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這是一處臨時圈用的中學校園,既僻靜,又荒涼。它位於集鎮的西郊,離鎮中心足有兩三公裏遠。
讓人心存忌憚的是,校園東邊緊鄰一片亂墳崗。崗上的墳塚有的蒿草淒淒,有的墓碑已經倒塌,其上的碑文大都已經漫漶不清。這崗上的墳塚大多有些年頭了,因為每逢清明或其他祭拜亡靈的日子,來崗上上香祭祀的人極為寥寥。自然,因祭祀而致的香火爆竹味兒也濃不起來。
然而,自從鎮中學搬遷至此以來,壘在這片亂墳崗的新墳卻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一年不下十餘座。鎮上的逝者好像都愛奔這兒而來。由於隔三差五有披麻戴孝的隊伍打學校圍牆外的馬路上經過,以至學生們坐在教室聽課入神的時候,冷不丁耳邊就傳來揪心的嗩呐、鑼鼓聲,攪得他們無法集中精力聽講台上的老師授課。在一般情況下,教師們講課的聲音很快被窗外的送葬人群發出的哭泣聲、鼓樂吹打聲、燃放鞭炮聲,以及其他各種噪雜的聲響所掩蓋。
碰上逝者出殯,固然會給學校正常的教學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校方卻不便找辦喪事的家屬交涉。在後者悲痛欲絕的情形下,學校這樣做顯然不合時宜,甚至會招惹民憤。“死者為大”,這是國人一種最傳統的認識。故此,除非有人公然抬著逝者的靈柩穿入校門,壞了學校的風水,校方一般是不予幹涉的。也沒有權利去幹涉!至多,幾個值班的校級領導蹙著眉頭,幾十位上課的老師耐著性子,一語不發,靜候逝者的棺木被放入墓穴,外麵的葬禮全程結束,所有的喧鬧、旗幡都銷聲匿跡了。
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曾經引發師生們的熱議,那就是為何自從這裏開辟為校園以來,新墳會驟然增多,以前這荒郊野外,可一直是冷冷清清的呢。對於這個問題,大家各執一詞,莫衷一是。不過,其中幾個年老教師的話可謂擲地有聲:辦喪事的家屬將逝者的墳塚修建於校園之側,無非是想借重學校的文脈之氣,書香之味,藉此給活著的後輩親人帶來福蔭。在廣大的鄉村,這種貌似牽強的解釋其實最具有說服力。有了老教師的一錘定音,大家不再在這問題上喋喋不休地作無謂的爭執了。
墓葬事件雖然對學校的安寧構不成任何實質性的危害,但或多或少會對膽小的師生造成難以排解的壓抑和陰影。每到夜晚,師生們安寢之後,偌大的校園讓人感覺空蕩蕩、陰森森的。要不是偶爾有幾個房間漏出幾點燈光,那黑漆漆的校園真令人毛骨悚然。
原本有很多人不讚成把這片廢墟建成校園的。但鎮裏苦於財力單薄,無法撥出大筆的款子新建校舍。老校區由於實在太偏遠,又靠近河濱,大多數小孩抱怨上學太費勁,家長也不怎麼放心,所以鎮裏的折衷之計是讓幾千號學生暫時棲身在這裏上課。待鎮裏的財政好轉了,賬戶上有錢了,再擇址另建一個新的校區。
既然那麼多人質疑在此間辦學的合理性,那還是先了解一下這片“校舍”的前身吧。
在公元二零零四年之前,這旮旯一直是省地質八隊的所駐地。鼎盛時,地質八隊曾有五百多號職工。為此,幾任地質隊領導在此開荒拓土,建起十幾棟辦公樓、家屬生活樓以及其他輔助用房。另外,為了豐富全隊職工的菜籃子,他們還在此地段開辦了大型的養殖場。這些建築物規模與數量在本地堪稱首屈一指。
說起當年創辦地質隊的曆史,知情人無不駭然。因為這百十畝樓盤的地底,是一片巨大的墳場。曾不斷有人從地下挖出晚明的漆器、清初的陶罐,還有沒有完全腐爛風化的棺槨。更有幸運的人,竟然能夠掏到不知是什麼年代的金銀發簪、手鐲等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