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帝國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在東南亞戰場所向披靡,橫掃整個東南亞數個國家,如果馬來西亞是相連接在一起的話,沒有人會去懷疑中國人是否會在年底之前拿下整個東南亞。 WwW COM
這個度,即便是簽署了秘密協約的英法等國也隻能望而歎之,而在得到了中國裝甲部隊的裝備以及作戰理念(閹割版本)之後,英國人在通過東南亞的這場戰爭,或者搶占行動,隱隱的也猜測出了一些什麼,這或許才是真正的閃電戰。
在中華帝國交給英國的一些資料中,曾提出過閃電戰這三個字,但是關於這三個字的含義卻很模糊,並沒有詳細的解釋,上麵隻標注了一句話的釋義,像閃電一樣打擊敵人。
而在最開始的時候,英國人並沒有去在意這句話,因為他們堅信,中國人是不可能將所有的精髓都交給他們的,在這些資料當中,肯定會摻雜有很大一部分水分,甚至是誤導英軍的內容。
所以,在拿到這份資料之後,英國方麵便組織了一個二百三十餘人組成的團隊,其中涵蓋了步、炮、空、海四個兵種各個崗位上的優秀軍官以及優秀士兵,這二百三十餘人組成的團隊每就待在倫敦,沒日沒夜的去研究中國人給出的這些資料,從中剔除那些沒用的東西,有疑惑的東西單獨標注出來,然後大家一起商量著解決。
英國人這是希望將這份資料先精簡,選出他們認為有用的,然後再將這些精簡過後的資料彙聚在一起,然後再一點點的去完善,而英國人這麼做的目的是,找出一套適合歐洲戰場的戰鬥方案。
不過英國人還有很多可以參考的,比如同樣是根據中華帝國裝甲部隊仿建而來的德國裝甲部隊。英法兩國的士兵在戰場上已經跟德國裝甲部隊有過交手的經驗,所以他們很清楚德國裝甲部隊的一些習慣與特點。
這些老兵也同樣是這個技術組的中堅力量,他們需要列出德軍裝甲部隊的優勢,然後在從中國人給出的這份資料中去找出應對的辦法。應付裝甲部隊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裝甲部隊,但是同樣的是裝甲部隊,也是需要找到克敵的辦法的,不是你派一支裝甲部隊,我派一支裝甲部隊,大家到前線去自己打就完事了。
戰爭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當然了,這些資料可是英國花費了巨大的代價才換來的,整個亞洲就換來了這麼一份資料,所以英國人也並不想就這麼放棄。
除了那二百三十人的團隊之外,英國人還單獨的組建了一個九十人的團隊和一百人的團隊,分別分析那些被第一團隊剔除的資料以及關注亞洲的局勢。
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更多有用的東西,不至於讓他們的代價看起來是那麼的低廉。
威廉姆斯就是負責分析那些被剔除出來的資料的團隊中的一員,這個團隊是後來緊急成立的,威廉姆斯是從步兵中被調到裝甲部隊的一名少尉軍官,因為有著以往輝煌的經曆,所以這一次能被挑選出來篩選這些情報。
拿著手中的那份被剔除出來的資料,威廉姆斯深深的皺起了眉頭,他的注意力放在了閃電戰這三個字上麵,而在閃電戰的後麵,卻僅僅隻有一句看起來是那麼虛無的解釋。
這樣的內容,出現在這樣珍貴的資料當中,必然會被人看作是摻雜的水分,而且很多人也並不認為這是正確的,因為就目前來看,似乎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但是以威廉姆斯這些年來的服役經驗告訴他,這似乎是很有可能的。
意識到自己好像抓到了什麼重要的東西似的,威廉姆斯並沒有急著上報自己的新現,而是迅的來到了他們隔壁的辦公室,從那裏調取了近期關於亞洲的一些情況分析。
而當威廉姆斯看到中華帝國在短短三個半月內迅的拿下了整個東南亞除馬來、印尼和菲律賓地區以外的所有地區,這更加讓威廉姆斯意識到了自己的現可能是很重要的一條情報,甚至有可能是這一整份資料中最核心的部分。
緊接著,威廉姆斯將這份資料做了登記,然後拿回了他們的辦公室仔細的去研究。
二十個軍的部隊,按照中國人的編製,那可是百萬人級別的規模,這麼大一支軍隊,即便是正常的調動,也需要幾個月的準備期才行,而且在具體的實施起來,也肯定會問題重重的。
這倒不是威廉姆斯看不起中**人,而是因為人的精力本來就是有限的,上百萬人的軍隊作戰,而且還是不同國家內的戰事,指揮官自然不可能指揮的不出現任何的差錯,但是中國人卻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