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林
寧夏曆史上有好多具有特色的泉水,比如溫泉、暖泉、滾泉、鐵柱泉等,但時至今日,那些帶“泉”字的地方,大都名不副實了,空有地名而沒有了泉水。唯有同心縣韋州鎮的太陽山溫泉依然泉眼“翻滾”,流水潺潺。
據史書記載,早在1500多年前,人們就發現了太陽山溫泉。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記載:三水“縣東有溫泉,泉東有鹽池”。據考證,三水縣治所在今同心縣下馬關鎮以北紅城水古城,西漢時置縣,東漢因之。酈道元所說的“泉”就是指今同心縣韋州鎮的太陽山溫泉。“溫”、“暖”同義,當地人自古以來就習慣將“溫泉”叫做“暖泉”,泉東的“鹽池”就是相距10公裏左右的惠安堡鹽池。唐朝時,該鹽池被稱為“溫泉鹽池”,顯然是“池”因“泉”名;同時在當地設縣,亦名“溫池縣”。可見,太陽山溫泉自古就享有盛名。
到了明朝,太陽山溫泉已經成為韋州至靈州(明代靈州治移至今靈武市區)“七百裏旱海”中一處有名的風景區了。明《萬曆朔方新誌》記載: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三邊總製(駐固原,相當於今之大軍區司令員)黃嘉善指示其部下操手(官職名)盧文善,將溫泉“擴大其基,建亭鑿池”,建成為“製府行邊暫憩之所”。當時,這裏“泉水環繞其間,樹木蔭鬱”,是聞名遐邇的旅遊景點。溫馨秀麗的湖光山色,吸引著四麵八方的遊客。一些從固原到寧夏城(今銀川市)、靈州和花馬池(今鹽池縣)或由上述各地到固原去的官方人員,多在溫泉景區觀賞歇息,賦詩作文以助遊興。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借助古人的詩句來想象明朝時期的溫泉美景。例如憲臬(官名,按察使的別稱)周懋相的《癸醜防秋過暖泉亭》詩:“一泓澄碧玉,累石傍亭明。沁骨清形色,流光入壯蘅。”憲臬文球的《壬子行邊暖泉暫息》詩:“涓涓曲水繞山河,獨喜陽春此地多。蕩盡腥膻流不竭,洗兵何用挽天河。”憲臬劉尚樸《暖泉暫息》詩:“驅車曆旱海,此際水泓然。脈湧昆侖石,溫生忝穀泉。蘧蘆清眼界;柳榭媚風煙。為念荷戈士,投醪惠百川。”無名氏的《暖泉春漲》詩:“一脈遠通星宿海,春回塞土氣初融。青青石眼涓涓發,流出桃花洞口東。”由此可以想見明代韋州溫泉的旖旎風光。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成書的《銀川小誌》中,還記載著韋州溫泉的秀麗景色:“暖泉,在鹽池(指鹽池縣的老鹽池古城——筆者注)西南三十裏,泉水環繞,樹木蔥蘢。”
到了現代,溫泉的情況如何呢?
20世紀80年代初,寧夏學者魯人勇先生親自考察了韋州太陽山溫泉。他在寧夏日報上發表文章說:“乘汽車沿惠安堡——韋州公路西南行,在10公裏樁號處下車,向路右側前行400米,即可見一個約4畝大的小湖。湖水色如翡翠。湖中幾團蘆葦,還有垂釣者。這個小湖就是由(溫)泉水彙集而成的。”“泉眼集中在小湖南側。約半間房大的坑內,集中了20多個泉眼,時而冒清水,時而氣泡翻滾,咕嘟之聲此起彼伏。最大的氣泡,直徑有7~8厘米。冒出的泉水分兩股流向小湖。流出30米,又各有一個大的泉眼,水量雖大但無氣泡。泉水彙入湖中,除了蒸發、滲透、供羊隻飲用,餘下的便從湖西小溝奪路而出。流出的水量,每秒約有半立方米之多。據當地人講,一到冬天,湖麵熱氣蒸騰,從不結冰。而夏天的水溫,也比一般泉水高。現在,流出的泉水澆灌著巴莊、楊莊等幾個村落。周圍的牧羊人,也把羊群趕到這裏飲水、洗刷。在幹旱少水的韋州一帶有這樣一個溫泉,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20世紀90年代初,新編的《同心縣誌》記述:“溫泉周圍數公裏沙丘起伏,蒿草叢生,在沙凹處有20多個泉眼,其中3個大泉眼有碗口粗,水如同煮沸,翻滾著湧出地麵。那些小泉眼或泛清水,或氣泡翻滾,咕嘟聲此起彼伏,泉水順地勢潺潺流淌。當地村民在下遊平緩處築起一個約有400平方米的人工湖,積水達2米深。湖麵水鳥翩翩起舞,湖中魚兒撒歡,岸邊蘆葦青青。寒冬,水霧彌漫,好似人間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