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吳越爭雄(1 / 3)

竭心盡力的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名員,字子胥,楚國貴族出身。

伍子胥生活的年代處於春秋末期。這一時期是我國曆史上奴隸製度逐步瓦解、封建製度逐步取代奴隸製度的時期,也是各種矛盾急劇發展且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的極度動亂的時期。西周末期東周初期,王權逐漸衰落,分封的諸侯國勢力日益增強,繼鄭之後,又先後崛起了齊、晉、秦、楚、吳、越等諸侯國,各國為發展自己的勢力,勵精圖治。同時,積極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從事爭霸活動,並出現了五個先後稱霸的諸侯國,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史稱“五伯”或“五霸”。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時為楚平王的太子太傅。楚國地處江漢流域,地域寬廣,物產豐饒。公元前613年,楚莊王整飭內政,選賢任能,向外擴張,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但是,在楚莊王以後,楚國的共王、康王、靈王乃至平王,均為荒淫殘暴之君,大肆修建宮室,征收名目繁多的徭役,導致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楚平王寵信佞臣費無忌,讓他作了太子建的少傅。

楚平王命費無忌為太子建娶秦國女子為妻。費無忌在相看時,見秦女貌美,便討好平王,對平王說:“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為太子娶婦”(《史記·伍子胥列傳》)。平王於是將秦女納為夫人,並另外給太子建娶了齊女為妻。此事過後,費無忌怕將來太子建繼位後於己不利,便唆使平王派太子建去守城父(今河南寶豐)以“備邊兵”。把太子建調走後,費無忌不斷讒陷太子建,誣稱太子建“外交諸侯,將人為亂”(《吳越春秋》卷三)。平王聽了,召太子太傅伍奢核問,伍奢力言太子建沒有此事,並勸告楚平王不要聽信讒毀而疏遠太子。費無忌不依不饒,對平王說:“大王如果不采取措施,等太子建事成了,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昏聵的楚平王遂下令囚禁伍奢,並派人去殺太子建。然而,平王所派之人卻先告知了太子建,太子建逃往宋國。費無忌為除後患,對楚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都很賢能,如不一起殺掉,將來必成後患。”楚平王因此對伍奢說:“你如果把你的兩個兒子叫來就能活命,否則就處死你。”伍奢答道:

“我大兒子伍尚為人仁慈,叫他一定能來;二兒子伍子胥為人剛烈且能忍辱負重,能成大事,他知道如果來了會與我一樣同時被擒,所以一定不會來。”楚平王沒有聽從伍奢的話,並以要處死伍奢相要挾,派人到許(今河南許昌市東)詐召伍尚、伍員(子胥)到國都加官晉爵。伍尚欲去,伍子胥卻說:“楚王叫我們去,並非使父親活命,而是怕我們逃脫而留後患,所以才用父親作人質來脅迫我們。如果我們去了,不但解救不了父親,父子仨人將都得被殺,那樣的話,連報仇的人都沒了,所以不如逃奔他國再圖雪恥。”伍尚沒有聽從伍子胥的話,結果與伍奢一起被害。伍子胥聽說太子建在宋國就逃向宋國。當伍奢聽到伍子胥已逃亡時說:“楚國的君臣將要被兵事所困擾了。”

伍子胥到宋國,正遇宋國內亂,便同太子建又逃到了鄭國。因為太子建參與與晉合謀攻打鄭國的事泄露而被殺,伍子胥便帶著太子建之子公子勝再次逃向吳國。

伍子胥逃向吳國途中路過昭關(吳楚交界的地方,今安徽含山北),前有江河阻攔,後麵追兵將至,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一漁翁駕小船趕到把伍子胥渡過了江。為答謝救命之恩,伍子胥解下身上的佩劍打算送給漁翁,並說:“這把劍值一百金。”漁翁卻說:“楚國追緝你的法令上說抓到你賞粟五萬石,爵位拜上卿執圭,豈止是值一百金的劍能換來的!”沒有接受伍子胥的劍贈。過江後的伍子胥生了病,且身無分文,隻好沿路乞食,疲憊不堪地最終到了吳國。

伍子胥到吳國後,由於不了解吳王,於是裝瘋賣傻,披頭散發,跣足塗麵,吹簫乞食於吳市(今江蘇蘇州),以此得以見到吳王僚。伍子胥在述說了自己父兄被殺經過後,極言進兵伐楚之利,力勸吳王攻楚。姬光諫阻吳王說:“彼伍員父兄為戮於楚,而勸王伐楚者,欲以自報其仇耳,伐楚未可破也。”(《史記·伍子胥列傳》)

姬光反對伐楚的背後隱藏著殺機。原來,吳王壽夢共有四個兒子,分別為諸樊、餘祭、餘昧、季劄。在此四人中,以季劄最為賢能,並因而深得吳王壽夢喜愛。吳王壽夢想立季劄為太子,季劄堅辭不受。無奈之中,吳王壽夢隻好立長子諸樊為太子。壽夢臨終時留下遺囑:“王位要兄弟相傳,讓季劄當王。”季劄的三個兄長——諸樊、餘祭、餘昧先後為王,並都先於季劄死去。在餘味死後,吳人欲立季劄為王,季劄仍然不受,於是吳人立餘味之子姬僚為王,也就是現在的吳王僚。然而,姬光是先王壽夢的長子諸樊的長子,按他的想法,既然叔父季劄不當吳王,那麼王位則應傳給自己。出於這種原因,姬光對王位一直耿耿於懷,並伺機奪取王位。

伍子胥在得知姬光的意圖後,把自己的好友、勇士專諸推薦給姬光,作為刺殺吳王僚的刺客。吳王僚特別愛吃“魚炙”,為此專諸特意到太湖訪名師學習烹魚技藝,三個月學成,之後便居於姬光家中,聽候姬光差遣。

公元前515年,楚平王死,曾被楚平王奪取的本應是太子建之妻的秦女所生之子軫繼立,是為昭王。吳王僚趁此機會攻打楚國,卻被楚國斷絕了後路,也使國內兵力空虛。姬光認為時機成熟了,請吳王僚到自己府中赴宴。吳王僚雖然不知此中奧秘,但也做了相應的準備。吳王僚自己身穿重甲,派出的衛隊從王宮一直排列到姬光府外,即便是姬光府中宴會廳的周圍也安排了守衛。姬光待酒至酣時,假借腳痛,進入早已埋下伏兵的地下室,吩咐專諸把“魚腸劍”放人“魚炙”腹中,於獻魚之際刺殺吳王僚。專諸依計行事,端“魚炙”進獻後,從“魚炙”腹中取出短劍,朝吳王僚猛刺。短劍穿透鎧甲,刺人吳王僚胸中,吳王僚瞬間氣絕身亡。待吳王僚的護衛反應過來後,蜂擁而上,殺死了專諸。

姬光則調遣人馬,消滅了吳王僚的衛隊。隨後,姬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

闔閭篡位後,拜伍子胥為行人,著手進行政治和軍事諸方麵的改革,建造城郭,設立守備,充實倉廩,整治庫兵。

同時,任用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孫武,發展吳國的軍事實力。隨後,吳王開始了對外擴張的爭霸活動,連年伐楚。楚國自從楚昭王以後,“無歲不有吳師”。伍子胥的用意在於用疲勞戰術,待楚軍“既疲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左傳》昭公三十年)。吳軍先是於公元前511年占領了楚國的夷(即城父,今河南寶豐)、潛(今安徽霍山東北)、六(今安徽六安北),進而圍弦(今河南潢川西南)。而楚軍果如伍子胥所料,疲於奔命。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親自率軍攻楚。吳軍乘船沿淮河西進,過州來(今安徽鳳台)後,將船留在淮}內(今河南潢川西北),軍隊從陸路沿淮河南進,迅速通過楚國北部的大隧(九裏關,今河南信陽東南)、直轅(武勝關,今河南信陽南)、冥厄(平靖關,今河南信陽西南)的三關要隘,直指漢水。

楚軍以令尹子常和大夫史皇為統帥,於夏訥(今湖北漢口)以西,沿漢水與吳軍對峙。同年十一月,吳楚兩軍列陣於柏舉(今湖北漢川以北)。闔閭之弟夫概率五千士兵首先進攻子常,楚軍一觸即潰,隨之大亂。吳王闔閭揮師向前,大敗楚軍。楚令尹子常逃奔鄭國,大夫史皇及其部下全部戰死。隨後,吳軍一鼓作氣,最終占領了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楚平王此時已死,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為替父兄報仇,挖掘了楚平王的墳墓並鞭屍三百下。麵對楚平王的屍首,伍子胥“左足踐腹,右手挾其目,誚之日:‘誰使汝用讒諛之口,殺我父兄?豈不冤哉!’”(《吳越春秋》卷四)對於這種“傷天害禮”的行為,伍子胥解釋說:“我急著報仇,就仿佛路途遙遠而太陽已經下山了一樣,我怕等不及了,所以才違背事理這樣做,因而也就管不了那麼多了。”由於秦出兵助楚,加之闔閭弟弟夫概趁闔閭在外之機而自立為王,闔閭不得不撤兵,在打敗夫概後接著攻楚,楚被迫遷都於都(今湖北宜城東南)。此時的吳國,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孫武的協助下,形成了西破強楚,北脅齊、晉,南服越國的強大的諸侯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