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後記(1 / 1)

“人間萬事出艱辛。”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中國共產黨鎮江史》第一卷(1919-1949)終於出版了。這是全市史誌工作者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向黨的85周年誕辰敬獻的一份厚禮。本書是鎮江市及轄市、區史誌工作者20多年來在史料征集、整理、編纂和研究、宣傳諸方麵所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這既是對民主革命時期地方黨史資料的進一步完善,也是眾多老同誌提供大量革命鬥爭史料的寶貴結晶。

《中國共產黨鎮江史》第一卷以大量翔實的史料、生動的事例,比較全麵、係統地記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鎮江黨組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曆程: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鎮江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艱難曲折的曆史進程和鬥爭風貌:展現了鎮江黨組織和黨員在異常艱險的鬥爭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堅定信念以及依靠群眾、不懈奮鬥、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總結了鎮江黨組織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鬥爭中,從實際出發,不斷加強黨的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地方黨史編纂一般按現行行政區劃為主的原則,本書著重記述現鎮江轄區內中共組織的曆史。資料主要來源於全市史誌部門曆年來征集的大量曆史文獻、報刊和老同誌的回憶材料,以及經各級史誌部門整理、編纂,先後在內部編印或公開出版的民主革命時期的革命鬥爭大事記、革命鬥爭史及其相關黨史專題資料、人物傳記等,還參考了省及兄弟黨史部門編印出版的有關史料與史稿。遵循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原則,編者對浩繁的史料進行了分析、研究、甄別,並注意吸收黨史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真實地展現中國共產黨在鎮江成長、發展、勝利的曆史,使本書成為鎮江地方黨史的正史和信史,成為資政育人,對黨員、幹部和群眾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傳統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重要教材。

《中國共產黨鎮江史》第一卷是集體勞動和智慧的結晶。編寫工作於2003年9月開始啟動,至2005年5月全書形成初稿。在此基礎上,編寫組人員互相交換審改,統一體例,減少重複,搞好編與編之間的銜接,並進一步做好編寫結語、大事記、中共鎮江地方組織沿革表等完善工作,於2006年年初形成征求意見稿。然後翻印10多份分送有關老領導、老同誌和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及各轄市、區史誌辦征求補充、修改意見,並於4月初作了彙總。此後又作了必要的修改、加工,4月中旬請市委審定後付梓。

中共鎮江市委、市政府對本書的編審出版工作極為重視。市委書記史和平擔任本書編委會名譽主任,並欣然為本書作序。市委副書記吳樹南擔任本書編委會主任。市委常委、秘書長李國忠不僅擔任本書編委會副主任,還對本書的出版提出明確要求和指導性意見。市財政局支持解決了出版經費。這些都使編寫組的同誌受到很大鼓舞,並保證了編審、出版工作的順利進行。

本書還得到了老領導宋亞欣、黃選能、錢永波的關心支持,他們認真審閱了書稿。尤其還得到了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的大力支持,省委黨史作工辦公室張衡等認真審稿,並在業務上悉心指導,還與劉順發一起幫助落實出版事宜。市史誌辦公室主任胡振審閱了書稿,並做了不少協調工作,副主任楊國祥積極參與編撰的前期組織工作。各轄市、區史誌辦公室也積極提供資料,對書稿提出了很好的補充修改意見。本市已故老黨史工作者李之2004年臨終前在表示對編纂出版本書深切關注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並提供了部分重要的資料。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對書稿作了精心編審和校正。此外,在編務方麵,顧華、趙茂龍等同誌也付出了辛勞。王泊同誌為本書精心設計封麵。鎮江郵電印刷廠職工全力以赴做好排版、印刷工作。在此,謹向所有關心、支持本書編纂出版工作的單位和同誌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分4編共15章。各章及附錄等執筆的作者為:戴午林(引言、第一章至第五章、附錄中的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中共鎮江地方組織沿革表),莫仲鈞(第六章至第十章、附錄中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鎮江地方組織沿革表),俞祖泉(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結語、附錄中的大事記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鎮江地方組織沿革表),並負責全書統稿。

我們期待本書能夠在存史、資政、育人方麵發揮應有的作用,但由於年代久遠,資料收集、補充和核實較為困難,加之編著者水平所限,書中疏漏、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敬祈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著者

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