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八月,金桂飄香,尚帶一絲燥熱的秋風,將這甜軟香膩的氣息吹拂到京城的每一個角落。屋頂、樹梢,甚至是護城河的流水上,都浮動著桂子香味。
每每此時,常住京城的人總是會略帶調侃地笑道:“三才巷的桂花又開了,滿京城的香風膩人。不知道今年,誰又能蟾宮折桂呢!”
初來乍到的人不明白,問個究竟。
有人樂嗬嗬地,略帶有一分神秘地搭話:“老兄,你是剛來京城吧。”
見人點頭,便又接著絮叨:“三才巷的來曆,你們外來人不知道,可是在京城卻鼎鼎有名!來來來,我給你仔細道道。”
話,本朝太祖出身草莽,一身力氣不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卻鬥大的字不識一籮筐。
正所謂,亂世習武,盛世習文。
建國稱帝之後,太祖深感文治武功對於國家的長治久安缺一不可,便極為禮賢下士,大力展科舉,提拔有才之士。
京城一個破敗的巷裏,一家父子三人,節衣縮食,尤愛詩書。戰亂時,所有的人都帶著金銀細軟逃命去了,唯有這父子三人守著滿屋子的書,不忍離去。
也是君臣際遇,太祖建國之後開設恩科,不拘一格降人才,但凡有才之士絕不錯落。這父子三人遇到了好時候,一朝鯉魚躍龍門,震驚全京城。
太祖喜得人才,更喜這父子三人給自己大興科舉之政爆了個開門紅,禦筆一揮,不僅給這父子三人加官進爵,還賜名其所住陋巷為三才巷,烜赫一時。
跟隨太祖打江山的勳貴之家,尤其是那些仗著從龍之功封爵,其實並未掌有多少實權的人家,見此,一來為了逢迎太祖,二來也想要養出幾個讀書人好綿延家族福祚,都爭先恐後地往三才巷裏擠。
還有人不知道打哪裏聽來的典故,在自家院子裏遍植桂樹,祈禱家族子弟蟾宮折桂。
一人起頭,人人效仿,幾年下來,整條三才巷竟然被桂樹團團圍住,一到金秋,入目金黃,一片馨香,富麗堂皇,倒成了京城一景,引得無數遊人心馳神往。
有人便戲稱三才巷為金桂巷。
但是搬入三才巷的勳貴之家,幾乎都是跟太祖一樣的草莽匹夫,靠著從龍之功才忝列勳貴之族,和真正的世家大族根本就不能相比,沒有根基底蘊,家族子弟資質也多平平。
是以開國半百餘,三才巷不僅考中進士的人寥寥可數,而且有限的幾個進士大多是三才巷的原住民,且科考排名和後來的政績也並不很出色。
到了後來,大家再提起三才巷的時候,就多是調侃了。
“不過今年可不一樣。”這人湊過來,竊竊地:“誠意伯府上的三公子,今春剛得了茂才,如今又正在貢院參加鄉試,大家都猜測他是否能再次奪魁,成為三才巷史上第一個做了解元公的茂才呢!”
外鄉人看向那桂花團簇的三才巷,滿滿的獵奇的驚歎。
繁花似金,香飄十裏。
最後的秋蟬還在苟延殘喘,赫赫哧哧地唱著生命最後的讚歌,聲嘶力竭,聽得人心浮氣躁。
因為出了個參加鄉試的茂才而備受關注的誠意伯府,此時卻一片沉寂,靜得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