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征文(1 / 2)

“凡兵,製必先定,製先定,則士不亂,士不亂,則乃明。金鼓所指,則百人盡鬥,覆軍殺將,則萬人齊刃,天下莫能當其戰矣。”

意思就是說凡要治理軍隊的人必定先要有一個規定紀律來治理他的軍隊,這樣才能讓士兵不會混亂,如果士兵不混亂了那麼才會有秩序,這樣隻要鼓聲鳴響,將帥揮動旌旗對著目標而指,可以讓千萬人向著一個目標擊殺,那麼天下就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像這樣的軍隊。

這是戈城一中澹台野寫的,這個時候他才十五歲,但是他這樣的政治的思想已經讓很多當政的人感到了驚訝,這麼小的年齡就能做出像這樣的文章已經讓人非常為之感歎了。

這是洪堡全國性的一次征文比賽,而征文的題目是要求寫洪堡國裏所有的社會狀態。每個市縣的人都會推薦幾個年齡在十二到十八歲的青少年參加。很多的小孩也就隻會寫寫一些蠅黽小事,也就是一些很幼稚的言論,好多也就是拾人牙慧,並不是自己的真正見解,評改的老師也就隻是看看這些小孩們寫的文筆如何就給了一個評分罷了。

然而當評改老師看到澹台野的這一篇文章之後就大為之感歎,除了澹台野,好像在幾千份的征文比賽中就沒有一個人是像這樣的口吻涉足於政治的,有是有說政府的,然而說得都很淺顯,比如有很多的憤青少年就是自以為是地說政府的不是之處,自以為自己的那樣的吐槽是很讓人震撼的。

然而在老師看來也就是一些根本沒有踏入社會的小孩的叛逆叫罵,估計當下政府到底有那些機構製度他們更本就不知道,於是就信口開河自以為是的胡說,所以都是些井底之蛙的言論。

但是澹台野的這一篇關於政治的征文就並非如此,他並沒有花大量的筆墨去說這個社會的不是之處,而是立足於如何於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之處。

這是一個有勇有誌的少年才會這麼寫的。可以想想在他寫的時候他是以什麼樣的視角,他是用一種做為政府人員的立場去想著怎麼去治理這個國家。他是以一種擔當的責任態度於寫的。

剛滿十五的小小年紀就有如此之思想的確讓人匪夷所思。這也讓評改老師帶來了慰藉,這個國家的後一輩還是有這樣的希望存在。那麼此邦必定能得以長久,此國必定能得以長安。

澹台野在後麵還寫了廢棄“三冗”的政策。第一冗:是指廢除官員的繁多,這是當下政治的一個極大的問題,因為戰爭鼓勵很多士兵去上戰場,所以不得不用一些爵位官位或者是對他們的子孫有一些福利回報來讓他去在戰場上拚殺。

但是這樣的獎賞性政策讓現在的政府出現了這樣的後遺症,就是太多的人因為門蔭,也就是因為他的上一輩的功績而讓他得到官位的,很多其實並沒有實才的,幾乎是屍位素餐,甚至用自己的職權貪贓枉法,讓國家政府以及人民都受了不少的損失。

這是第一冗,他的建議是裁去一些沒有實際能力的官員,要一些有真正的才學的人來做為這個國家的政府公務人員;廢除一些沒有實際作用的官職,重新整理製度,得到一個高效簡單的執政體係。

而第二冗,便是指那些寺廟裏的僧侶繁多,因為戰爭的原因,讓很多的人沒有了耕地、房產或者其它生產資料,這讓很多的難民不得不到寺廟道館裏去做和尚尼姑道士的,光拚借著在城裏麵講講經書說說法來得以糊口,在這個時空裏叫這樣職業的人為法學普教員,其實他們說的不是法,也就是一些他們自己門派的思想這些,這隻是一個比較高大上的尊稱罷了,而且很多在這個職業的人因為沒有太多的名氣所以隻有去一些小戶人家去做私人的法學普教員。

比如說某某家的婚事、某某家的喪事、或者某某家又小兒百歲……很多,這些不出名的法學普教員都會找機會去摻上一腳,這樣也能把當天的夥食費給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