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不少人懷念民國,甚至創造出一個相當時髦的詞“民國範兒”,大概就是“骨子裏透出驕傲”的意思。其實“有範兒”的“民國”,確切地說應該是“北洋時代”。

北洋那會兒,梟雄並起,縱橫捭闔,搖晃江山,雖是赳赳武夫,個人品行卻可圈可點:

霸道如袁世凱,對章太炎的破口大罵隻是微笑“瘋子,不與你計較”;剛愎如段祺瑞,廉潔自律“不占、不貪、不嫖、不賭、不抽、不喝”,時稱“六不總理”;荒謬如曹錕,相當上總統也是認認真真“啟動”國會選舉,明碼實價購買選票。即便報紙上罵聲一片,他也沒把誰抓了槍斃;英勇如吳佩孚,以不住租界、不積私財、不舉外債的“三不主義”自許,下手諭命家族後輩“天、孚、道、雲、龍”五代“絕不敘用”;彪悍如張作霖,寸土必爭,執掌東三省時不許日俄僭越半步……

有什麼樣的政府,就有什麼樣的人們:學生能毆打部長,被打者鼻青臉腫也隻是搖頭歎息“愛國無罪,學生們不懂事,算了”;教授能批評教育部,“撥款就行了,做學術豈是你們這些政客懂的?”媒體能“通緝”內閣,罵其“賣國”。官方幹涉,報紙版麵便以“空白”相對,以示“國事如此,無話可說!”

直到了南京政府時代,血腥氣才開始擴散,不做多敘。

對於民國亂相,陳丹青先生的一段話十分恰切:“民國作為國體,是短命的、粗糙的、未完成的,是被革命與戰禍持續中斷的襤褸過程,然唯其短暫才可觀。一個現代國家,現代文明的大致框架,就是那不到30年間奠定,豈可小看?”

在物質擁有方麵,而今與民國時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在精神世界裏,也許缺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範兒”,更是整個社會的豁達、寬容與自律。

《民國政界的那些破事兒》這本20萬字的書稿,大約在2008年6月份撰寫完成。起初是因為某文化公司擬出一套“輕鬆讀史”係列,網絡了一批30歲上下的曆史作者,筆者應邀執筆民國。之前曾與策劃編輯反複商討:寫民國的書浩如煙海,僅三大典籍——劉鳳舞先生的《民國春秋》、丁中江先生的《北洋軍閥史話》和陶菊隱先生的《武夫當國》,每部都有幾百萬字,如何以小小一本書管窺全豹?

對方建議:不如劃分幾大塊,譬如袁世凱時期、北洋總統時期、南京政府時期,各成體係卻又緊密聯係。

這個主意的確不錯,可是又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在“北伐”未完成、南京政府尚未建立時,國民黨已經開始內鬥;而北方三雄割據,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貌合神離,同一時間段又發生了許多大事,很難用一根主線將這些錯綜複雜的事情講述清楚。另外,曆史中充滿著蝴蝶效應,某地一場小小的戰爭就撬動了大民國的走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多次修改大綱後,有了現在的格局:卷一,袁世凱當政,與國民黨的恩恩怨怨;卷二,北洋總統們如何囂張上位,如何淒惶下野;卷三作為過渡,1924年12月控製中央政權的直係軍閥下台,北洋就沒了總統;南方革命政府內出現叛亂——此處可作為一個時空坐標點,理順各地新舊軍事勢力更新換代;卷四則是國民黨新軍閥明爭暗鬥。

如此一來,基本能把“民國政界”講述清楚了。沒想到的是,正當初稿出爐校正修訂的時候,約稿的文化公司放棄而不做了,解釋是“主張發展社科項目的某股東撤資,調整做青春玄幻”,負責“讀史”項目的編輯辭職道歉,公司則對作者們無任何交代。更悲慘的是,起初鑒於信任,作者們並沒與公司簽訂任何合同條款。

幾年後,轉向做玄幻的該公司真的成了“玄幻”,而曆史熱掀起陣陣浪潮,看來上天是公平的。

感謝王如月老師,偶然中看到此書的選題報告(也不知道流轉了多少次),便與筆者聯係洽談出版事宜;感謝北京書崖方舟文化有限公司,讓塵封三載的文字重見天日。由於三年前此稿不幸早夭,筆者喪失了研磨全文的興致,一直擱置。此次在王如月與書崖方舟諸位編輯老師的指正下,筆者做了認真的修改增刪——當然,不能稱之為完美,還請方家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