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大漢崛起(1 / 3)

大漢崛起沒有固定模式,但是,它的崛起少不了“實力”!沒有實力拿什麼崛起!《史記》中記載,平民出身的劉邦文不能書,武不能戰,但卻利用秦末動亂提供的機遇,成為曆史的弄潮兒和幸運兒,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實是令人驚歎!

……

《史記》中還塑造了一批使臣的形象,他們往往受命於危難之際,不畏強暴,隻身赴會,憑借自己的膽量勇氣、機敏的應變能力和卓越的口才,化險為夷……我們將通過對漢朝人物的人生軌跡的描述,揭解其曆史智能。

大漢崛起——暗藏殺機

一個朝代的滅亡必會有一個朝代接替,然而,在群雄爭霸、刀光劍影的年代,誰都不甘落後,在霸王與霸王之間必會有說不盡的曲曲折折,道不完的智勇之鬥……上麵說到,秦末,然而下一個王朝的接代者是誰呢?太多的人去爭奪秦的遺產,他們之間會和和氣氣地將此事了斷嗎?在這之間有太多的顯而不見的殺機……

趙高殺死秦二世,立子嬰為秦王。子嬰又殺趙高。劉邦率軍直撲鹹陽,駐兵灞上(今西安市南)。秦子嬰無可奈何,捧著玉璽,向農民軍投降。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的統治結束了。

司馬遷《史記》記載:楚軍夜擊坑秦豐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行略定秦地。函穀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鹹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西。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晶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項羽

項羽接受了章邯投降之後,想趁著秦國混亂,趕快打到鹹陽去。大軍到了新安(今河南新安)投降的秦兵紛紛議論說:“咱們的家都在關中,現在打進關去,受災難的還是我們自己。要是打不進去,楚軍把我們帶到東邊去,我們的一家老小也會被秦朝殺光。怎麼辦?”

部將聽到這些議論,去報告項羽。項羽怕管不住秦國的降兵,就起了殺心,除了章邯和兩個降將之外,一夜之間,竟把二十多萬秦兵全部活活地埋在大坑裏。從那以後,項羽的殘暴就出了名。

秦朝末年,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王朝的部隊,劉邦先破鹹陽,但劉邦兵力不及項羽,項羽大怒,派當陽君主關,項羽入鹹陽後,到達戲西,而劉邦則在霸上駐軍,沒有能跟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就派人去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占領關中稱王,讓子嬰做國相,珍珠寶器都歸為自己所有。”項羽非常生氣地說:“明天用酒肉犒勞士兵,要打敗劉邦的軍隊。”

在這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人,駐紮在新豐縣鴻門;劉邦的軍隊有十萬人,駐紮在霸上。範增勸告項羽說:“劉邦在山東時,貪圖財物,喜愛美女。現在進入關中,財物一點都不要,婦女一個也不親近,他的誌向不小啊。我叫人去看過他那裏的雲氣,都是龍虎形狀,成為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雲氣啊。趕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時機!”

這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後,為了爭奪農民起義軍勝利果實而展開的第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在當時,劉邦兵力遠不如項羽的情況下,誰會勝利呢?而正在這時,項羽對劉邦又那麼的反感,劉邦能逃過項羽的殺害嗎?

一場惡戰即將開始。楚國的左君項伯——項羽的季父,在秦朝的時候,和張良有交往,項伯殺了人,張良救活了他;現在有了緊急的情況,所以前來通知他。項伯連夜騎馬趕到劉邦軍中,私下會見了張良,詳細把事情告訴張良,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劉邦,說:“如果你還跟著劉邦,將會遭到殺身之禍。”張良說:“我替韓王護送沛公入關,沛公現在有急難,我逃跑離開是不講道義的,我不能不告訴他。”

張良就進去,把情況詳細告訴劉邦。劉邦大吃一驚,說:“怎樣應付這件事呢?”張良說:“誰替大王獻出這個計策的?”劉邦回答說:“淺陋無知的人勸我說:‘把守住函穀關,不要讓諸侯進來,秦國所有的地盤都可以由你稱王了。’所以我聽信了他的話。”張良說:“這樣不行的,大王的軍隊遠沒有項羽的多,那不是拿雞蛋去跟石頭碰嗎?請讓我去告訴項伯,說沛公不敢背叛項王。”

劉邦忽然靈機一動說:“你們倆誰大?”張良說:“他比我大。”劉邦說:“你替我把他請進來,我得用對待兄長的禮節待他。”張良出去,邀請項伯。項伯立即進來見劉邦。劉邦就恭恭敬敬地奉上一杯酒為項伯祝福,並約定為親家,說:“我進入關中,極小的財物都不敢沾染,登記官吏,人民,封閉了收藏財物的府庫,以等待將軍的到來。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穀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出和意外變故。日日夜夜盼望著將軍的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你對項王詳細地說明,我是不敢忘恩負義的。”

項伯答應了,跟劉邦說:“明天你不能不早些來親自向項王謝罪。”劉邦說:“好。”於是項伯又連夜離開,回到項羽軍營裏,詳細地把劉邦的話報告項王。就趁機說:“劉邦不先攻破關中,您怎麼敢進來呢?現在人家有大功你卻要打人家,這是不仁義的。不如就趁機友好地款待他。”項王聽著便答應了。

由此看來,劉邦是一個善用他人的人,當他聽到項羽要擊破他時,他就用感情進行拉攏項伯。在巨大的殺機麵前,劉邦充分展示了他的機智和口才。當然,劉邦和項羽是注定有一個失敗者的,這是一場必須分出高下的戰爭。

《史記》記載: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複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

在這緊急關頭,劉邦不敢失信,第二天他就帶領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羽,到達鴻門,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然而自己沒有料想到能夠先入關攻破秦國,能夠在這裏再看到將軍您。現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將軍和我有了隔閡……”項羽見劉邦低聲下氣向他說話,滿肚子氣都消了。他老老實實地說:“這都是你的部下曹無傷來說的。要不然,我也不會這樣。”當天,項羽就留劉邦在軍營喝酒,還請範增、項伯、張良作陪。

劉邦的“緩兵之計”把有勇無謀的項羽說得高興了起來。但項羽手下也不乏謀士高人。事情不會這麼順利就了事的。

在酒席上,項羽的忠臣範增多次使眼色給項羽,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向項羽示意多次,項羽默默地沒有反應。範增站起來,出去招來項莊,對項莊說:“君王的為人心腸太軟,不忍下手。你進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請求舞劍助興,順便把劉邦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他所俘虜!”項莊就進去祝酒。祝酒完了,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裏沒有什麼可以用來娛樂,請讓我舞劍助興吧。”項羽說:“好。”項莊就拔出劍舞起來。項伯也拔出劍舞起來,並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項莊終於得不到機會刺殺劉邦。

張良看到了劉邦的危險,他就到軍門外去見樊噲。樊噲說:“今天的事情怎樣?”張良說:“非常危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噲說:“這太緊迫了!請讓我進去,和他們拚命。”樊噲就帶著劍拿著盾牌進入軍門。拿戟交叉著守衛軍門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讓他進去。樊噲側舉盾牌一撞,衛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門,怒目直視項羽,項羽見此人氣度不凡,隻好問來者為何人,當得知為劉邦的參乘時,即命賜酒,樊噲立而飲之,項的命賜豬腿後,又問能再飲酒嗎,樊噲說,臣死都不避,一杯酒還有什麼值得推辭的。樊噲還乘機說了一通劉邦的好話,項羽無言以對。便賜樊噲坐下來。於是樊噲使挨著張良坐下。

《史記》記載: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坐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順便招呼樊噲一起出去。

劉邦是真的需要上廁所嗎?但是他為什麼要招呼樊噲一起去呢?在這形勢極為嚴峻,緊張氣氛達到極點的時刻,劉邦這麼做,當然有他自己的主意。

劉邦對樊噲說:“剛才出來沒有告辭,這怎麼辦呢?”樊噲說:“做大事情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講大禮不必講究小的禮讓。現在人家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麼告辭呢?”於是他們就逃走了,讓張良留下向項羽辭謝。劉邦說:“我拿一對白玉璧,準備獻給項王,一對玉酒杯,要送給範增。正趕上他們發怒,不敢獻上去,你替我獻給吧。”張良說:“遵命!”在這個時候,項羽的軍隊駐紮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紮在壩上,相隔四十裏。劉邦丟下隨從的車輸、人馬,獨自一人騎馬,同持劍拿盾徒步跑著的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一起,順著驪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逃走。劉邦行前對張良說:“從這裏到軍營也隻有二十裏路,你估計我到了軍營裏,再進去見項王。”

《史記》記載: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鬥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鬥,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曹無傷。

這段《史記》翻譯成現代的語言就是這樣:

大概劉邦已到營中,張良進去辭謝,說:“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經醉了,不能前來告辭。謹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對,敬獻給大王;玉杯一對,敬獻給大將軍。”項羽說:“沛公在哪裏?”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責備他,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了軍中。”項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範增接受玉杯,丟在地上,拔出劍砍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業!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一場劍拔弩張的宴會,總算暫時緩和了下來。

劉邦回到營中馬上殺了曹無傷。

從上麵的事情可以看出:項羽的性格特點是政治上無知,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帶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聽到曹無傷密報與範增的勸說後,大怒,決心消滅劉邦。可是聽到項伯勸說後,又改變了主意。等到劉邦到鴻門,說了一番謊話後,他聽了洋洋得意,不僅原諒了劉邦,請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報的來源也說了出來,以表明自己原來對劉邦並無成見。宴會上範增多次示意殺劉,他都置之不理;項莊舞劍,項伯護衛劉邦,他也熟視無睹。到了樊噲闖帳,怒目而視,將他訓斥了一番,他不僅不怒,反而稱之為壯士,賜酒,賜彘肩,賜坐。其實樊噲的話是劉邦前邊說的話的重複與補充,隻是換了一個角度來說而已。而他在這些虛偽的言辭麵前,卻感到劉邦與樊噲的話全是對的,自己反而有內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劉邦脫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劉邦逃後,張良奉璧給他,他隨手置於座上,沒有什麼反應。

但是劉邦卻是一個善變的人物。到鴻門後,他抓住項羽的心理來哄騙他,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項羽,以滿足項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著又把項羽要“擊破”他的事,轉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稱臣謝罪,又把欲王關中的野心否認得幹幹淨淨,從而得到了項羽的好感,於是在危機四伏的鴻門宴上躲過殺身之禍,趁機逃脫了。這也是著名的“鴻門宴”,後人以表暗藏殺機之宴。

大漢崛起——井陘之戰

韓信是中國戰爭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很多人把他視為中國第一名將。想我中華泱泱千年,名將如雲,為何以韓信獨得其大名呢?

在這場曆經長久的楚漢戰爭中,漢大將韓信表現出了“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卓越智謀和用兵韜略,其戰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井陘之戰則是他輝煌戰例中的精粹。

項羽分封諸侯,搞“任人唯親”,這一措施不但不能收拾殘局,反而加劇了分裂。不久,齊將田榮最先起兵反對項羽,自立為齊王。彭越在梁地有1萬多士兵,未得分地,對項羽怨恨,田榮也聯合彭越。陳餘對張耳被封常山王不服,聯合田榮趕走張耳,做代王。諸侯混戰再次爆發。

公元前204年,韓信統率3萬名士兵,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起攻擊。趙王歇、趙軍主帥陳餘聞訊後,即以號稱20萬的大軍集結於井陘口防守。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現在河北的土木關。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裏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的行動。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反觀韓信,麾下隻有數萬之眾,且係新募之卒,千裏行軍,士氣雖高漲,但身體卻疲乏,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當時趙軍主帥陳餘手下有一位名叫李左車的謀士,很有戰略頭腦。他向陳餘認真地分析了敵情和地形:韓信越過黃河,實施外線作戰,前段時間俘虜了魏王豹、夏說,並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其鋒不可擋”,所以趙軍必須暫時避開漢軍的鋒芒。但是漢軍方麵也存在著很大的弱點。這主要表現為,漢軍的軍糧必須從千裏以外運送,補給困難。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不能並行,因此漢軍糧秣輸送一定滯後不濟。鑒於這一分析,李左車進而向陳餘建議:由他帶領奇兵3萬人馬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而由陳餘本人統率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堅壁不戰,與韓信軍周旋相持。李左車認為隻要運用這一戰法,就能使得韓信求戰不得,後退無路,不出10天,就可以徹底消滅漢軍;否則,趙軍是一定會被漢軍打敗的。這就是李左車的具體分析過程。

然而,陳餘會聽李左車的意見嗎?韓信是怎樣對付這樣的困境的呢?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義兵不用詐謀奇計。

陳餘是一名崇尚正麵攻擊的古典派軍人,拘泥於教條,且認為韓信兵少而疲,不應避而不戰。他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刻板地遵從兵書上“十則圍之,倍則戰”的公式行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看來,陳餘有自己的主張,他不聽從李左車的意見,這就注定了這場戰爭的最後的結局。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韓信深謀遠慮,自知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如采用強攻,必會受挫,於是決定在離井陘口很遠地方駐紮下來,反複研究地形地勢和趙軍部署。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采納,趙軍主帥陳餘有輕敵情緒和希圖速決的情況後,非常高興,當即製定了出奇製勝、一舉破趙的良策。他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30裏的地方紮下營寨。到了半夜時分,迅速實施作戰部署:一麵挑選2000名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麵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今河北井陘縣北)潛伏下來,準備乘隙襲占趙軍大營,斷敵歸路;一麵又派出1萬人為前鋒,乘著夜深人靜、趙軍未察之際,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境內)東岸背靠河水布列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部署甫定,東方天際晨曦微露,決戰的一天降臨了。

如此一來,對於韓信來說,就好辦多了,以韓信之能,最後的勝者肯定是他了。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未至井陘口三十裏,止舍。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璧,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擒趙王歇。

隨著情節的發展,當漢軍接近井陘口時,韓信連騎哨都不派,立即傳令中軍主力全部前出到河邊背水列陣,營壘上的趙軍遠遠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退,紛紛譏笑韓信不懂兵法。少頃,天色已然大亮,漢軍陣營揚起一陣輕塵,隨著激越的鼓聲,一隊旗仗轉出,韓信在眾將校的簇擁下縱馬來到陣前。陳餘眼見韓信兵少,自己又占據有利地勢。於是率輕騎銳卒蜂擁而出,欲生擒韓信。韓信令棄旗鼓儀仗,迅速轉入陣中。陳餘見此情景,當即下令全營出擊,直逼漢陣。漢軍因臨河而戰已無路可退,所以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雙方廝殺半日有餘,趙軍仍未能獲勝。這時趙軍營壘已空,韓信預先伏下的兩千輕騎直馳而入,在趙軍營壘遍插漢軍紅旗。鏖戰中的趙軍突然發現背後營壘插滿漢旗,隊形立時大亂。韓信揮軍趁勢反擊,將二十萬趙軍殺得大敗,斬殺趙軍統帥陳餘,生擒趙王歇。

井陘之戰,韓信以萬餘的劣勢兵力,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一舉擊破二十萬趙國大軍,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譜寫了中國軍事史上的精彩篇章。井陘之戰以韓信大獲全勝,一舉滅趙而降下帷幕。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整個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局上漸獲優勢,即消滅了北方戰場上最強勁的敵手。關於韓信背水一戰的經典戰例井陘之戰,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為無數風流誌士所探討。

井陘之戰作為有名的以少勝多之戰,被後世研究者無限的拔高,使之神化!而關鍵的製勝之道卻往往被忽視。後人往往糾纏於“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或者是探討背水之戰的神奇!戰後,漢軍將士們飲宴相賀,他們紛紛問韓信:“將軍叫我們背水列陣,這是有悖兵法的啊,為什麼竟然能取勝呢?”韓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都說了嗎?置之死地而後生,置隻亡地而後存。如果我給你們一條生路,士卒們能拚死作戰嗎?”諸將這才領悟了背水列陣製勝之奧妙,對韓信大為欽服。

縱觀曆史,軍事的布局不在於你有多麼完美的戰術設計,有多麼精妙的奇思異想。關鍵在於你如何把握戰術的節奏,把每個環節都絲絲入扣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去完善它,而不至於一步錯,滿盤輸!而韓信運用高級間諜巧妙背水破敵殊成絕響,井陘之戰製勝之道不在於背水之陣有多奧妙,在於韓信知道敵軍實際的情況,對症下藥,取得了預想中的結果。

大漢崛起——楚漢之爭

群雄之爭,是一場以謀略相比拚的高智能競賽。能夠最終成就霸業,靠的是謀略,拚的是智能。有些事正是埋藏了其重點的發生,在劉邦與項羽軍隊懸殊的情況下,劉邦可能會戰勝項羽嗎?劉邦會用什麼辦法去對付項羽呢?在這之中存在著風風雨雨、百曲百撓……

劉邦在職位上有很好的打算,他拜韓信為大將、蕭何為丞相,整頓後方,訓練人馬。公元前206年八月,漢王和韓信率領漢軍攻打關中。關中的百姓對“約法三章”的漢王本來有好感,漢軍一到,大多不願抵抗。不到三個月工夫,漢王消滅了原來秦國降將章邯等的兵力,關中地區就成了漢王的地盤。西楚霸王項羽氣壞了。項羽打算發兵往西打劉邦,可是東邊也出了事,齊國的田榮轟走了項羽所封的齊王,自立為王,情況比西邊更嚴重。項羽隻好先去對付齊國。漢王劉邦趁項羽和齊國相持不下的時候,一直向東打過來,攻下了西楚霸王的都城彭城。項羽又不得不扔了齊國那一頭,趕回來在睢水上跟漢軍打了一仗。漢軍大敗,掉在水裏淹死的不知道有多少,被俘的也不少,漢王的父親太公和妻子呂後也被楚軍俘虜了。

漢王退到滎陽、成皋(都在今河南滎陽縣)一帶,收集散兵。這時候,蕭何從關中調來一支人馬,韓信也帶著軍隊來見漢王,漢軍才又振作起來。

漢王采取以攻為守的辦法,一麵守住滎陽,用少數兵力拖住項羽的軍隊;一麵派韓信帶領兵馬,向北邊收服魏國、燕國和趙國。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範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範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陳平曾在項羽手下做過謀土,但不被重視,後來就投奔了劉邦,陳平的“六出奇計”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六出奇計”中就一條為:重賄對方將領,實施反間計。

楚漢戰爭到了最激烈的時刻。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城內達一年之久,並被斷絕了外援和糧草信道。劉邦向項羽求和,項羽不許,劉邦十分憂慮。這時,陳平獻計,讓劉邦從倉庫中撥出四萬斤黃金,買通楚軍的一些將領,讓這些人散布謠言說:“在項王的部下裏,範亞父和鍾離昧的功勞最大,但卻不能裂土稱王。他們已經和漢王約定好了。共同消滅項羽,分占項羽的國土。”

陳平屢次重金收買間諜,散布各種謠言,誘使項羽懷疑自己的部下,大大地削弱了西楚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使用反間計除掉範增,讓項羽失去最重要的助手,為此不惜設計嫁禍於範增。有一天,項羽派使者到劉邦營中,陳平讓侍者準備好十分精致的餐具,端進使者房間。使者剛一進屋,就被請到上座,陳平再三問起範增的起居近況,大讚範增,並附耳低聲問:“亞父範增有什麼吩咐?”使者不解地問道:“我們是霸王派來的,不是亞父派來的。”陳平一聽,故作吃驚地說:“我們以為是亞父派來的人呢!”便叫幾名小卒撤去上等酒席,隨後把使者領至另一間簡陋客房,改用粗茶淡飯招待。楚國使者一看,心頭火起,隻好勉強咽了兩口,氣憤憤地離開了。

楚國使者回到軍營後,把前後受到待遇的經過一五一十地都告訴了項羽。項羽本是一個猜疑心極強的人,聽後便對範增起了疑心,更加確信範增私通漢王了。這時,範增向項羽建議應該加緊攻城,但是項羽卻一反常態,拒絕聽從他的意見。過了幾天,範增也知道了外麵說他私通漢王的謠言,並且感到項羽已不再信任自己了,於是他很失望地對項羽說:“天下大事已基本定了,希望大王自己好好地幹。我年歲大了,身體又不好,請大王準我回家養老吧!”

項羽十分薄情,竟然毫無挽留之意,同意了他的請求,還派人護送他回家鄉。範增一路走,一路歎氣,吃不下,睡不著,傷心不已。他已經七十五歲了,哪兒受得了這麼大的委屈?到彭城的時候,氣得背上生了一個毒瘤,就此一病不起,嗚呼哀哉了。項羽手下唯一的一個著名謀臣,竟被陳平略施小計就除掉了。

範增一死,楚營裏再沒人替霸王出主意。漢軍受的壓力也減輕了。漢王用少數兵力在滎陽、成皋一帶牽製項羽的兵力,讓韓信繼續攻取北邊東邊,又叫將軍彭越在楚軍後方截斷楚軍的運糧道兒,使項羽的軍隊不得不來回作戰。

公元前203年,項羽自己去攻打彭越,把手下將軍曹咎留下來守住成皋,再三囑咐他千萬不要跟漢軍交戰。

漢王見項羽一走,就向曹咎挑戰。一開始,曹咎說什麼也不出來交戰。漢王就叫兵士成天隔著汜水朝著楚營辱罵。

一連罵了幾天,曹咎實在沉不住氣了,就決定渡過汜水,和漢軍拚一死戰。

楚軍兵多船少,隻好分批渡河。漢軍趁楚兵剛渡過一半的時候,把楚軍的前軍打敗,後軍亂了陣,自相踐踏。曹咎覺得沒有臉再見項羽,在汜水邊自殺了。

項羽在東邊正打了勝仗,一聽成皋失守,又趕到了西邊對付漢王。在廣武(今河南滎陽縣東北)地方,楚漢兩軍又對峙起來。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麵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祇益禍耳。”項王從之。

日子一久,楚軍的糧食接應不上。項羽沒法子,就把漢王的父親綁了起來,放在宰豬的案上擱著,派人大聲吆喝:“劉邦還不快投降,就把你父親宰了。”

漢王知道項羽嚇唬他,也大聲回答說:“我跟你曾經結為兄弟,我的父親也就是你的父親。你要是把父親殺了煮成肉羹,請分給我一碗嚐嚐。”

項羽恨得咬牙切齒,真的想把太公殺了,又是項伯勸住了他。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漢王數之,項王怒,欲一戰。漢王不聽,項王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走入成皋。

項羽派使者跟漢王說:“現在天下鬧得亂紛紛的,無非是你我兩個人相持不下,你敢不敢出來跟我比個上下高低。”漢王要使者回話說:“我可以跟你鬥智,不跟你比力氣。”

項羽又叫漢王出來,在陣前對話。漢王當麵數落項羽的十大罪狀,說他不講信義,殺害義帝,屠殺百姓等等。項羽聽得發火了,用戟向前一指,後麵的弓箭手一齊放起箭來。漢王趕快回馬,胸口已經中了一箭,受了重傷。

劉邦忍住疼,故意弓著腰摸摸腳,罵著說:“賊人射中了我的腳趾。”

左右把漢王扶進了營帳。漢軍聽說漢王受傷,都著了慌。張良恐怕軍心動搖,勸漢王勉強起來,到各軍營巡視了一遍,大家才安定下來。

項羽聽說漢王沒有死,大失所望。接著,韓信在齊地大敗楚軍,楚軍的運糧道又被彭越截斷,糧草越來越少。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漢王複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漢王乃封侯公為平國君。匿弗肯複見。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號為平國君。”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漢王趁項羽正在為難的時候,派人跟項羽講和,要求把太公、呂後放回來,並且建議楚漢雙方以鴻溝(在滎陽東南)為界,鴻溝以東歸楚,鴻溝以西歸漢。

項羽認為這樣劃定“楚河漢界”還不錯,就同意了,放了太公、呂後,接著把自己的人馬帶回彭城。

其實,漢王這次講和,隻是一個緩兵之計。漢王用了張良、陳平的計策,不出兩個月,組織了韓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馬一齊會合,由韓信統領,追擊項羽。

大漢崛起——霸王自刎

天下沒有長勝的將軍,獨霸天下的項羽一生戰爭很少失敗,但最後卻被劉邦打敗,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麵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公元前202年,為了戰勝項羽,韓信費盡精力,布置十麵埋伏,把項羽圍困在垓下。項羽的人馬少,糧食也快完了。他想帶領一支人馬衝殺出去。但是漢軍和諸侯的人馬把楚軍包圍得重重疊疊。項羽打退一批,又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這兒還沒殺出去,那兒的漢兵又圍了上來。於是,項羽沒法突圍,隻好仍回到垓下大營,吩咐將士小心防守,準備瞅個機會再出戰。

這天夜裏,項羽進了營帳,愁眉不展。他身邊有個寵愛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見他悶悶不樂,陪伴他喝酒解悶。

到了定更的時候,隻聽得一陣陣西風吹得呼呼直響,風聲裏還夾著唱歌的聲音。項羽仔細一聽,歌聲是由漢營裏傳出來的,唱的淨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還真不少。

項羽聽到四麵到處是楚歌聲,不覺愣住了。他失神似地說:“完了!難道劉邦已經打下西楚了嗎?怎麼漢營裏有這麼多的楚人呢。”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項羽在四麵楚歌中知道軍心渙散,再也忍不住了,隨口唱起一曲悲涼的歌來: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歌的意思是:“力氣拔得一座出,氣魄能壓倒天下好漢,時運不利,烏騅馬不肯跑。馬兒不肯跑有什麼辦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麼辦?”

項羽一連唱了幾遍,虞姬也跟著唱起來。霸王唱著唱著,禁不住流下了眼淚。旁邊的侍從也都傷心得抬不起頭。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當夜,項羽跨上烏騅馬,帶了八百個子弟兵衝過漢營,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蒙蒙亮,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連忙派了五千騎兵緊緊追趕。項羽一路奔跑,趕到他渡過淮河,跟著他的隻剩下一百多人了。

項羽和他的勇士又要繼續前行了。但是,猛然間,他們發現,他們找不到路了。項羽和他的勇士迷路了。項羽於是下令,大家原地休息,等待有人路過再做打算。很快,一個唱著山歌,挑著柴火的老農笑吟吟地從前麵過來了。就問他哪條道兒可以到彭城。那個莊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願給他指路,哄騙他說:“往左邊走。”

項羽和一百多個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對頭,跑到後來,隻見前麵是一片沼澤地帶,連道兒都沒有了。項羽這才知道是受了騙,趕快拉轉馬頭,再繞出這個沼澤地,漢兵已經追上了。

《史記·項羽本紀》: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嚐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項羽又往東南跑,一路上,隨從的兵士死的死,傷的傷。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再點了點人數,隻有二十八個騎兵。而且這二十八人全都是血跡累累的,很可能都是有傷在身。

項羽知道自己很可能跑不過去了,就對他殘存的部下說:“各位勇士,我們自從興兵反抗強秦以來,大小經過了七十多場戰陣,沒有失敗過。現在,我們打敗仗了,那也不是我們的無能,那是老天的不公。那個劉邦屢次三番敗給我們,我們不過敗給他一次而已。那也不是他劉邦的功勞,是老天的功勞。現在,我就為各位勇士證著一點。我在大家數到十的工夫,就為你們取下一員漢將的頭顱來。”

《史記·項羽本紀》: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鄉。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麵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

項羽把剩下的二十八人分為四隊,對他們說:“看我先斬他們一員大將,你們可以分四路跑開去,大家在東山下集合。”

說著,他猛喝一聲,向漢軍衝過去。漢兵抵擋不住。紛紛散開,當場被項羽殺死了一名漢將。

項羽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人馬也到齊了。項羽又把他們分成三隊,分三處把守。漢軍也分兵三路,把楚軍圍住。項羽來往衝殺,又殺了漢軍一名都尉和幾百名兵士。最後,他又把三處人馬會合在一起,點了一下人數,二十八名騎兵隻損失了兩名。

項羽對部下說:“你們看怎麼樣?”

部下都說:“真的像大王說的那樣。”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嚐一日行千裏,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項羽帶著二十六個人一直往南跑去,很快就擺脫了漢軍的糾纏。他來到烏江邊的時候,漢軍隻能聽見他們的呐喊聲而已。恰巧烏江的亭長有一條小船停在岸邊。

這位烏江的亭長撐船正靠岸等待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還有方圓千裏的土地,幾十萬的民眾,也足夠稱王的了,請大王急速過江。現在隻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也沒有船隻可渡。”項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幹什麼?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見他們呢?或者即使他們不說,我項羽難道不感到內心有愧嗎?”接著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長者,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向無敵,常常日行千裏,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賞給你吧!”於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次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麵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這個人就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兩黃金要買我的腦袋,並封為萬戶侯,我就送你這點好處吧!”於是他拿起殺刀向自己的頭部砍去。

從曆史中可以看出,項羽是一位超群的軍事統帥。他能征善戰,戰場上豪氣蓋世,叱吒風雲。然而,項羽又是一位悲劇式的人物。秦朝滅亡後,他自稱霸王,忙於分封諸侯,扶持六國貴族的殘餘勢力,違背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造成了混亂割據的局麵。他燒殺擄掠的暴行,違背了人民的意誌,是他戰敗的根本原因。他缺少戰略家的眼光,剛愎自用,不納言良。以致屢失戰機,沒有鞏固的後方基地,沒有充足的糧餉和兵源,雖然屢戰屢勝,反而由盛而衰。這就是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

大漢崛起——白登之圍

公元前202年6月,劉邦統一中國,建立漢朝。劉邦即皇帝位(即漢高祖)。

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走封建統治的老路,遂轉變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在這場角逐中,項羽具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不善於用人,不能重建統一王朝。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

在霸土相爭的年代裏,沒有哪一個霸王舍得停下爭奪財富的腳步,當事情達到無路可走的地步時,曆史上的霸王是怎樣解決的呢?

《史記·劉敬傳》記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匈奴貴族為了掠奪財物和奴隸,不斷向外擴地,騷擾漢邊,給剛剛建立的西漢王朝帶來嚴重的威脅。

自從在秦始皇統治時期打敗匈奴以後,北方平靜了十幾年。到秦滅亡之後,中原發生了楚漢相爭,匈奴就趁機一步一步向南打過來。

匈奴的冒頓單於(冒頓是人名,單於是匈奴王)帶領了四十萬人馬包圍了韓王信的封地馬邑。韓王信抵擋不了,向冒頓求和。漢高祖得到這個消息,派使者責備韓王信。韓王信害怕漢高祖辦他的罪,向匈奴投降了。

冒頓占領了馬邑,又繼續向南進攻,圍住晉陽。漢高祖親自趕到晉陽,和匈奴對敵。

公元前200年冬天,天空下著大雪,氣候特別冷,中原的兵士沒碰到過這樣冷的天氣,凍壞了不少人,有的人竟凍得掉下了手指。但是,漢朝的軍隊和匈奴兵一接觸,匈奴兵就敗走。一連打贏了幾陣。

漢高祖進了晉陽,派出兵士去偵察,回來的人都說冒頓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殘兵,連他們的馬都是挺瘦的。如果趁勢打過去,準能打勝仗。

漢高祖還怕這些兵士的偵察不可靠,又派劉敬到匈奴營地去刺探。

劉敬回來說:“我們看到的匈奴人馬的確都是些老弱殘兵,但我認為冒頓一定是把精兵埋伏起來,陛下千萬不能上這個當。”

漢高祖大怒,說:“你膽敢胡說八道,想阻攔我進軍。”說著,就把劉敬關押起來。

漢高祖率領一隊人馬剛到平城,突然四下裏湧出無數匈奴兵來,個個人強馬壯,原來的老弱殘兵全不見了。漢高祖拚命殺出一條血路,退到平城東麵的白登山。

冒頓單於派出四十萬精兵,把漢高祖圍困在白登山。周圍的漢軍沒法救援,漢高祖的一部分人馬在白登,整整被圍了七天,沒法脫身。此即所謂“白登之圍”。

高祖身邊的謀士陳平打發了一個使者帶著黃金、珠寶去見冒頓的閼氏,請她在單於麵前說些好話。閼氏一見這麼多的禮物,心裏挺高興。

冒頓認為漢朝皇帝也有人會來救他們,不如早點撤兵回去。於是,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將包圍網撕開一角,放漢兵出去。

第二天清早,天正下著濃霧,漢高祖悄悄地撤離了白登。陳平還不放心,叫弓箭手朝著左右兩旁拉滿了弓,保護漢高祖下山。

漢高祖提心吊膽走出了匈奴的包圍圈,快馬加鞭,一口氣逃到廣武。他定了定神,首先把劉敬放出來,說:“我沒聽你的話,弄得在白登被匈奴圍了起來,差點兒不能和你見麵了。”

漢高祖逃出了虎口,自己知道沒有力量再去征服匈奴,隻好回到長安。以後,匈奴一直侵犯北方,叫漢高祖大傷腦筋。他問劉敬該怎麼辦?劉敬說:“最好采用‘和親’的辦法,大家講和,結為親戚,彼此可以和和平平地過日子。”曆史上出現過很多的“和親”,史學界長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持否定態度,認為和親是一種屈辱妥協、投降賣國的政策,另一種意見與此相反,認為和親是封建社會維持民族友好關係的一種最好辦法,它導致民族間的和解,加強了民族間的交流和了解。和親從根本上來說,是為曆代統治者自身的統治目的服務的,但客觀上或多或少地有利於緩和國內的民族矛盾,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對促進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起著一定的作用。

漢高祖同意劉敬的意見,派劉敬到匈奴去說親,冒頓同意了。漢高祖挑了一個宮女所生的女兒,稱作大公主,送到匈奴去,冒頓就把她立為閼氏。

漢朝開始采取“和親”的政策,跟匈奴的關係暫時緩和了下來。西漢初實行和親,使雙方關係暫得和緩。

和親是一定曆史時期的產物,從和親的動機來看,以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強弱為出發點來決定是否和親。當中原王朝實力薄弱時期,通過和親政策,為了求得邊境安寧。

大漢崛起——女人幹政

談到中國曆史上的女皇帝,人們都會想到武則天,其實早在西漢時呂後就成了高祖之後第一個實際的女性統治者。她是中國曆史上三個女性統治者中最早的一位——呂後。史書上記載了她實際統治西漢16年。

漢高祖寵愛了一個戚夫人。戚夫人生了孩子,叫做如意,被封為趙王。漢高祖老覺得呂後所生的太子劉盈生性軟弱,怕他將來幹不了大事,倒是如意說話做事很像自己。因此,想改立如意為太子。

他曾經為這件事跟大臣們商量過,但大臣們都反對,連他一向敬重的張良也幫著呂後。請了當時很有名望的四個隱士叫“商山四皓”,來輔佐太子劉盈。漢高祖知道沒法廢掉太子,就對戚夫人說:“太子有了幫手,翅膀已經長硬了,沒有法子改變了。”雖然,戚夫人很傷心,但也沒有理由說服。

為了鞏固皇權,劉邦是費盡心機。他的年齡已經很大了,在平定英布叛亂的時候又中了箭傷,到了長安病情加重。呂後找了名醫,劉邦問他病情如何,醫生隻是說能治,劉邦一聽,就知不會好了,氣得大罵醫生:“我原本隻是一個百姓,手提三尺劍得到天下,這是天命。如今要我死,就是神醫扁鵲來了也沒有用!”說完賞賜給醫生五十金打發他走了。

後來,傷勢越來越厲害。有人偷偷地對他說:“樊噲和呂後串通一氣,隻等皇上一死,就打算殺掉戚夫人和趙王如意。”

漢高祖大怒,立即把陳平和將軍周勃召進宮來,對他們說:“你們趕快到軍營,立刻把樊噲的頭砍下來見我。”

那時候,樊噲正帶兵在燕國。陳平、周勃接受了命令,兩人私下商量說:“樊噲功勞大,又是皇後的妹夫,咱們可不能隨便殺他。這會兒皇上發火要殺他,以後萬一後悔起來,怎麼辦?”

兩人商議之後,把樊噲關在囚車裏,送到長安,後來果然被呂後釋放。

漢高祖病重了,他把大臣召集在他跟前,又吩咐手下人宰了一匹白馬,要大臣們歃血為盟。大夥兒當著高祖的麵,歃了血,起誓說:“從今以後,不是姓劉的不得封王,不是功臣不得封侯。違背這個盟約的,大家共同討伐他。”大臣們宣了誓,漢高祖才放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