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虹霖寫得比較好,她那裏頭大概百分之八九十說的不錯。
——張學良
本書自1988年出版以來,至今已經24個春秋。24年來,在大陸再版多次,累計印數已超過23萬。除大陸之外,1990年香港利文出版社在香港地區再版發行,1991年台灣時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在台灣地區再版發行。一本史傳類圖書,能夠一再再版,這對於著譯者來說,是極大的鼓勵。
除了再版、印數累計上升之外,還有一種鼓勵,本書第一版出版不到三個月,即收到一篇時任美國聯邦教育委員會委員、肯尼迪大學亞洲學教授祖炳民先生的書評,他在書評中特意肯定了譯者。他說:
譯者的翻譯態度嚴謹,措詞用字恰當,每句每文均細心推敲,語彙典故均被正確選用,文章流暢,原意無失,全書各處均表現“信、達、雅”三約。
祖炳民,1924年出生於東北吉林,早年留學日本,22歲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律學院,後前往美國深造,獲得外交政治碩士、政治學博士學位。36歲那年即出任新澤西州西東大學遠東學院院長。46歲涉足美國政壇,擔任白宮教育委員會委員、亞太裔顧問委員會主席。我和他接觸過兩次,並有幾次書信往來,他又是著者傅虹霖女士的丈夫,所以他的評價雖高,但筆者總覺得這裏有感情因素。
另一篇書評就不同了,1988年8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喬還田先生的書評——評《張學良的政治生涯》。喬先生是出版行家,就職於人民出版社,現為副總編輯,當時我和他素昧平生。他在書評中這樣評價該書:
依我看,和國內以往行世的同類書籍相比,本書顯得更有特色,更經得起咀嚼和引人思索。
眾所周知,張學良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由於他平生行事善獨辟蹊徑,多出常規,且與孫中山有過交往,與蔣介石聯過盟,與周恩來攜過手,與墨索裏尼的女兒、女婿交過朋友,圍剿過共產黨,扣押過蔣介石,並由此成為一位囚徒……所以,要真實再現其傳奇生涯,確非一件易事。而事實上,多少年來,人們根據各自的價值觀,對張氏的公私生活及功過是非作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有人說他是國之功臣;有人說他是斷送東北的罪人;有人說他是草莽之輩;還有人說他是一位花花公子。本書的成功之處恰在於,作者對張氏進行了多方位的“透視”,其生動、雅致、富有同情心的描繪,展示了這位傳奇人物的榮辱與浮沉,得道與失足,乃至他的性格特征、思維方式、情趣愛好、家庭生活以及由此產生的喜、怒、哀、樂。誠如王海晨在譯後記中所言,通過本書,第一次看到了張學良作為一位民族英雄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其完整形象;第一次深刻感覺到為擺脫民族危機而奮爭的漫長曆程中,一代雄傑的果敢無私及其個人所付出的代價;第一次清楚認識到山河破碎時各類政治家、軍事家選擇不同道路、采取不同手段的複雜和差異。
喬先生是國內知名的曆史學者,撰著過《中國十大亨外傳》(湖北人民出版社)、《洋務運動研究敘錄》(天津教育出版社)、《國門破毀之始:南京條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毋忘國恥·馬關奇恥》(中國華僑出版社)、《豐碑:華夏科技精英譜》(湖北教育出版社)等,在出版界更是蜚聲海內外。作為學者,他能掂量出一本書的學術含量;作為編輯,他明了讀者的口味。他從編輯的視角出發,道出了該書一版再版的緣由:
善於從紛繁的曆史材料中,捕捉那些具有決定意義的事實,且在敘述時又不簡單化。是本書的一個顯著特點……本書的文字既不艱澀,又非小說家言,且能隨著內容的不同而起伏變化,做到生動流暢。由於作者走筆能與張學良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發生共鳴,讀來使人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這一點,是國內多數史家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