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小檔案
父 親明太祖朱元璋母 親馬皇後
兄弟排位嫡四子任數第3任
生存時間公元1360年—1424年64歲
在位時間公元1402年—1424年22年
後一任太子明仁宗朱高熾在位10個月
明朝國祚276年
影響力:★★★★
曆史標簽:靖難之役、鄭和下西洋、《永樂大典》、營建北京1405年,正是明成祖永樂三年的六月乙卯(公曆7月11日),天高氣爽。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雲帆高張,船舳相連,這支由多達二百四十餘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龐大船隊正揚帆待發。其中最大的“寶船”長達四十四丈四尺(151.18米),寬十八丈(61.6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上下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之多——這就是當時的“航空母艦”。隨著一個器宇軒昂的指揮官一聲令下,龐大的“航母編隊”立刻迅速魚貫出發,直向浩瀚無垠的蔚藍色大海駛去。
這是曆史上一個偉大的時刻,正因為它的偉大,所以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為中國的“航海日”,並規定全國所有船舶鳴笛掛彩旗,就是來源於這個宦官指揮官——鄭和首次下西洋的日期。
這樣有幾萬人、幾百艘艦隻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航海,就是著名的“鄭和七下西洋”。其中,就有六次發生在本文主人翁明成祖身上。
明成祖,不就是以“誅十族”、“瓜蔓抄”、締造東廠特務組織聞名的暴君朱棣嗎?是的,可他更以“蓋兼漢唐而有之”的“永樂盛世”和鄭和下西洋、《永樂大典》、“永樂大鍾”、 五征漠北、80萬大軍下安南、設東北的奴兒幹都司、浚通大運河、營建北京城聞名。他的文治武功,足可以保證他進入中國最有作為的帝王之一。
他是怎樣成為明朝的第二代皇帝的呢?我們就來說說明成祖這些事兒,說說他曾經是如何不招人待見的。
無刺之杖:明太祖的遺產
這裏說明成祖繼承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遺產,其實非常的不確——因為他是從明朝的第二個皇帝、侄兒建文帝朱允炆(1377—1402),即明太祖嫡次孫手裏奪取的。就政治遺產而言,他繼承的是朱允炆的遺產——但是,他絕不會承認建文帝的,他隻會承認自己繼承的是父皇的遺產。
從乞丐和尚到皇帝,明太祖創造了曆史的奇跡。和流氓皇帝漢高祖劉邦一樣,從赤手空拳到坐擁天下,幾乎是文盲的他經曆了太多的艱難困苦和挫折。明太祖貧民出身,深知百姓疾苦,所以對官員十分嚴厲,對貪汙60兩銀子以上的都要殺頭,甚至對貪官實行“剝皮實草”放在衙門前之類的手段以威懾貪官,就是自己的駙馬違令偷運私茶牟利也毫不留情地殺了,所以吏治算是比較清明的;同時他對百姓休生養息,開墾荒田,大興水利,所以經濟逐步好轉。
在對外關係尤其是奔逃到北疆的元殘餘上,他把元順帝趕到應昌一帶,於洪武三年(1370)再次用兵繼續往北推進,到了二十年(1387),以藍玉為征虜大將軍北擊,取得並不徹底的大勝,蒙古式微,並分裂為韃靼、瓦刺、兀良三部,但他們也為後來的多個明帝製造了極大的麻煩。
隻有來之不易的才會珍惜。“敝帚自珍”,小農尚且如此,對於“小農意識”極其嚴重的明太祖來說,大明天下的得來太不容易了,怎麼舍得和別人分享?於是政治上高度集權,廢除由來已久的丞相職位,自己不僅當皇帝,還當丞相,累得不可開交;他對功臣勳貴大開殺戒,動輒上萬人的殺戮如“胡藍之獄”兩次竟殺四萬五千人之多,這使得他成為中國最嗜殺的皇帝之一,還大興特務機關“錦衣衛”,他的目的,就是為仁慈的太子朱標掃除一切障礙,永葆大明江山。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太子的早逝給大明政局平添了許多不確定因素。明太祖遺產裏的諸藩王,才是權力棘杖上無法除去的刺。當初,明太祖認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為了拱衛中央,他曾經先後分封24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在各地,希望他們“夾輔王室”。其中就有馬皇後所生的五子(實際上馬皇後一生未育),除了太子朱標,就是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和四子朱棣了(實為高麗人碽妃所生)、周王朱橚。明太祖給藩王的地位極高、權勢很重,給了他們“清君側”的權力,還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少則三千,多則數萬。特別是北方邊防線上的幾名“塞王”,如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連由蒙古人組成的精銳“朵顏三衛”都要聽他調遣 。
和漢代“七王之亂”一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為禍中央的恰好就是這些龍子龍孫們。洪武九年(1376年),葉伯巨上書言事,說明太祖“太過者三”,第一條就是“分封太侈”:“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則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朱元璋見疏大怒,認為他離間骨肉,甚至要親手射殺他,葉伯巨終於為此事死在獄中。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他留給皇太孫的江山,在他剛剛辭世四年後,就果真被其四叔給顛覆了。
朱棣奪位:靖難之役
仁和的建文帝繼位,改革了明太祖時期的苛猛之政,優待文人(這是後來大批文臣甘願為建文帝殉難的原因),實行惠民政策,減免租賦,賑濟災民,老弱病殘者由國家扶養;重視農業生產,興辦學校,察官吏,任用賢能,史稱“建文新政”。應該說,他是一個很好的守成皇帝,這種曆史上先武後文皇帝的情況,恰好和漢代的漢高祖與第二代皇帝漢文帝類似。如果按照這一路走下去,明朝也可能出現類似“文景之治”的盛世。然而,明朝走的是一條可以說是漢武帝式耀武揚威的盛世之路——這一切,都因為有了燕王朱棣。
朱棣有著和諸兄弟不一樣的英武氣概,秦王因為荒悖,差點被明太祖廢掉王位;晉王多有不法,還被人告發預謀篡位,也差點被治罪,都是因為皇太子的勸解才得免。朱棣鎮守北平的頭幾年是和嶽父徐達搭檔,後來先後是馮勝和藍玉(太子妃的舅父)。洪武二十三年(1390),剛好而立的朱棣奉令和名將傅友德等一起北討蒙元丞相咬住和平章乃兒不花。他先派降將觀童去勸降舊交乃兒不花,然後出其不意派大軍包圍,乃兒不花無奈投降,並去勸降了咬住。這一戰,朱棣兵不血刃就取得了勝利,威望大增。明太祖因為他在諸子中最類似自己,所以十分偏愛,有時連太子都比不上。
建文帝和其父一樣仁弱,明太祖憂心忡忡。之前他曾經想改立朱棣為太子,但翰林學士劉三吾說朱棣之前還有秦王和晉王,而皇太孫已經年長,不宜輕動。於是明太祖聽後很無奈,回宮後就焚香請求上天保佑,說國祚“惟聽命於天”。
正如唐代李世民為藩王時,功高不服太子李建成而爆發了玄武門之變一樣,同樣燕王朱棣也不服皇太孫。明太祖不是沒有看到,但因是古稀之年無心再動了。
當明太祖欲將棘杖上的刺全部除掉當作擀麵杖時,接手的建文帝卻連一個善戰的武將都選不出來,他的失敗就是他不像漢景帝一樣有名將周亞夫,對此我們隻能說是明太祖 “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而建文帝又好文人,提高他們的待遇,如把原低於武將的二品六部尚書升為正一品。他還聽信方孝孺等儒生之見,要恢複西周時期的井田製度,改變官名等,不但是脫離實際“空想主義”,而且給了朱棣改易祖製的口實。
建文帝上台前,就知道“削藩”的重要性,與伴讀黃子澄密議過削藩。五月才上台,立即在八月廢削了周王,一年之內廢削了4個。他對朱棣也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采取了監視和調整北平兵馬等措施,但他犯不可原諒的錯誤就是沒有“擒賊先擒王”,以致打草驚蛇。
朱棣早就招攬各種奇人異士,其中功勞最大的就是道衍和尚(即姚廣孝)。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已故馬皇後誦經薦福,他經人舉薦成為燕王朱棣的重要謀士,隨至北平,從此經常出入燕王府,參與奪位密謀。據說當姚廣孝剛剛一見朱棣時,就感到他氣度不凡,曾經私下對朱棣說:“如果你讓我侍奉您,我一定奉送一頂白帽子給大王戴”——朱棣是個聰明人,“王”字上麵加個“白”字不就是“皇”字嗎?姚廣孝成為朱棣的左右手後,極力鼓動朱棣起兵。朱棣也想早作打算,就在後苑裏修建了巨大的地下室當“兵工廠”,上麵卻大養許多“嘎嘎”叫的鴨鵝掩蓋聲音。他的王府就是元朝的皇城,足夠大了。
風雨欲來之時,建文帝元年(1399),朱棣卻出人意料地進京了。他是為了打消建文帝的疑慮來的,建文帝卻礙於至親,當斷不斷,放虎歸山。因為不時有告燕王欲反的消息,甚至迫使朱棣不得不裝瘋避禍,當北平布政使張昺、北平都指揮使司謝貴去探望時,他在盛夏季節還圍著火爐大叫“寒甚”,行走時也扶杖而行,得以蒙騙過關。
但建文帝在接到他的確要謀反的消息後,就令張昺、謝貴逮捕燕王。不料事泄,反被朱棣設計擒獲,並立即於七月以“清君側”除掉建文帝的要臣齊泰、黃子澄為名豎起反旗,爆發了“靖難之役”。
開始,他隻有800名護衛,在捕獲張昺、謝貴控製了北平後,附近許多軍隊來投,他們都是以前朱棣的部下,因為建文帝隻是簡單地把他的指揮權剝奪了,卻沒有想到他還有如此號召力。接著朱棣攻下了要塞居庸關,在懷來大破宋忠3萬大軍,一路攻城略地。建文帝慌了神,任命65歲的老將耿炳文為帥帶領13萬人北討。這是個明成祖時代唯一的沙場老將,老成持重,拒絕了出其不意直取北平的妙計,結果在真定被朱棣大敗,損失三萬人馬,退守真定城。
建文帝被小挫大驚,就令曹國公李景隆代替他。誰知,大好江山就白白葬送在此人身上。他以50萬大軍攻打北平,此時朱棣親自帶兵去救臨近山海關的永平(今河北盧龍)去了,北平空虛,他卻無法攻下,待朱棣回來,更是兵敗如山倒。接著朱棣又在白溝河大破集合軍隊60萬的李景隆,取得了在北方的決定性勝利。戰中朱棣的三匹坐騎都被射死,而他卻安然無恙;當他刀砍折後退回時,南軍的將領瞿能父子追擊,朱棣處境十分惡劣。他趕緊跑到堤上指指點點,假裝用馬鞭指揮部下,南軍以為有伏不敢追,才得以幸免遇難。兩軍交戰,朱棣的北軍本來是處於下風的,但此時卻來了一陣神秘的旋風,刮倒了南軍的大旗,南軍頓時慌亂起來,北軍趁機打得南軍丟盔棄甲。
朱棣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但建文帝並非無德皇帝,加上正統所在,還是又許多人忠於他,所以朱棣也多次受挫,鐵鉉和盛庸扼守濟南,有力地阻滯了北軍南下。建文帝過於仁慈,在大臣力主殺掉喪師失地的李景隆時,並未對其治罪。而李景隆報答他的就是開門迎敵。
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的時間,南北交戰主要在河北、山東。燕軍雖屢戰屢勝,但南軍兵多勢盛,攻不勝攻,燕軍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鞏固。正在朱棣為此而苦惱之際,南京宮廷裏不滿建文帝管理嚴格的太監及時送來了南京城空虛宜直取的情報。於是朱棣實行“黑虎掏心”戰術,越過山東,直趨南京。六月初三,燕軍自瓜洲渡江,鎮江守將投降,十三日進抵金陵金川門,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和穀王為朱棣開門迎降,建文帝失蹤。至此,曆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大明朝,即將迎來最輝煌的時刻!然而黎明前會有一陣黑暗,朱棣也將不得不寫上他個人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
誅殺十族:暴君之名自己鑄
在假惺惺地推讓之後,燕王搖身一變成了明成祖登上了曆史舞台。可他如果知道自己親手創造的一段惡史會被死死地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不知他是否死不瞑目?
明成祖入京嚴令軍紀,不得侵犯百姓。當日就有一個士兵在市上擅拿民人的一雙鞋子“立命斬之”,所以迅速穩定了秩序——反正皇帝都姓朱,隻要生活好點,管他的呢!
可百官就不一樣了:有投降的如大才子解縉等還被重用,有逃跑的,自殺殉節的,更有被殘酷殺戮的。建文帝一朝被稱為“文人朝廷”,所以為他殉節的文臣很多。明成祖一上台就頒布了“奸惡”29人,首惡就是首倡削藩的黃子澄。南京城破時他外出募兵,途中被捉送京師。明成祖大喜,就親自審問。黃子澄口稱“殿下”(王)而非“陛下”(帝),遭侍從嗬斥後大義凜然地說:“臣知殿下以兵力取富貴,不知殿下即此位!……況富貴瞬息,何足輕重!殿下向來悖謬,不可為訓,恐子孫有效尤而起無足怪者!”
從曆史來看,黃子澄的話無比正確,可此時此刻有誰聽得見呢?明成祖大怒,把黃子澄的一家老小65人和宗族姻親380人全部押到他的麵前。一時間,朝堂上哀號震天。黃子澄淚如雨下、心如刀絞。明成祖命他寫下自己的罪狀,黃子澄毅然寫道:“本為先帝文臣,不職諫削藩權不早,以成此凶殘!後嗣慎不足法!”明成祖怒不可遏,命人當場砍斷他的雙手,然後又令砍斷雙腳。四肢全無的黃子澄仍不屈服,就被一刀一刀地磔成了一堆肉泥。隨後,黃子澄的65個家人除了一人漏網外全部被斬首,380個親戚全部流放邊疆。另外一個“首惡”是齊泰,他同樣寧死不屈,被族誅。
曾經在濟南成功阻截明成祖南下的鐵鉉被俘獲後,押到朝堂上後,反身背對明成祖,還不停地破口大罵。明成祖命他轉身看一下,鐵鉉堅決不從。盛怒之下的明成祖命人割下他的耳朵和鼻子,鐵鉉依舊謾罵不止,遂下令“碎分其體”,磔殺於市。隨後,鐵鉉年逾八旬的父母被流放海南;妻女均被發往教坊司充作官妓。
建文帝的禮部尚書陳迪被責問時也是罵不絕口。明成祖便將他和6個兒子同日處決。臨刑前,明成祖命人割下他兒子的耳鼻,煮熟了讓他吃,並問他味道如何。陳迪說:“忠臣孝子的肉,鮮美無比!”接著繼續痛罵,和兒子們一起被淩遲處死。
最令人發指的是被“誅十族”的方孝孺。他是建文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博學多才,但有些複古循舊。早在燕王朱棣離開北平揮師南下的那天,道衍和尚就曾跪地向他請求:“方孝孺學問精深、品行高潔,南京城破之日,他必定不會投降,請殿下不要殺他。殺了他,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斷絕了!” 朱棣答應了道衍的請求。南京陷落後,方孝孺閉門不出,身著喪服,日夜號哭。明成祖召用他,他堅決不從,下獄後被輪番派人勸說,其中包括他的學生,可都被方孝孺大罵而回。明成祖即位時要草擬詔書,群臣紛紛推薦方孝孺。一上殿,披麻帶孝的方孝孺就在殿上嚎啕大哭。明成祖有些動容,離座勸慰他說:“先生勿憂,我隻是效法周公輔成王而已!”
方孝孺問:“成王安在!?”“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問:“何不立成王之子?”“國賴長君。”
方孝孺說:“何不立成王之弟?”“此朕家事”。
然後明成祖命左右遞上紙筆,說:“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不料方孝孺憤而擲筆於地,且哭且罵說:“死即死爾,詔不可草!”明成祖勃然大怒:“即死,獨不顧九族?”明成祖想以武力和性命威脅,而回答他的是更強硬的“便十族奈我何!”
誅九族乃是古代最嚴厲的酷刑,可現在喊出了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十族”之誅(多了朋友門生一族),於是共計873顆人頭落地,被謫戍荒邊的更是不計其數。對於這些不聽話的建文舊臣,實行的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瓜蔓抄”。
明成祖的暴行發生在改朝換代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免;而且他後來的暴行還多,如複立朱元璋先設後廢的錦衣衛、創立特務機關東廠,任用酷吏、晚年昏聵,僅一次內宮不起眼的內鬥就殺了2800人之多……,但隻需要有這一條就足夠了。須知,任何史書不論好壞都是讀書人所寫的,如此對待讀書人,他的名聲會好嗎?可惜一世英名,幾乎就被這樣幾個其實已經沒有威脅的書生給弄沒了,除了成就他們的英名,明成祖實在是劃不著,然而這又是他自找的。
不要指望世界上真的有聖人皇帝。每個皇帝都是好人和壞人的結合,隻是某一方麵突出而已。暴行可謂累累的明成祖,盡管背著幾百年篡位和殘暴的惡名,但這無妨他的豐功偉績——或許,這種沉重的罪惡感反而成了一種動力,促使他極力證明自己的才幹。
繼續削藩:加強集權
說起大功績,“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往往成為一種高標準。明成祖的綜合業績,其實並不輸於秦皇唐宗,比漢武、宋祖有過之而無不及。
唐太宗的偶像是漢文帝,明成祖的偶像則是唐太宗。他們都是第二代皇帝,而且都是“太宗文皇帝”(明成祖的諡號是“文皇帝”,廟號是太宗,後來嘉靖皇帝將他的廟號改為“成祖”)。從曆史功績看,明成祖是對得起“太宗文皇帝”稱號的。
繼續削藩。政治家從來就是“職業撒謊人”,明成祖以反對更改祖製和撤藩起兵,一旦登上地位,卻一樣雷厲風行的撤藩,而且更徹底、根本沒有受到抵抗——其他諸王麵對仁厚的建文帝尚且無還手之力,麵對威風凜凜的明成祖撤藩,他們還敢放個不和諧的屁嗎?登基之初,麵對不利的輿論和政治局勢,顯示自己是明太祖的忠實追隨者,他廢除建文帝的一些新政,對諸王也是優禮有加的,宣布凡是建文帝所削去王號的都恢複舊封以收攬人心,賞賜也很豐厚,可是對他們的監控一刻也沒有停止。在局勢穩定後,撤藩也是勢在必行了。寧王朱權也是守邊塞的“塞王”,明成祖在剛剛起兵時就收編了他的部下,其中由精銳蒙古騎兵組成的“朵顏三衛”在朱棣奪天下中立下大功。明成祖曾經答應他事後“中分天下”,可不但沒有兌現,現在寧王自然不敢再提“中分”之事,一開始,隻要求分到蘇州不許,再到錢塘也不許,反而打發到南昌去看“落霞與孤鶩齊飛”了。他就封的永樂二年就馬上有人告他“巫蠱誹謗”,這可是要殺頭的大罪!現在寧王隻求保命要緊,隻敢遊手好閑以渡餘生。被建文帝廢為庶人的代王朱桂,在明成祖複封後才半年就和王位再次說“拜拜了”。其它即使有個名號的王其實也是空架子。撤藩使得政令更加暢通,無論是建文帝還是明成祖撤藩,都是加強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的。
設立內閣。作為政治機構,內閣在“後丞相時代”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這是中國政治體製的重大改革。明太祖廢丞相並立祖訓——凡建議設立丞相的大臣一律殺頭後,日理萬機的皇帝就陷入了無窮無盡的文山會海中不可自拔。明成祖登基,就設立了由解縉等七人組成的殿閣大學士幫助提出意見、處理政事,他們最多才是品級不高的正五品中級官員,對皇權威脅很小,但是地位又很重要,朝臣都引以為榮,若加上師、保、尚書等職,則實權更大,但遠遠比不上“一人之下”的真丞相威風。它用起來很方便,而又幾乎沒有實質威脅,所以皇帝用起來很順手,嘉靖皇帝曾經因為作道法一連十幾年沒有上朝,出現了巨大的權力真空,居然朝政照常運轉,堪稱奇跡,這也可見“內閣製”的優點,所以明清一直沿用。
誌在四方:經營四疆
明成祖一直追慕古代建立不世功勳的偉大帝王,他的開邊也可和他們比肩。
設置奴兒幹都司。明成祖多項安邊的舉措中最重要的就是經營東北和設立奴兒幹都司。在當時的黑龍江和鬆花江一帶,自古人煙稀少,女真族人居住在這裏,但沒有設立治理機構。永樂元年他就派人前去招撫,當年十一月就設立建州衛、十二月設立兀者衛。第二年更設立了奴兒幹衛,到了七年已經有132個衛,在此基礎上更高層次的軍政合一的地方最高機構——奴兒幹都司就於永樂九年(1411)成立了。其地西起斡難河,北至外興安嶺,東到大海並管轄庫頁島,南瀕日本海和圖們江上遊,這一片廣袤的土地就是在明成祖手中納入中國版圖的。它的職權是詔諭當地少數民族、收取賦稅和土貢,聽從朝廷調遣等,它的最高指揮官都指揮使等都是朝廷任命,體現了中央和地方的一般關係。
除此之外,他還設立了西北的哈密衛、對貴州改土歸流、加強了與西藏和中央政府的關係、以鄭和下西洋為契機經營了南海諸島等。中國政府在1947年公布西沙群島西麵的一群島嶼為“永樂群島”,東麵的一群島嶼為“宣德群島”,南沙群島中的一個群礁為“鄭和群礁”。中國對南海諸島的完全主權是有曆史依據的。
八十萬大軍下安南。建文帝元年(1399),稱臣的安南(今越南)陳氏國王被國相黎氏所篡,其時中國正發生“靖難之役”,無暇遠顧。永樂元年(1403)其子黎倉謊稱是陳氏國王的外孫,以欺騙手段得到明成祖的冊封。但第二年的八月,陳氏舊臣裴伯耆逃到中國,於是真相大白,接著原國王的弟弟陳天平也被送到京師,懇請發兵。黎倉大驚,隻得請罪。四年,明成祖就派5000人護送陳天平回安南,不料被10萬安南兵擊敗,陳天平被殺。
大明是安南的宗主國,大明有權冊立其國王。黎倉此舉,不僅是對大明的不敬,更是對文韜武略的明成祖公開藐視和挑戰。明成祖大怒,以成國公朱能為征夷將軍,沐晟、張輔為副,帶兵80萬攻打安南。他大張旗鼓地以黎倉“篡逆”為由,正是要表明自己並非篡逆。臨行他教誨朱能等一定要小心謹慎、愛護異域百姓。七月十六日,朱能等大軍出發,明成祖親自送行。入安南境後,明軍宣布黎氏20條大罪,並說將立陳氏後裔以安定安南民心,一路勢如破竹。五年五月,張輔擒獲黎氏父子,隻用了半年時間,南征大獲全勝。
因為陳氏已絕,群臣請開郡縣。於是明成祖改設交趾,和內地一樣設布政使。這是自唐末安南獨立以來約400年的複入中國版圖。但到了明宣宗時,因為安南屢次反叛,又讓安南獨立了。
五征漠北。前麵說過蒙古諸部裏以韃靼和瓦刺部最強,開始韃靼更強。他們活動在斡難河、貝加爾湖以南地區,對明朝造成了較大威脅。明成祖采取分化瓦解、抑強扶弱、恩威並施以維護均勢的辦法對付他們。
隨著韃靼勢力漸強,對瓦刺優勢明顯,而且不時南下侵擾,明成祖派使者去責問,使者卻被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永樂七年(1409),他派淇國公丘福為大將軍帶領10萬北討。不料丘福輕敵,聽信了一個詐降的韃靼尚書的話,隻以一千人追擊所謂的離此僅30裏的敵人,陷入重圍被殺,明軍幾乎全軍覆沒。
有此大辱,八年(1410)正月明成祖就決定以50萬大軍開始第一次北伐。韃靼可汗本雅失裏和太師阿魯台分頭逃跑,明成祖得知本雅失裏在前,親自在斡難河追擊到,一鼓作氣殺得他僅帶著7騎倉惶逃竄。班師途中,六月九日他得知阿魯台在不遠前的山穀,就派人招降。阿魯台猶豫不決,明成祖多次給他機會,但阿魯台遲疑不決。僵持了兩三天後,兩軍展開大戰,明成祖親率前鋒衝擊,阿魯台大驚失色,竟然從馬上墜落下來,罵反對投降的人說:“不聽吾言至此,今無極矣!”於是慌忙逃循。此時天熱口渴,明成祖就下令撤退,忽然下起大雨。這樣,十二日,明軍追上韃靼一部,斬名王以下一百多人。在戰鬥過程和得勝回朝中,他和大家同甘共苦,長期不吃肉,得到將士們的熱烈擁護,士氣很旺。
本雅失裏逃到瓦刺部,不久被權臣馬哈木所殺。這一仗是把韃靼打趴了,可“按下葫蘆浮起瓢”——瓦刺又相對強大起來。他們也日益驕橫,對明朝多有不法。此時阿魯台已經歸附明朝,千方百計離間明朝和瓦刺關係。明成祖本著和平發展的原則沒有聽從,但把早在明太祖時期俘獲的阿魯台哥哥和妹妹送回去了,阿魯台很感激。為了牽製瓦刺,明成祖還把他封為“和寧王”,從這個封號我們也可以看出明成祖的心願是和平。
瓦刺的權臣馬哈木見狀,心懷怨恨,於是和明朝關係急劇惡化,不再進供,並派兵騷擾,終於兵戎相見。永樂十一年(1413),明成祖又帶著50萬大軍第二次北伐。這次他帶著皇太孫朱瞻基以鍛煉他。六月三日,前鋒與瓦刺展開小規模遭遇戰,第二天俘獲一個諜者,說馬哈木距此一百餘裏,他就帶著皇太孫同行。二日後,兩軍主力相遇,展開大戰,瓦刺軍隊十分凶猛,宦官李謙仗勢自己驍勇,竟然帶著皇太孫在九龍江臨陣,被包圍後差一點被俘虜,明成祖大驚,急忙趕回大營,李謙怕罪而自殺。但此戰中,明軍的“神機銃”發揮了很大作用,馬哈木抵擋不住,大敗逃跑,於是瓦刺勢力也遭到沉重打擊。
第三次北伐,還是由於阿魯台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於是二十年(1422)明成祖開始了北伐。阿魯台早就畏敵遠逃了,以致明軍無仗可打,如同長途旅遊,明成祖反倒不好退軍,就對曾經幫助韃靼擾邊的兀良部進行了圍剿,不致空手而歸。後來的兩次北討阿魯台,也幾乎就是浩大的旅遊。他五征漠北,就有四次生日在軍中渡過,包括第五次,就是他最後一個生日。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七日,在退軍途中65歲的他就病逝了。
空前絕後:鄭和下西洋
因為明太祖實行了“片板不許入海”的“海禁”等原因,除了少數的幾個附庸外都和明朝停止了交往,使得明成祖剛登基時“門前冷落車馬稀”,頗有點掃興。所以他上台後立即四處派人通好,建立和加強朝鮮、安南、暹羅等國友好關係,改善與日本關係,再次疏通西域,與帖木兒帝國重歸於好,放鬆“海禁”,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原姓馬,雲南昆明人,故稱“馬三保”。在洪武十五年(1382)明軍攻滅雲南元朝的梁王政權時被俘入宮為太監,後在燕王朱棣手下,很有才幹。在“靖難之役”時“多立奇功”,為明成祖十分信任,是中國古代名聲極低的宦官群裏數一數二的出色人物。因為他信奉伊斯蘭教和佛教(他的祖、父是中國有記載的穆斯林最早朝覲者),正好經過的地方也是信奉這些的地方,所以他是下西洋的不二人選。
明成祖為什麼這樣不惜代價三番五次地令鄭和下西洋呢?原因很多,一是傳說他曾經夢見建文帝逃到海外當了皇帝,他要訪個究竟;二是他需要有大的功績提高聲望,以打擊對他“篡位”的質疑;三是通過海洋樹立國威、顯示中國的富強,這是亙古未有的行動。他之所以選中鄭和,除了鄭和的忠心、文武雙全外,還曾經特意問過相人聞名的袁忠徹後才得以最後確定的。
在明成祖時,經濟得到大的發展,有著雄厚的物質基礎,也有唐宋以來領先世界的海技術、發達的造船技術和強大的武力護航;僅前三次,鄭和帶著七百多萬兩白銀出去,回來尚剩一百多萬兩(相當於一次200萬兩,而明朝中葉一年的財政開支也才300萬兩左右),在他不計成本的支持下,從永樂三年開始,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前後曆時28年之久,遍及亞非三四十各國家,加強了與各國的友好關係,達到了古代航海史的巔峰。
永樂三年,第一次下西洋浩浩蕩蕩地從江蘇太倉開始了。之所以選中太倉,不僅它是一個天然良港和富庶地方,而且民間也有傳說建文帝秘密從這裏逃到了海外。每次他們都帶著大量的金銀財寶,這次也不例外。隨行的人員五花八門,其中還有醫官、天文等人員。這隻龐大無比的無敵艦隊,比起稍晚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帆船3艘,最大排水量不足250噸,水手88人的規模,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艦隊第一次是借助東北季風首先到了占城(今越南南部),經暹羅、蘇門塔那等到了古裏;曆次最遠是到了紅海和非洲東岸。每次他到達一國,先是開讀明成祖的詔諭,宣揚皇恩浩蕩,邀請他們去中國朝貢。接著就是大量的賞賜,諸國自然也要回贈禮物。大明之師實乃“威武之師、文明之師”。鄭和七下西洋的28年中,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戰爭僅有錫蘭(今斯裏蘭卡)一次,而且是在其國王亞烈苦奈兒妄圖劫持鄭和船隊時被迫無奈的情況下的防衛性作戰,並把他擒獲帶回國,被明成祖曉以大義給放回了,後來錫蘭就不斷到中國朝貢,建立了十分友好的關係。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發現者”在發現“新大陸”時的血腥,直至今天還有印第安人發出的血淚控訴。除了交換友誼,鄭和有時還代表明成祖對當地國王進行冊封,彰顯了大明朝廷的威風。
到了永樂二十一年(1423),當鄭和第六次回來,第二年就有16個國家來朝貢,明成祖宣揚國威的目的應該說達到了。同時,中國也引進了燒製玻璃等技術,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麵;許多國家的來訪接踵而至,有的還是國王親自帶隊,共計有4個國家的7位國王來華,受到明成祖的熱情接待,其中還有3個國王死在中國,在中國安葬。這正如明朝嚴從簡所說:“非我朝德威遠被,烏能使海外遐酋,傾心殞身如此哉!”
營建北京:六百年京師
明成祖也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在他手裏完成了許多重大工程,如修建大報恩寺、築長陵、再次疏通南北大運河等,他遷都北京的同時所鑄的世界上最大的“鍾王”——永樂大鍾高6.75米,口徑3.3米,重達4.6萬斤,共鑄字230184字之多,這是大明實力的體現。
其中,他手中最有名的工程就是營建北京城了。明太祖定都於南京,說來奇怪,不知何故,雖說這裏龍盤虎踞,直到民國,凡是定都於此的王朝卻都短命。或者是因為:經濟上,南方為強,卻往往耽於享樂,脂粉味濃。中國的威脅往往來自北方,地勢上,北高南低,有利於騎兵占優的北;南京距邊疆太遠,不利於邊疆的統治等等。
對明成祖而言,遷都北京更有多個理由:這裏是他的龍興之地,他對北京是很有感情的;而南京留給他的太多血腥的回憶,他未必睡得坦然;遷都北京,可以加大對蒙古騎兵的防禦,即使是主動出擊也可以迅速行動;遷都北京,也可以加強他新開的東北等地的控製,就守險而言,四周有險,適於建都。所以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他決定遷都,這從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二年的疏通大運河、五年在北京修建徐皇後陵墓開始就早現端倪了。
早在永樂四年(1406)明成祖就下詔修建北京宮殿。但由於連續用兵等原因,實際上是在永樂十五年(1417)開工,於十八年完工的,曆時大約三年半。
北京的建製與南京差不多,分成了皇城、宮殿和廟壇三大部分。它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的,外城開有九門,內城裏麵有皇城,皇城裏麵有紫禁城,即今天的故宮。紫禁城是北京城的精華部分,氣勢宏大,建築精美。它呈長方形,占地72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群。它的三大殿奉天殿(太和殿)、華蓋殿(中和殿)、謹身殿(保和殿),是皇帝處理朝政的場所,重大慶典如登基和接見外賓都是在這些地方舉行。
同時,還修建了許多附屬建築,如天壇、山川壇等。這個浩大的工程,從永樂十九年第一天起正式成為明朝首都,一直被明清兩代24位皇帝所用,基本格局都是明成祖所定,前後達約五百年間,今天它依然是中國首都。它見證了中國風雲變幻的諸多往事,收藏了不知多少的宮廷秘密,在人們心中具有無窮的神秘和魅力。1988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永樂大典》:文化發展
人們往往熟悉明成祖對文人的“誅十族”,殊不知,給他帶來汙點的個別的行動並不能抹煞他對文化的巨大貢獻。
他對文人的原則當然是所有皇帝那樣的“為我所用,逆我者死,”這當然是值得批判的。他對孔孟之道是推崇有加的,永樂元年(1403),他剛剛登基就下令全國舉行鄉試,第二年舉行會試。這是他的第一次科舉,吏部尚書李至剛奏請入選數目,他說:“朕初即位,取士姑準其多者。”於是錄取了472人,還提高了他們的政治待遇。第二年,還令解縉選取人才28人進行特殊培養,當時號稱“二十八宿。”本科狀元是曾棨,他不僅寫得一首錦繡文章,而且十分善飲。一次一個海量的蒙古使者來訪,一個武將伴飲,明成祖怕丟了大明麵子,就令在朝臣中再選一個,曾棨毛遂自薦。三人鬥了一天的酒,蒙古使者早就爛醉如泥時,曾棨卻麵不改色。明成祖大喜:“無論文字,此酒量,豈非大明狀元耶!”
由於明成祖的重視,此時編撰了許多大型圖書,如《曆代名臣奏議》、《五經四書大全》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永樂大典》。從永樂元年開始,為了改善在文人中的形象,樹立崇文的形象,他下令解縉負責編撰一部超大型類書。
此書前後參與的人達3000多人,所以成這件盛事為“三千文士修大典”。其指導思想按其詔諭就是“毋厭浩繁”,隻要能夠收羅到的書,無不收入。一次明成祖問解縉藏書收集得怎麼樣,解縉說:“經史粗備,子集尚缺多。”明成祖馬上指示派人四處求購各種遺書,並說:“書籍不可較價值,惟其所欲與之,庶奇書可得。”為了編書,他可謂不惜血本。
第二年,這部名叫《文獻大成》的書完稿獻上。明成祖大喜,封賞有關人員。可過了不久,學識也算淵博的明成祖一翻書,就發現“尚多未備”,遂下令重修。為了更好地完成這項巨大的文化工程,他令靖難第一功臣姚廣孝擔綱,僅總裁就有5人,副總裁20人,還征用了民間博學之士參與其中,如有個叫陳濟的布衣,被明成祖稱為“兩腳書櫥”,以誇獎他學識淵博。
這樣經過3000多人3年的辛苦努力,《永樂大典》終於在永樂五年(1407)完工。全書共計達22211卷,11095本,總字數達3.7億字之多,是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明成祖這下十分滿意,還親自為它寫了序文,說:“尚惟有大一統之時,必有大一統之製作,所以齊政事、同風俗,序百王之傳,綜曆代之典。”這就是說,大的盛世必然需要又大的文化事業與之匹配,才算得上功業完滿。
《永樂大典》保存了之前的許多書籍,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而且為後世的《四庫全書》等保留了許多珍貴的佚文,而它比《四庫全書》更好的就在它對原文一字不改,具有不可估量的學術價值。這部書編好後,隻有正本一部,明成祖本打算付印,因為工程實在太浩大了,所以沒有落實。後來嘉靖皇帝時,皇宮發生了一次大火,險些毀滅《永樂大典》,嘉靖怕它萬一絕種,就令108人抄了6年才抄完一部副本。但副本也曆盡劫難,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時,隻餘9000冊,再經曆多次戰火後,現在散在的《永樂大典》隻有800卷左右,隻相當於原書的3%,令人惋歎不已。但就是在這為數不多的書裏依然有許多珍貴的資料。
明成祖時期國立鼎盛,一派歌舞升平,因此誕生了以“台閣派”文體,他的代表人物就是內閣七學士裏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其作品平正典雅,雍容華貴,正和明成祖時的政治環境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