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跽坐俑(1 / 1)

秦代宮中的馬官

1976年冬至1977年初,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東側上焦村一帶發現大批陪葬坑,坑內常有跽坐(跽,音jì。跽坐:古代一種坐姿,以雙膝著地,臀壓雙腳腳掌,上身挺起)俑出土,從埋葬情況看,多為俑馬同坑而葬。陶俑的麵前放有陶罐、陶燈及鐵鍤、鐵鐮等工具。陶罐、陶盆上發現有“大廄(jiù,馬圈)”“中廄”“宮廄”等字樣,這些名稱見於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廄苑律》:“其大廄、中廄、宮廄馬牛也。”由此可知,這些陪葬坑是秦宮廄苑的象征,出土的跽坐俑是飼養馬的仆役。

這件陶跽坐俑,頭略前傾,眼睛垂視,嘴唇緊閉,麵目清秀,留有短短的胡須,身體為跽坐狀,雙臂自然下垂,雙手半握拳,放於腿前。麵部表情嚴謹拘束,充分體現了一個宮廷養馬人溫順恭敬、細心認真的性格和侍奉主人時惶恐緊張的複雜心理。其細部雕刻更是頗費匠心,頭發梳理整齊,胡須清晰可辨,就連指甲蓋也刻畫得十分逼真,具有極強的寫實性。

跽坐俑的發現為我們研究秦代馬政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從隨葬陶罐上的刻文可知,秦王朝宮廷廄苑名稱有大廄、左廄、三廄等,這些廄苑許多是不見於秦文獻的。陶俑麵前有燈,說明飼養人員對馬要日夜照料,鐵工具等則用以切草,罐用以盛水飲馬,盆為飼槽,這是秦代圈養法的形象寫照。秦簡《廄苑律》中說放牧官府馬牛的是“小隸臣”“徒食牛者”及“皂者”,即秦廄苑飼養員由兩種人構成——奴隸和服勞役的平民,地位低微。跽坐俑神情溫順、恭敬,身著交領右衽的長衣,腰間束帶,腦後綰(wǎn,盤繞)髻,不戴冠,正是普通勞動者裝束。上焦村馬廄坑多為人俑與馬俑同坑,有的在馬坑附近有一人俑坑,這說明中央廄苑內每匹馬有一個飼養員,而這又和《周禮》的說法是相同的。

跽坐俑在雕塑水平上取得了不遜於秦兵馬俑群體的藝術成就,又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因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