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五年(1879年)成書的《平遠縣誌》(平遠縣即今同心縣)記載:“炭窯山,今呼太陽山。在韋州北,距縣七十裏。”
民國《鹽池縣誌》也記載:“太陽山,一名炭窯山。在韋州北,距(鹽池)縣(城)二百裏。”
以上記載都說明,太陽山原本是叫做“炭窯山”的,後來根據當地人的諧音而演變成了“太陽山”。這種說法既有曆史根據,又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所以是比較可信的,也是可以肯定的。
總之,太陽山這個地名很好,很美麗,很動聽。記得20世紀50年代上小學的時候,二年級語文課本裏有篇課文,題目就叫《太陽山》。說的是有兄弟二人,哥哥好吃懶做,但日子過得很富裕。弟弟勤勞善良,他每天上山砍柴,再將柴擔到市上去賣,怎奈米貴柴賤,他的日子一直過得很清苦。有一天,弟弟正在山裏打柴,突然飛來了一隻美麗的鳳凰落在跟前,對弟弟說:“小夥子,你很勤勞辛苦,卻是常年不得溫飽。距這裏很遠的地方,有一座太陽山,山上布滿了珍寶異石。我帶著你去撿一些回來,就可以過上富裕的日子了。”弟弟很高興,他騎到鳳凰的背上,不久就飛到了太陽山。下來一看滿山的珍珠寶石,金光燦燦,耀眼奪目。但弟弟隻撿了兩塊,就要回家,鳳凰問他為什麼不多拿一些,他說:“太陽山的寶物雖多,但世上的窮人更多,我少拿一點,其餘的留給更多的窮人來拿吧。”鳳凰稱讚地點點頭,又把弟弟馱回了他的家鄉。
哥哥看到弟弟突然有了錢,闊了起來,很覺納悶,來向弟弟詢問,弟弟便將去太陽山探寶的事以實相告。哥哥聽了以後,心中馬上有了主意。他也換了一身破舊的衣衫,裝扮成一個窮苦的樵夫,也上山砍柴。果然那隻美麗的鳳凰又飛來了,也把哥哥馱到了太陽山。哥哥下來一看,滿山的寶石能絆倒人,急忙撐開他事先準備好的大麻袋,弓腰就撿。當他撿到半麻袋的時候,鳳凰催促說:“我們該走了,因為太陽快要回來了。等他一回來,我們就會被他燒焦的。”但哥哥說麻袋還沒撿滿,堅持不肯離開。又過了一會兒,哥哥的大麻袋已經裝滿了寶石,鳳凰又催他快走,但哥哥還是賴著不肯離開,騰出手還要再撿幾塊,往懷裏揣。鳳凰沒辦法隻好飛走了。就在這時,太陽山上突然光焰萬丈,熱氣衝天,太陽回來了。貪心的哥哥終於被燒焦在了太陽山上。
我們今天所在的太陽山,也是一座寶山。這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和建築石材資源,是能源工業建設的理想場地。這裏滿山遍野的珍寶,正等待著勤勞樸實的人們前來開采挖掘。一個新的太陽山,正在崛起。同時曆史也在考驗著每一個到這裏來淘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