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水利科學研究所
寧夏水利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59年2月,為寧夏水利廳廳屬處級事業單位,2005年轉製為財政全額撥款的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現有幹部職工57名,其中,正高職高級工程師(研究員)8名、高級工程師6名、工程師11名、助理級6名;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曆14名(包括博士研究生1名)、大學本科學曆20名、大學專科及以下5名。享受國務院特貼專家1名,享受自治區政府特貼專家2名,自治區“313”人才3名,“西部之光”訪問學者2名。受聘自治區專家服務團專家3名。內設辦公室、科研管理科、水資源與環境研究室、灌溉排水研究室、水土保持研究室、水利工程研究室、中國灌溉試驗寧夏中心站7個科級機構。
主要承擔節水灌溉、農田水利、鹽堿地改良、水土保持、水資源利用、防洪抗旱減災、大壩監測及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前期研究與論證等公益性水利科學研究工作以及科技創新、科研成果和新技術推廣應用等工作。
2005年以來,寧夏水利科學研究所主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863”計劃項目1項,參與“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主持“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主持水利部公益性行業專項經費項目2項,參與水利部公益性行業專項經費項目2項,主持水利部科技推廣項目2項,承擔自治區及水利行業科研項目47項、技術服務項目86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農業節水科技二等獎1項,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
在承攬的各項水利科研項目中,寧夏水利科學研究所各級領導和科技人員,勇於探索創新,內引外聯,大力推進“中國灌溉試驗寧夏中心站”,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寧夏工作站、寧夏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創新中心、寧夏黃河水沙研究與水資源高效利用院士工作站和水利專家工作站建設,加強橫向聯合,開展多邊協作,引進高層次智力,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圓滿完成各項水利科研項目,為寧夏水利科研事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寧夏回族自治區唐淶去管理處
寧夏回族自治區唐徠渠管理處成立於1970年,現有在崗職工362人,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39人。其中,各類高級職稱9人、中級職稱57人、助理級職稱73人,占職工總數的38%;技術工人130人,占職工總數的35%;女職工126人,占職工總數的34%。下設7個職能科(室)和工會、團委2個群眾組織以及11個基層管理所、3個處屬企業。
唐徠渠始建於秦漢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是寧夏引黃灌區最古老、最大的自流灌溉渠道。渠道長度314公裏,最大引水流量152立方米/秒,有各類建築物1019座,承擔著寧夏青銅峽(河西)灌區6個市縣、34個鄉鎮、175個行政村、6個國營農場120多萬畝農田的灌溉和艾伊河、星海湖、沙湖等湖泊生態濕地的補水任務,占寧夏引黃灌區總麵積的1/5。灌區農作物以小麥、水稻、玉米為主,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唐徠渠素有“塞上乳管”之稱。
“十一五”期間,管理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水利服務於灌區農業發展為己任,積極爭取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和水權轉換項目,為渠道的安全輸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灌域組建各級農民用水者協會177家;率先在全區水利係統中成立了第一家“維修養護大隊”;重視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DLP監控係統、ADCP流速儀、GPS等一批先進的技術設備被管理處領先應用。加大管理力度,推進節水模式,提高灌溉管理水平,確保了灌域120萬畝農田的灌溉和艾伊河、星海湖等湖泊濕地的生態補水任務,為灌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近三年來,管理處先後被水利部、自治區授予“文明單位”、中國農林水工會“勞動獎狀”、自治區“職工職業道德先進單位”、防汛搶險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幹渠管理處
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幹渠管理處成立於1979年,2004年9月之前隸屬於寧夏農墾事業管理局, 2004年10月納入自治區水利廳屬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全處現有職工218人,離退休職工174人。管理處設7個職能科室和6個基層管理所,一個工程公司,工、團群眾組織健全。
西幹渠於1959年冬開工,1960年春建成通水,設計引水流量70立方米/秒,設計灌溉麵積4.7萬公頃,幹渠年引水總量5.98億立方米。
西幹渠由青銅峽河西總幹渠引水,經青銅峽、永寧、銀川、賀蘭4縣(市),尾水入第二農場渠,全長114公裏。現有直開口、揚水站197座,有各類建築物246座,現最大限製引水量60立方米/秒,承擔著青銅峽河西灌區4個縣(市)、8個農墾國有農場4萬公頃農田的灌溉和生態補水及鎮北堡攔洪庫的管護任務。多年來,管理處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全區水利大發展為契機,求真務實,拚搏創新,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為灌域農業豐收、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先後榮獲“全國水利係統模範職工之家”稱號、自治區水利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水利廳“灌溉管理先進獎”。
寧夏回族自治區惠農渠管理處
寧夏回族自治區惠農渠管理處成立於1970年,廳屬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現有職工313名,管理處設辦公室、防汛工程科、灌溉管理科、組織人事科、計劃財務科、水政科、監察審計室7個職能科室和8個渠道管理所、1個揚水管理所、1個工程公司,管理所下設32個管理段。惠農渠最大引水流量97立方米/秒,灌區控製總麵積12.9萬公頃,是寧夏引黃灌區主要渠道之一,渠道總長252公裏,承擔青銅峽、永寧、銀川市興慶區、賀蘭、平羅、石嘴山市惠農區6縣區、22個鄉鎮、168個行政村和17個農林牧漁場的7.5萬公頃農田的灌溉任務。
近年來,管理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抓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政策的出台機遇,圍繞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思路和構建和諧水利的目標,全麵落實黨建、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製,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精神,大力倡導和形成“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風尚,培養鍛煉了一支作風過硬的幹部職工隊伍,服務灌區、深化水利體製改革,創新機製,激發單位發展活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快發展,夯實水利發展基礎;著力落實工作責任,強化管理,保證了灌區的均衡受益,促進了管理處的經濟發展,為灌區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做出了貢獻。管理處先後榮獲“全國水利係統‘三五’普法”“水利廳‘五五’普法先進集體”“水利廳先進單位”“全區水利係統行風建設先進單位”“銀川市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