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辛亥風雲(1)(1 / 3)

高壓者不惜增加你的痛苦,但痛苦不能構成不滿;痛苦愈是加深,愈無反抗的餘地。但痛苦在可以忍受的時候,不滿就會達到高峰;當不滿的情況已經改善了,不滿往往造成動亂。痛苦已經減退的時候愈感痛苦,而解除痛苦的心就更加強烈。——[美]埃裏克·豪佛爾《真正的信徒》

日俄戰爭結束後,清政府的最後六年,這個龐大而腐朽的帝國,仍舊處於新舊並存中,傳統與現代互相抗爭,在長江,蒸汽輪船開始起航,在上海外灘,銀行接二連三地成立,在袁世凱努力下,中國軍隊逐漸完成向近代化的過渡。中國人的思想也逐漸活躍,一些關於華盛頓、拿破侖、彼得大帝的書開始大量出版,當然這些變化隻是在東部沿海城市。在農村,教育模式依然不變,孩子們仍在兩耳不聞窗外事地念“四書五經”,然後參加科舉考試,做夢都想金榜題名;女性依舊不能接受教育,仍然用裹腳布纏足,在婚姻大事上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人開始了走向共和的進程。在此進程中,孫中山、汪精衛、袁世凱這些風雲人物紛紛登上曆史舞台。

1911年,辛亥年,在時任《泰晤士報》記者的澳大利亞人莫理循的眼中,京城以及其他地方,不僅沒有風雨欲來的恐懼和不安,反而處處顯示著歡快、悠閑,包含希望。他寫道:“在北京,我發現這個城市正在變樣。到處都在鋪石子路,重要的宅第,家家都點上了電燈,街道也用電燈照明,電話通暢。巡警簡直叫人讚揚不盡,這是一支待遇優厚、裝備精良、紀律嚴明的隊伍……自來水供應良好,我敢斷定,不需要多久,我們就能乘上電車……老百姓的物質生活正在日趨豐富,這是不成問題的。再沒有比這更使我深信不疑的了。你在全國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有財富增長的跡象映入眼簾……興修鐵路正取得真正的進展,無論哪裏修築起一條鐵路,那鐵路穿過的省份就會得到難以置信的好處。”

既然老百姓生活得還不錯,辛亥革命又為何會發生呢?用美國埃裏克·豪佛爾《真正的信徒》中的一段話就可解釋:“高壓者不惜增加你的痛苦,但痛苦不能構成不滿;痛苦愈是加深,愈無反抗的餘地。但痛苦在可以忍受的時候,不滿就會達到高峰;當不滿的情況已經改善了,不滿往往造成動亂。痛苦已經減退的時候愈感痛苦,而解除痛苦的心就更加強烈。”

此時清朝人民的痛苦已經減退,於是解除痛苦的心就加強了,此時距離徹底解除痛苦,隻差一槍!

武昌起義一聲槍響,終結了200多年的清王朝,也終結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製。

這一切都要從孫中山說起。

屢“革”屢敗、屢敗屢“革”的孫中山

孫中山(1866—1925),名文,字載之,號逸仙,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據家譜,孫中山是孫權後代。

甲午戰爭時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自己的救國主張,李鴻章因忙於軍務,便說:“仗打完後我就見他。”但甲午戰爭一打9個月,李鴻章一直沒見孫中山,孫中山認為此書已石沉大海,他在這篇文章提出的改良思想還沒有康有為激進,而這樣的思想都不被采納,國家還有什麼希望,因此決定與清廷決裂,他離開清國,去了美國夏威夷的檀香山,在那裏建立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開始了走向共和的步伐。

第一步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孫中山雖自稱“洪秀全第二”,但洪秀全所要建立的,是比清廷更加殘暴的專製政權。康有為、梁啟超的戊戌變法,也隻是在維護清國統治前提下的變法,隻有孫中山,第一個提出掀翻清國,建立共和政府。

1895年孫中山在廣州發動起義,這就是“乙未廣州之役”,在廣州行動失敗後,他逃到日本,看到日本報紙有《支那革命黨首領孫逸仙抵日》為題的新聞報道,孫中山便對陳少白說:“‘革命’二字,出自《易經》中‘湯武革命,應天順人’,日人稱吾黨為革命黨,意義甚佳,吾黨以後即稱革命黨。”

由於被清廷通緝,為安全起見,逃到日本後孫中山化名中山樵(中山是日本的姓),他說:“我是中國的山野樵夫,所以叫中山樵。”後來章士釗到孫中山的朋友家做客,見到署名中山樵的許多信件,內容很革命,字跡又不像日本人寫的,便問誰寫的,孫中山的朋友回答說孫文,章士釗便把“樵”字去了,在“中山”前添上“孫”字,從此孫文便改名孫中山,人們漸漸習慣了這個稱呼,孫文自己也接受了。

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孫中山給台灣總督日本人兒玉元太郎寫信說:“清廷和戰之術俱窮,四百州之地坐待瓜分,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向兒玉元太郎借兵,想趁清廷大亂之際掀翻清廷,恢複中華。兒玉源太郎想趁中國大亂渾水摸魚,便答應支持孫中山,派了一批日本人參加起義,僅有記載的就有宮崎寅藏、平山周、福本誠、原口聞一、遠藤隆夫、山下稻、伊東正基、伊藤岩崎、山田良政等十餘人。

1900年10月,孫中山在廣東惠州發動起義。由於有兒玉源太郎故意攪渾局勢,又有先進的武器支持,革命軍一時間打垮了好幾股清軍,聲勢大振。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日本內閣換人,山縣有朋下台,伊藤博文上台,改變了對華策略。與此同時,又傳來消息,孫中山在菲律賓花錢買的槍械也被人騙了。沒有了武器的支持,起義最終失敗,這是孫中山第二次革命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