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辛亥風雲(6)(3 / 3)

張繼增說:“武昌地處上遊,控扼九省,地據形勝,故一舉全國響應。武漢所以成為重鎮,實乃張之洞二十年締造之功也,其時工廠林立,江漢殷富,一隅之地,足以聳動中外人之視聽。有官錢局、鑄幣廠,控製全省之金融,則起事不虞軍用之缺乏;有槍炮廠,可供戰事之源源供給;成立新軍,多富於知識思想,能了解革命之旨趣,而領導革命者又多素所培植之學生也。精神上、物質上,皆比較彼時它省為優,以是之故,能成大功。”他雖言語中不乏為張之洞歌功頌德之詞,但的確說出了辛亥革命在武昌成功的原因。孫中山就說:“以南皮(張之洞)造成楚材,顛覆滿清,可謂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二、改革幅度過大,導致清國無力承受改革帶來的巨變,最終覆亡。八國聯軍後,晚清也改革不少,全國各地辦學堂,編練新軍,計劃練現代化軍隊36鎮(36萬人)。法律上,清廷參照西方各國法律,修改《大清律例》;廢除梟首、淩遲、黥麵等酷刑;還頒布了禁纏足、禁鴉片以及允許滿漢通婚等法令;頒布《商律》,提倡獎勵實業,振興商務,鼓勵私人出資興辦企業、交通,保障工商業者權益和提高工商業者地位,促進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但改革就要花錢,錢從哪出?老百姓的身上呀。於是盡管朝廷在改革,但百姓負擔卻越來越重,都對朝廷不滿。每多一項新政舉措,就多一項龐大的經費支出,而改革帶來的收益卻低於為了改革而支出的費用,這樣就導致了財政崩潰。清末民初學者繆荃孫說:“國家因兵敗而圖強,因圖強而變政,因變政而召亂,因召亂而亡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廢除科舉使清國失去士大夫支持,喪失了傳統讀書人的人心,同時也使得一批年輕人沒有出路,從而走向朝廷的對立麵。1905年清國廢除科舉,對國家前途而言是好事,從此不再有這種束縛思想的“高考”,但是對清朝而言,則很不妙。科舉製度不僅是一種教育製度,也是一種選官製度。隋朝建立科舉製以來,唐、宋、明都是靠一大批士大夫(讀書人)在支撐,從而在衰落後很長時間才滅亡。而讀書人之所以支持朝廷,就是因為科舉是他們上升的通道。一旦廢除科舉,失去了晉身之路,就轉化為朝廷的對立麵。無賞罰則失名器,無名器則天下離心,朝廷也不再被讀書人尊崇,政權基礎半被掏空。

此外,廢除科舉無疑大大促進了新教育的發展,據統計,清末學堂由1904年的4000餘所迅速增長到5萬餘所,學生總數由不足10萬飛速增至156萬,用時不過5年。然而這一大批接受了新知識的年輕人畢業之後的出路問題也同樣成為一個巨大的社會隱患。以新軍中下層軍官為例,張之洞在1906年開辦陸軍小學堂,學堂分陸軍、海軍、測繪、經理、軍醫五班,畢業的學生近一千五六百人,但當官的不及100人。年輕的知識分子當不了官,找不到工作,往往把問題歸咎於社會不公、政治腐敗等確實存在的事實,久而久之,由此帶來的消極情緒往往會轉化為強烈的對立意識,於是武昌起義一聲槍響,這些年輕人全都走到了清國的對立麵,因為他們認為,隻要掀翻清國,一切問題就都可以解決。

四、慈禧已經去世。武昌起義爆發時,慈禧已經死了三年,如果她還活著,隻要老太太在上麵鎮著,底下誰敢造反?隻要慈禧活著,那麼即便用袁世凱來鎮壓革命黨,慈禧也能將袁世凱掌握在股掌之中。話又說回來了,假如慈禧還活著,那麼就不會有1909年載灃將袁世凱罷官,袁世凱就不會對清國懷恨在心,也不一定會有報複出賣之心了。

五、隆裕太後審時度勢。隆裕太後麵對袁世凱的逼宮,最終選擇了交權。假如隆裕太後堅持不交權,並號召全國幾百萬滿人抵抗,那麼又是一場內戰。而如果隆裕太後交了權,但是帶著溥儀退到東北,自己依然據守東北,也不是不可能。但隆裕太後並沒這麼做,因此隆裕太後對於辛亥革命的勝利也是功不可沒。

六、皇族內閣徹底失去人心。1911年5月8日清廷成立責任內閣,由於內閣13人中有7人姓愛新覺羅,於是被稱為“皇族內閣”。清廷不這麼做的話,國人還有點盼頭,盼著立憲,既然立憲後的國家依然換湯不換藥,國人對清政府徹底寒心。

七、袁世凱背叛清廷與革命黨和談。設想一下,如果12月1日袁世凱不阻止馮國璋進攻武昌,那後果是什麼?

答案其實很簡單,結果一定是袁世凱將革命黨消滅在搖籃中。因此雖然袁世凱背叛清朝不符合傳統道德中的“忠君”思想,但如果袁世凱始終對清政府忠誠,繼續剿殺革命黨的話,倒黴的還是老百姓。

假如袁世凱不跟革命黨和談的話,他肯定是接著跟革命黨打,很快就能拿下武昌,然後就如張振武所說,由於首義之地武昌的失守,“大寒各省人心,很可能使革命土崩瓦解”。革命土崩瓦解後,袁世凱再逼宮,讓清帝退位,如果不退,那就再來一次戰爭,把全國支持清帝的省份都一勺燴了——這也不難,軍隊在袁世凱手中。結果呢?袁世凱打倒皇帝做皇帝,帝製繼續。偉大的辛亥革命最後又成了一次中國曆史上再平常不過的改朝換代。

袁世凱在眼看就要滅掉革命黨的時候,在滿漢全麵民族混戰一觸即發的時候,在亂世正達到最黑暗最瘋狂最變態的時候,他,以跟革命黨和談而結束了這一切可能會毀中國於瞬間的大動亂。他的談判條件是:讓皇帝下台,但讓人民活著;要砸爛王冠,但要保護王冠下的人頭;要革命,但不要暴力。最後談判成功了,辛亥革命勝利了!

換句話說,袁世凱對辛亥革命的成功客觀上是有貢獻的,不應該被抹殺。

當然,辛亥革命的成功還有一點,也是最根本的,那就是革命黨的努力,如果說其他是0的話,革命黨就是1,雖然孫中山在辛亥革命進行時並不在中國,但是在此前他卻起了播火人的作用。等於說,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先點了一把火,然後,清國的廢除科舉、“皇族內閣”等政策自取滅亡,徹底喪失人心,這等於說是給這把火來了一場大風,最後,袁世凱出賣清廷,逼宮,火上澆油,將清廷這棟大樓徹底燒毀。故而,我認為,辛亥革命的成功,論功勞,革命黨占三分之一,清廷的自取滅亡占三分之一,袁世凱最後掀翻清廷占三分之一。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評價辛亥革命呢?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辛亥革命,不隻是在中國曆史上,即便在世界曆史上,也是一場非常偉大的革命,古今中外有哪一場革命像辛亥革命這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在這麼大的國家裏,以這麼小的犧牲最終取得那麼大的成果呢?沒有,絕對沒有,辛亥革命是獨一無二的。

辛亥革命,既使統治中國268年的清王朝被推翻,也使漢人終於“光複”了祖國,結束了被奴役的統治,更使共和製取代了封建帝製。換句話說,一場辛亥革命,完成了三個革命:朝代革命、民族革命、製度革命。

周恩來說:“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製製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後革命的發展開辟了道路。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劉少奇說:“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

然而,也正因為辛亥革命成功得太快,最終暴露了許多問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佩弗說:“1911年在中國建立的共和政體隻是美國的仿製品,注定是一個大失敗,因為它在中國的曆史、傳統、政治經曆、製度、天性、信仰觀念或習慣中毫無根據。它是外國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國之上的。它隻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畫,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學生的漫畫。”

辛亥革命倉促成功,各方麵都沒準備好,導致一片混亂,李宗仁說:“我在清末上陸軍學校時感覺一片朝氣,辛亥革命成功後全國上下隻覺得一片混亂、敗壞。”

馮友蘭的觀點無疑比較另類,他說:“辛亥革命是紳權和官權的鬥爭,知識分子經過科舉做官,在他做官的地方他是官,回到他原籍他是紳,辛亥革命的一部分動力是紳權打倒官權,就是地主階級不當權派打倒地主階級當權派。”

對於辛亥革命的成與敗,毛澤東的話無疑非常全麵,他說:“辛亥革命有它勝利的地方,也有它失敗的地方。你們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這不是勝利了嗎?說它失敗,是說辛亥革命隻把一個皇帝趕跑,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並沒有完成。”“辛亥革命是在一片勝利聲中失敗的,為什麼失敗了呢?我認為原因在兩個地方,一是敵人的力量太強,二是自己的力量太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