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戰後世界(2)(1 / 3)

但是印巴分治條款既沒涉及孟加拉國的獨立問題,也沒有談及英屬印度管理下的錫蘭和緬甸分治問題。緬甸於1948年1月4日獨立,錫蘭於1948年2月4日獨立。尼泊爾、不丹曾為英國的殖民地,但一直不屬於英屬印度,不受分治相關條約影響。由於當時分治條款隻涉及現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國的劃分問題,漢語常稱之為“印巴分治”。

印、巴分治後不久,1947年10月,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製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小鏈接:印巴分治的由來

1942年,英國教授科帕蘭在《印度問題》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對印度“分而治之”的構想。他主張把印度分為三個統治區,即印度教徒區、伊斯蘭教徒區和土邦。這一計劃正迎合了英國當局的想法,因而很快被采納。但是,印度共和國的 “聖雄”甘地和國大黨領袖尼赫魯始終堅持印度是一個民族,堅決反對印巴分治,反對巴基斯坦單獨組成一個民族國家。用甘地的話說,用印巴分治的方式解決存在多年的民族問題,就好像是“砍掉腦袋,擺脫頭痛”。

星球大戰計劃——美國的戰略防禦計劃

“星球大戰計劃”是美國在冷戰後期推出的一項計劃,當時的蘇聯擁有比美國更強大的核攻擊力量,美國非常害怕“核平衡”的形勢被打破,危害到自己的國際利益,因此需要建立切實有效的反導彈係統,來保證其戰略核力量的威懾能力,維持其核優勢。同時,美國也是想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通過太空武器的競爭,把蘇聯的經濟徹底拖垮。

星球大戰計劃,也叫戰略防禦計劃,簡稱SDI。該計劃源自美國總統羅納德·裏根在冷戰後期的一個著名演說。此計劃定於1994年開始部署。星球大戰計劃的核心內容是:以各種手段攻擊敵方的外太空洲際戰略導彈和航天器,以防止敵對國家對美國及其盟國發動的可能的核打擊。其技術手段主要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麵部署高能定向武器或常規打擊武器,在敵方戰略導彈來襲的各個階段進行多重攔截。美國的許多盟國,其中包括英國、意大利、聯邦德國、以色列、日本等,也在美國的要求下不同程度地參與了星球大戰計劃。

星球大戰計劃由“洲際彈道導彈防禦計劃”和“反衛星計劃”兩部分組成。其預算甚至達到1萬多億美元。攔截係統由天基偵察衛星、天基反導彈衛星組成第一道防線,用常規彈頭或定向武器攻擊在發射和穿越大氣層階段的戰略導彈;由陸基或艦載激光武器摧毀穿出大氣層的分離彈頭;由天基定向武器、電磁動能武器或陸基或艦載激光武器攻擊在進入大氣層前階段飛行的核彈頭;用反導導彈、動能武器、粒子束等武器摧毀重返大氣層後的其他攻擊武器。美國認為,經過上述4道防線,可以確保對來襲核彈的99%的摧毀率。同時在核戰爭發生時,用反衛星武器摧毀敵方的軍用衛星,嚴重削弱敵方的監測能力。

由於星球大戰計劃的費用昂貴,以及技術難度相當的大,許多該計劃中的項目,如著名的“X-30”,“X-33”等最終沒有實現。加上蘇聯後來的解體使得星球大戰計劃喪失了可行性。美國在已經花費了近千億美元的費用後,於20世紀90年代宣布停止“星球大戰計劃”。

後來,隨著美國中央情報局冷戰密件的曝光,“星球大戰”計劃被證實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一時間輿論嘩然。大多數人開始相信,“星球大戰”計劃隻是美國政府為了拖垮蘇聯而采取的一種欺騙手段而已。

小鏈接:裏根總統

羅納德·威爾遜·裏根,是一位美國政治家,曾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美國總統。裏根曾擔任過運動廣播員、救生員、報社專欄作家、電影演員、電視節目演員和勵誌講師,並且是美國影視演員協會的領導人。他的演講極具說服力,被媒體譽為“偉大的溝通者”。他也是唯一一個遭到刺客以子彈擊中而得以存活的美國總統。2004年,裏根死於肺炎,享年93歲,並獲得了隆重的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