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汪精衛的老婆陳璧君對汪精衛的降日思想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她在提到偽滿洲國時這樣說:“奉天本來是滿清帝國帶來的嫁妝,現在又帶走了而已。”陳璧君不斷勸汪精衛投敵,加上日本的誘降,以及國軍的不斷失利,汪精衛更堅定了向日本投降的態度。
陳公博勸汪精衛拖蔣介石一起投奔日本,陳璧君拒絕這樣做,說:“難道汪主席隻能當二把手嗎?”
1938年12月,汪精衛最後一次去拜訪蔣介石。蔣介石正感冒,躺在床上,見汪精衛進來,說:“汪先生,你有所不知,此時接受日本的條件,連喝杯熱水的自由都沒了。”一周後汪精衛潛逃到越南,投奔日本,當了漢奸。
汪精衛叛逃後,蔣介石讓戴笠派人刺殺他,直接負責刺殺的是軍統特務陳恭澍。陳恭澍發現汪精衛每天早晨都吃麵包,而且都是由一家固定的麵包店送過來,一天他把送麵包的店員打傷,然後把麵包換成了有毒麵包,偏偏這天汪精衛心情不好,不想吃早點,一連幾天都是這樣,最後蛋糕餿了,汪精衛把蛋糕扔了,此次行動失敗。
幾天後陳恭澍得知汪精衛家浴室的水龍頭壞了,便讓人扮作修理工來汪精衛家,還攜帶了一罐毒氣,打算在水龍頭修好後把打開蓋的毒氣罐放在浴缸下,汪精衛一進浴室就會中毒而死。可是這幾天汪精衛身體不舒服,連續三天沒洗澡,毒氣都失靈了。
最後陳恭澍決定明目張膽地刺殺汪精衛。3月20日晚11點50分,他帶人翻牆進入汪精衛的院落,汪精衛的衛士聞聲出來查看,陳恭澍馬上掃射,打傷3人。隨後他直奔汪精衛臥室而來,用斧頭把房門劈開一個洞,對著裏麵射擊。在黑暗中,一男一女倒在血泊中,陳恭澍以為汪精衛二人已死了,迅速離開,向戴笠報告:“二人已經上路,我們勝利返航。”可是第二天傳來消息,汪精衛毫發無損。原來就在刺殺汪精衛的這天晚上,汪精衛和自己的秘書曾仲鳴換了房間,倒在血泊中的是曾仲鳴夫婦。連續三次失敗,蔣介石最終放棄了對汪精衛的暗殺。
1939年6月10日汪精衛訪問日本,日本首相平沼騏一郎對汪精衛說:“共產黨是擾亂人類世界和平的敵人,不應容許其存在,我們最低限度應該把它從東亞趕出去。蔣介石這種人,日本國民不會相信他,如果他不與共產黨分手是很難容他的。”
7月10日汪精衛在《我對於中日關係之根本觀念及前進目標》中解釋了他投敵的原因:“總理(孫中山)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成功,有賴於日本之諒解。’這句話意義重大,日本是東亞強國,經濟軍事文化先進,最近幾十年,可以說無日本就無東亞,中國事事雖然落後,卻是東亞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日本必然會知道中國的強盛對於日本會產生什麼影響,於日本是有利還是有害呢?如果有利,日本當然願中國強盛,願意與中國為友;如果有害,日本必然以中國為敵。以一個剛圖謀強盛的中國與已經強盛的日本為敵,勝負之數,不問可知。”
“日本根本不打算滅亡中國,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日本若要滅亡中國,則全力繼續作戰便了,不必有所措辭。第二,近衛三原則(善鄰友好、共同反共、經濟上提攜中國)被日本定為國策。第三,中日兩國如果沒有一個共同努力的目標,則因利害衝突之故勢必水火不容。反之,有了一個共同努力的目標,則利害一致,衝突自然無從發生。”
“抗戰以來,軍隊和民族都充分表現了民族意識,但這種意識已被共產黨完全利用。共產黨的罪惡甚於義和團,忠勇的人民隻能盡報國的心事,決不能挽回當前的厄運。我覺得今日有兩條路,一條路是跟著蔣介石唱高調繼續抗戰,另一條路是把孫先生的遺言重新闡明,第一步恢複中日和平,第二部確保東亞和平。這兩條路前一條是亡國滅種,後一條是複興中國、複興東亞,我決定走複興中國、複興東亞之路。”
12月29日汪精衛發表講話,認為中國之亡已無可救,說“我們今日要為救國而死,不要隻為殉國而死”,還說要做中日兩國共存共榮路上的一顆石子、一粒泥沙。此時的汪精衛已經墮落成徹頭徹尾的漢奸了。
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在南京組建汪偽政權。
1941年中條山戰役,國軍35000人被俘,日寇交給汪精衛處理,有人主張將這些人關進集中營,汪精衛說:“為了國家拚死作戰的軍人,日本人當他們是俘虜是必然的,他們抗戰難道不是為了國家嗎?我們也視他們為俘虜,這是何居心?”隨後下令對這些俘虜優待。
1941年12月31日汪精衛不禁想到30年前的這天,他曾說中國30年後就能強大,如今30年已經到了,然而中國卻如此,他感慨連篇,寫道:“30年於今日結束矣,本年就世界實為變化激烈之年,就國家實為沉悶痛苦之年,就個人言,為數十年未有多災多難之年。”
1942年5月8日,汪精衛被日本人安排去拜見攝政王的兒子、“康德”皇帝溥儀。
汪精衛刺攝政王時,溥儀才4歲,他當時應該並不知道汪精衛就是要殺他爸的人,否則他一定會對汪精衛的名字印象深刻。但這次他倆人生中的第一次見麵,卻是一個傀儡見另一個傀儡,著實讓人在可笑之餘,生出世事無常的感慨。
為了表現“滿洲國”和汪精衛的“中國政府”的“大東亞共榮圈”團結戲,土肥原賢二安排了這次會麵。剛進“皇宮”,汪精衛未及站定,溥儀侍從官猛然高喊“一鞠躬”。汪精衛隻得俯首,就這樣連著鞠躬三次。
汪精衛從東北回來,在中南海居仁堂演說,他說道:“30多年前,我為清朝政府所逮,其間,有人問我中國何時能富強?我答說:30年。時至今日,在座諸位,估計還會向我再問同樣的問題……我想說的是,30年!”說罷,汪精衛淚如雨下。
1943年,汪精衛訪問日本,與東條英機見了麵。東條英機表示希望其和日本共同參加大東亞共榮圈的建設,汪精衛表示:“和貴國一道共同進行這個偉大事業我們感到榮幸。”
1944年3月汪精衛為治病又赴日本,11月9日汪精衛賦詩道:“心宇將滅萬事休,無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嚐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這天深夜,轟的一聲響向四麵八方傳去,又一顆美國B-29轟炸機的重型炸彈落下來。尖銳的炸彈鳴嘯聲,房屋被炸中後的碎片飛擲聲,日本人驚惶的哭叫聲,在那瀕死人的耳中,全部逐漸黯淡下去。此時,在日本名古屋大學附屬醫院外的防空壕內,汪精衛在擔架上瑟瑟發抖。他躺在冰冷的防空壕後,任由從掩體未及關閉的門外的風吹襲。他麵色鐵青。在彌留的瞬間,汪精衛的腦子裏,不停浮現著兩個大字:漢奸!
這是汪精衛之死的官方說法。霍實子《太平洋戰爭時期幾樁史實大探底》一書記載,1944年3月汪精衛去了日本,而後秘密回到上海,但被軍統特務偵知,軍統買通上海虹橋醫院的護士,每天在給汪精衛的藥粉中摻入無色無味的慢性毒藥,導致汪精衛毒發而亡,而汪精衛死於日本的說法是日本故弄玄虛。此說還見於上海文史資料《抗戰風雲錄》。但不論汪精衛是怎麼死的,他都是個板上釘釘的漢奸了。
汪精衛死後,日本人把他的遺體運往南京。陳璧君怕日後有人毀墳鞭屍,特地用5噸鋼材建造墳墓,沒想到在抗戰勝利後,1946年1月21日,蔣介石派74軍的張靈甫將汪精衛的墳墓用TNT炸藥炸開,又將汪精衛的遺體取出,此時汪精衛的遺體尚未腐爛,於是遺體被火化。火化後士兵開動鼓風機向爐膛吹去,頃刻間,汪精衛的骨灰就在茫茫夜空中四散不見了。
汪精衛的一生結束了。如果汪精衛在刺殺攝政王敗露後像喻培倫那樣跑了,那麼他肯定會參加黃花崗起義,他會成為黃花崗第73位烈士(因為喻培倫就是黃花崗烈士);如果汪精衛被捕後清政府殺了他,那麼今天教科書中對他的評價會和對秋瑾的評價一樣;如果汪精衛在1935年被孫鳳鳴的那一槍打死了,現在他起碼不是漢奸,而是一個曾對辛亥革命有功但後來反共的人。可是這三次,“該死的”的汪精衛卻都沒死,最終落得千古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