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剛成立不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麵臨著錯綜複雜的形勢。在國際上,帝國主義不甘心他們在中國的失敗,仍然以各種方式進行著破壞和搗亂;在國內,國民黨殘餘勢力還在作垂死掙紮,廣大新解放的地區的土地改革尚未進行,長期遭受戰亂破壞和國民黨掠奪的國民經濟千瘡百孔,處於崩潰的境地。因此,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在建國後頭幾年的任務是:繼續完成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務,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政治和經濟基礎,迅速恢複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經濟基本好轉,為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全麵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
1950年人民解放軍繼續前進,追殲殘敵,於4、5月間解放了海南島和舟山群島。
為了統一全國的財政經濟工作,穩定物價,黨和政府繼續采取了一係列堅定有效的措施。一方麵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管理,嚴厲製止投機活動,給不法資本家以沉重打擊。另一方麵,為了從根本上製止通貨膨脹,穩定物價,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要求把國家的主要收入、主要物資和分散的現金都集中起來,由中央統一管理、調撥和使用,以求達到收支平衡,價格穩定。6月,為了力爭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確定當時的中心任務和戰略策略,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了七屆三中全會,毛澤東在會上作《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的報告。黨的七屆三中全會後,黨和政府領導全國人民有步驟、有秩序地開展了各項社會改革運動。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的安全,中國人民組成了中國人民誌願軍,高舉起“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義旗幟,於10月19日開赴朝鮮和朝鮮人民軍並肩抗擊美國侵略軍。6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從1950年冬開始,土地改革運動在新解放區農村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10月,中共中央又發出《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此後,鎮壓反革命運動就在全國大張旗鼓地展開了。
建國初期的建交活動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100多年來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奴役和壓迫的曆史結束了。從此,中華民族以其獨立的姿態,開始步入世界舞台。建國伊始,擺在外交方麵的主要任務,是爭取更多的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努力同世界上的友好國家建立外交關係。新中國的建交原則是建立在獨立自主、平等互利基礎上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指出:要“在徹底打倒日本侵略者,保持世界和平,互相尊重國家的獨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進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友誼這些基礎之上,同各國建立並鞏固邦交”。中共中央在1948年11月21日發表的一個聲明中提出:“中國共產黨、中國解放區人民民主政府及中國人民解放軍願與一切外國,包括美國在內,建立平等的友好關係,並保護一切外國在華僑民包括美國僑民在內的正當權益,但是必須保持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不受任何侵略。”1949年4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言人為英國軍艦紫石英號暴行發表的聲明中宣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人民政府願意考慮同外國建立外交關係,這種關係必須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外國政府如果願意考慮同我們建立外交關係,它就必須斷絕同國民黨殘餘力量的關係,並且把它在中國的武裝力量撤回去。”同年6月15日,在新政協籌備會上,毛澤東在闡述將成立的新中國的對外政策時說,“我們向全世界聲明:我們所反對的隻是帝國主義製度及其反對中國人民的陰謀計劃。任何外國政府,隻要它願意斷絕對於中國反動派的關係,不再勾結或援助中國反動派,並向人民的中國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虛偽的友好態度,我們就願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原則的基礎之上,談判建立外交關係的問題。中國人民願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實行友好合作,恢複和發展國際間的通商事業,以利發展生產和繁榮經濟”。9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中規定了中國與外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原則,“凡與國民黨反動派斷絕關係,並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友好態度的外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之談判、建立外交關係”。1949年10月1日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向各國政府宣布:“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係。”新中國的建交原則,明確規定了中國政府與外國建交必須按照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國民黨政權同外國建立的外交關係沒有任何繼承性。新中國建交原則的提出,有力地指導了新中國外交關係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