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部三十七章 臘八節(1 / 2)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裏,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

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臘八節,又稱“臘八” ,日期在十二月初八(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原意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和避邪。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中國喝臘八粥的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關於臘八節,還有許多的傳說。

傳說一: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裏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說二: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穀、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

王海明早上起來,就發現老媽在淘洗各種幹果,大米之類的東西,才想起來,今天是臘八節。

“離過年又近了一步呢,今年大家應該可以過個好年”。王海明自言自語,通過剛開始的種菜,後來的鄉村旅遊,大家夥多多少少的增加了不少的收入,比以前強了許多。

想到成片的果園,和亂石崗的產業,王海明相信,明年,會更加美好。王海明從小就喜歡喝臘八粥,是以喝了三碗,還意猶未盡。

“還是不要喝了,不然肚皮就要撐爆了”。王海明看到自己鼓起來的肚皮,暗暗警告自己。

“李清,等會吃完飯,你跟我去學校看看吧”。相對於亂石崗那邊幫不上忙,學校的重建,卻落到了王海明的肩上。

“好的,稍等一會”。李清自從見到那群可愛而又調皮搗蛋的孩子們,就喜歡上了教師這個職業。看到大家都在忙碌,李清也加入到了其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那我呢”。北極熊一邊吞咽著包子,一邊大呼小叫的問道。這幾天的相處,李雄也適應了這裏安寧的生活,並漸漸的學會,適應其中。等會你和熊大,一起去亂石崗那邊幫忙,不知道路的話,熊大可以帶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