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並在不斷認識世界、回溯曆史的過程中,展望和創造未來。然而,在對文化遺存的瞻仰與尋覓,對人文古跡的叩訪與品味,對自然風光的向往與陶醉中,免不了與曆史遺跡和風景名勝中的重要景觀——台壇發生著聯係。登臨古祭壇,總能感應到那無窮的信息:初民的祈盼、先祖的輝煌、民族的融合、河山的壯美、家園的秀麗……
每一座台壇,無不在向人們訴說曆史的滄桑,強烈地吸引著人們去解讀那一部部中國文化史詩的瑰麗篇章。不難看出,台壇作為中國文化景觀中寶貴的積澱,有著中國文明起點、融合點、支撐點的特性。它既是中國眾多風景名勝中的亮點、精彩點、聚焦點,也是中國曆代人文景觀的重點、製高點、輻射點。它對於中華文明的承載和傳播所起的作用,在寥若煙海的曆代人文景觀中顯然處於非常特殊的地位。
何謂“台”,辭書界定:“是高而平的建築物,一般供瞭望和遊觀之用”。古人說:“台,持也,築土堅,高能自身持也,”(《釋名》)“觀四方而高曰台”(《爾雅》)。
台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乃至石器時代的後期。上古石器時代的建築遺址——台基,可稱得上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台了。傳說中的夏之瑤台、商之鹿台、周之靈台就都是高台建築了,即老子《道德經》中“九層之台,起於累土”之高台。而這高台的全盛時期則當在春秋戰國,不僅各國君王有台,大臣府邸中也多有高台,時為風尚,並出現了一批大型群落的台基,如趙國的龍台、燕國的武陽台、吳國的姑蘇台、楚國的章華台等。後來一些沒有建築的台基直至自然處所也被稱為台,就像泰山的瞻魯台、徐州的戲馬台等。由此可見,台實際上既可是單獨的建築,也可是許多附屬建築物的台基,有些甚至是連建築物也沒有的台基或處所。
中國築台之舉自上古始就有多種的作用,有在建造之初築台防潮,以作房舍之基,後來逐漸發展為高台基;也有堆土持高以為土圭,為測日影(稱晷影),是為日後觀象、觀星之天文台雛形;還有築台以登高號令,用以指揮軍事,發展至後來的瞭敵,直至烽火台成為傳報敵情的“工具”或點將檢閱等高台。可見從上古始築台之用途、功能及文化屬性就各有所趨。
隨著時間的推移,台涉及的範圍越來越廣泛,使它在承載文明的傳遞和延續的過程中更多地表現出橫向的傳播,文韜武略、耕讀漁樵、天文格致、道釋六藝,各個門類幾乎無所不達,並引申到了政治生涯中的上台與下台;舊官吏稱呼的府台、道台,以及人們相互間的尊稱如兄台、甫台等等。人們甚至把像台一樣的地麵設施、物件或底座都與台聯係在一起,陽台、花台、井台、月台、燭台、硯台、講台、寫字台、梳妝台等等,不一而足。就連現代很多新興行業的新名詞如服務總台、電腦平台等也借用台的名稱,這就使台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可以說,台的本質似乎已成為人們的生息之地及活動的園地,成為人生的一種濃縮。
當然,本書所要介紹的還是作為曆代人文景觀的那部分台,如像將台、炮台、烽火台、戒台、經台、煉丹台、琴台、博台、戲台、讀書台、釣魚台、會盟台、觀象台、測景台、觀景台……這些台涉及社會、曆史、政治、經濟、軍事、文教、科技、宗教、藝術、自然、生活等眾多領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個性特征及文化內涵。
壇,亦可稱為丘,原為土築高台。《史記》載,相傳黃帝軒轅氏曾多次封土為壇,祭祀天地,是謂“封禪”。有學者認為這“應是壇的開始”,可這畢竟隻是傳說。作為中華“人文初祖”的黃帝還隻是“半人半神”,並非有史可考的真實曆史人物,故難以定論。不過,壇源於祭祀,且首先用於祭天,這可以說是具有共識的。《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