州城,縣地因廢,在州西南四十裏”。《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八中亦記:“開城廢縣,州(固原州)西南四十裏……宋置開遠堡,屬鎮戎軍。元置開成路及開成縣於此,尋降為州。明初改為縣……”《肇域誌》“固原州”條內記:“廢開城路,在州(固原州)治東北(按:‘北’為‘南’誤)。本宋鎮戎軍開遠堡。元至元中,安西王分治秦、蜀,遂立開城路於此”。

明初開城縣襲置元開成州、開成縣治地,元開成州、開成縣在同地,即今固原市區南18餘公裏的開城。《明史·地理三》“固原州”條中記:“固原州……南有開成州,元直隸陝西行省,治開成縣。洪武二年(1369)省州,以縣屬平涼府。成化三年(1467)廢縣。又東南有廣安州,元屬開成州,洪武二年省……”明開城縣廢後為開城堡,《萬曆固原州誌》“城堡”條記有:“開城堡,在州南四十裏”。按裏程計,明開城縣治就在今固原開城。《嘉靖固原州誌》卷之一《創建州治》中記:“初,開城縣設在固原之南四十裏”;《嘉靖固原州誌》卷之二收錄太子太保王恕撰《固原增修廟學記》中有“開城縣舊在固原南四十裏”句。前引《甘肅固原州誌》《讀史方輿紀要》中亦記開城廢縣在固原州西南四十裏。這個裏程與今固原市區南到開城古城址的距離是相當的。而宋人記載如《元豐九域誌》《武經總要》均說開遠堡北至今固原“三十裏”。是故不應將宋開遠堡與元代開成縣及明初開城縣混為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