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和胥波合作翻譯的第一部書。
我和他都是30歲左右的同齡人,經世之經驗不可謂沒有,然而,入世畢竟不深。一般來說,缺什麼補什麼的欲望人皆有之。我們倆有一個共同的習慣,每每遨遊於書林之間,專愛搜尋曆史傳記一類,總希圖從他人的曆史中悟點什麼,以補自身之缺憾。有幸翻譯專門記述張學良政治成敗的英文著作,不覺感悟良深。
從書中獲得的感悟,一般產生於閱讀之時,而更深的感悟,往往是合上書本之後。
譯完本書的最後一頁,掩卷深思,怎樣才能恰當地概括這部書呢?
是一部記述一位軍事家戎馬生涯的記錄?
是一幅描繪一位政治家翻撥政治風雲的長卷圖?
是一首讚美一位民族英雄挽救民族危機功績的敘事詩?……
這些,都不足以概括書中所包容的全部。但它的的確確是一部記錄,是一幅長卷圖,是一首敘事詩。
但不隻是記述一位軍事家戎馬生涯的記錄,不隻是描繪一位政治家翻撥政治風雲的長卷圖,不隻是讚美一位民族英雄挽救民族危機功績的敘事詩。
它是一部記載人間一切苦難與歡樂,沉思與搏擊,情感與靈魂的記錄;它是一幅描繪近百年神舟沉與浮,民族榮與辱,國家興與衰的長卷圖;它是一首訴說一代愛國將士成功與失敗,光輝與慘淡,感奮與憂憤的敘事詩。
當然,這詩裏,這長卷圖上,這記錄中,到處布滿著本書作者對人世精細的觀察;對人生深刻的思考;對人性透辟的理解;對人情真切的體驗;對人類的愛,對傳主的愛。同時也包括作為一位史學家對曆史負責所付出的辛勞。
本書作者傅虹霖博士,是美國研究張學良問題的著名學者。她出生於中國的四川,小學、中學時代在日本、中國香港、台灣地區度過。中學畢業後,赴美深造。先後獲得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學士,西東大學碩士及紐約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現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中國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於舊金山市立大學、新澤西州公立大學執教多年。
她除獻身教育外,還酷愛藝術。曾追隨嶺南派國畫大師黃君壁先生研習山水,後改學印象派油畫。其作品在美國辦過數次畫展,所繪作品現於美國東西兩岸畫廊長期展出。加利福尼亞州州長杜美金鑒於她對藝術的貢獻,特任命她為加利福尼亞州人文基金會州長特派委員。
傅博士天資聰穎,才識過人,學問功底紮實。不辭辛苦,下筆必有據的修史作風更為人所敬佩。
為把本書寫成一部信史,經得起曆史的推敲、時間的檢驗,她曾三訪台灣,兩叩少帥家門,五抵香港,七赴大陸,花了十年之功,費數萬美元,行程數十萬裏,遍訪天下活著的曆史見證人,采擷世界各地的文檔資料。為搞準“西安事變”時,張學良一位部下的職務,專程從美國飛抵沈陽,親訪這位當事人;為一張照片,又專程從美國飛到台灣,衝破重重阻力,冒著極大的風險親手拍照,以免掛寄丟失誤,特由台灣飛到大陸,將照片親手交給我;為商討書中細節,又專程來沈,住在普通的小旅館裏與我們兩位譯者仔細推敲。這種嚴謹的治史態度,不畏風險、勇於吃苦的學者性格,不惜重金、以求實寫真為標的大學問家風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和胥波生在東北,長在東北,孩提時代就聽老人講過老帥與少帥的故事。大學同窗讀書時,都以曆史學為專業。大概學曆史的人都有好探賾索隱,迷戀傳奇偉人之癖。張學良少年得誌,發跡於奉天,崛起於東北,執政八年,統精兵30萬,威震全國;壯年失意,衰於西安,被囚50餘春秋,其間苦痛,鮮為人知。這樣一位神奇人物,自然成為大學讀書時探索、尋求之對象。
張學良的名字,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一生功過,也略有所知,大學時代之探索,更進一步。但真正認識到這位神奇人物是近百年風雲史上最多采多姿、絕倫逸群的民族英雄,卻始於譯完本書之時。以前隻知其神,隻知其奇,不知其偉,不知其慘。通過翻譯本書,第一次看清張學良作為一位民族英雄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其完整形象;第一次這麼深刻地感覺到為擺脫民族危機而奮爭的漫長曆程中,一代雄傑的果敢、無私及其個人所付出的代價;第一次如此深刻地認識到山河破碎時各類政治家、軍事家選擇不同道路、采取不同手段的複雜與差異。從字裏行間,又能體味到傅博士理順複雜曆史、辨別真偽史料的艱難,及其秉筆直書的膽識、感慨和憂傷。整個翻譯過程,思緒始終隨著張學良政治生涯中的波瀾而上下起伏,心靈和原著作者一樣,經常被驚心動魄的曆史事件和張學良的驚人之舉撞得震顫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