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盡管出現了像沃爾特·克裏斯蒂這樣優秀的坦克設計師,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幾乎沒有坦克,隻有一些老掉牙的仿造法國的雷諾FT輕型坦克和正在試驗中的MZA4型11.5噸輕型坦克。這個MZA4型是美國在大戰中所有坦克的母親。沃爾特·克裏斯蒂由於與美國陸軍部的合同糾紛,他的克裏斯蒂懸掛裝置沒有被選用,也就沒有得到軍方的定貨。美國的石島公司乘機研製出“立簧式”懸掛裝置,MZA4型就使用了這種裝置。MZA4型采用氣冷式發動機,最高時速56公裏,裝甲厚度為10毫米。歐洲戰爭爆發後,美國迅速把MZA4型的生產標準化,投入大批量生產,為美國陸軍提供了訓練用坦克。除MZA4型外,石島公司在1938年動手研製使用與MZA4型有同樣懸掛裝置的中型坦克,結果製成T-5型。T-5型大量使用了MZA4型的零部件,炮塔有一門37毫米炮。軍方對T-5進行了多種試驗,其中一種是在車體的右前部安裝一門75毫米榴彈炮,但這隻是個試驗車。1939年8月,T-5被定型為“中型坦克M2”。並投入生產,但隻生產了15輛。因為在波蘭和法國的戰事證明,37毫米炮已過時了。1940年6月,西歐淪陷後,美國陷入恐慌,參議員亨利·洛奇看完美國陸軍在路易斯安娜州的演習後在國會說:“我剛才看到了美國所有的坦克——大約400輛。而在目前歐洲的戰爭中,一天就要報銷400輛。”在洛奇參議員的推動下,美國國會在1941年6月通過了一項法案,要求美國在18個月內生產出1741輛坦克。可美國這時隻有石島一家公司有坦克製造技術,而這家公司的產品是火炮,因此還必須動員其他大公司。美國陸軍部最初想把生產合同交給一些美國重型機械製造公司,如美國機車公司和溫德溫機車公司,但這些公司若生產坦克須大規模改裝設備,無法立刻大批量生產坦克。美國陸軍部正在犯愁時,美國後來名聲赫然的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送來好消息。原來克萊斯勒公司頗有先見之明,已投資2100萬美元在底特律興建了“底特律坦克工廠”。克萊斯勒公司就這樣獲得合同,並在第一個月就生產出100輛MZA4型坦克。
在製造裝有75毫米炮的中型坦克方麵,美國陸軍部和石島公司由於一時沒有能安裝75毫米炮的炮塔,就想起了T-5的那個裝有75毫米炮的試驗車,決定先采用這種車,作為過渡車型並裝備部隊,同時研製炮塔。這個過渡型定型為M3型,被英國人大量購買,在英國被稱為“格蘭特”式。克萊斯勒公司又搶先一步,改造了原來的“底特律坦克工廠”並興建了新的工廠,又獲得一大批合同。不過其他大公司也有相似的舉措,也獲得M3型坦克的訂貨。M3“格蘭特”式坦克重26.8噸,裝甲厚度51毫米,采用220馬力的卡迪拉克發動機,乘員5人,裝有1門75毫米炮和1門37毫米炮,最大時速56公裏,是英軍主力中型坦克,參加了1941年末的“十字軍”戰役和1942年的阿拉曼戰役。在M4“謝爾曼”式坦克大量裝備後,又被送到緬甸,同坦克技術不佳的日本陸軍作戰。
“格蘭特”式坦克投入大批量生產後不久,M4型坦克也出廠了。M4中型坦克的底盤與M3相同,所不同的是M3那個右前部的75毫米炮被安裝在新研製的炮塔上,37毫米炮被拆掉,發動機換成340馬力的大陸汽油機,重量增至29.7噸,速度降至41.6公裏/小時。後來又換裝上英國的77毫米坦克炮。
M4型對付德國重型和IV型坦克綽綽有餘,但同蘇聯的T-34型、德國的“豹”式中型坦克相比,M4型坦克談不上是優秀坦克。它車體高大,裝甲太薄,一中彈就爆炸,被德國人嘲笑為“火把”。但M4型卻有其他同級坦克都沒有的優點——結構簡單,性能可靠,故障率奇低,幾乎不用保養,就是履帶磨爛了,機件仍然完好。由於結構簡單,M4型坦克便於大批量生產。所以美國陸軍采用了以數量抵質量的辦法,生產了4.8萬輛,是“豹”式產量的10倍,這還不包括用M4車體製造的大量其他武器,如自行火炮等。這是除戰爭結束前夕M26“潘興”式坦克以外美國威力最大的坦克,被英國稱為“謝爾曼”式。在戰場上美國和英國軍隊采用了以多輛M4圍捕德國坦克的方法,其方式同德國用Ⅲ型、Ⅳ型坦克對付T-34型的方法如出一轍。不過,M4高大的車體有個意外的戰術優勢:俯射角低,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起伏的地形。由於上述原因,許多人仍視M4為優良的坦克。以色列長期使用M4,重新設計了炮塔,換裝了功率更大的柴油機,改進了懸掛係統,安裝了法製75毫米炮或英製105毫米坦克炮和新式火控係統,成為“超級謝爾曼”,M4E8直到1973年阿以戰爭中還在使用,與蘇製T-54/55型、T-62型坦克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對陣。由於M4車體高大,火炮的俯射角低,加之以色列坦克手訓練有素,T-54/55型和T-62型坦克總被這個“老爺爺”坦克殺下陣來。M4“謝爾曼”式坦克享有大戰時期所有其他武器都沒有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