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革命和發展的曆史,農民,在這光輝的曆史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革命時期,中國農民是革命隊伍的主力軍,為新中國的解放鬥爭作出了重大的犧牲和貢獻。社會主義建設初期,農村積極支援城市的建設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又為我國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中國農民推動了曆史的發展,他們是曆史的英雄。
曆史的發展再次把農民推上舞台。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推廣,解放了束縛農村生產力發展的製度桎梏,勤勞的中國農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世界奇跡,以7%的土地養活了近25%的世界人口。農村麵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快速跨過溫飽線,向著小康社會邁進。隨著農村改革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土地的生產力不斷被解放,同時,農村勞動力也被釋放出來,於是,農村人地關係出現緊張。
勇敢的中國農民始終自己把握命運。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放下手中的農具,告別了生養他們的土地,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進城的道路,他們要麵對的,是陌生的城市、艱難的征程、孤獨的身影……農民工,成為他們在城市的代名詞。改革開放的30年曆程,也是農民工在城市艱苦奮鬥的曆程。在這30年裏,農民工身在異鄉,赤手空拳打拚出了一番天地,解決了自己的出路問題,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城鄉距離、推動了城鄉交流、促進了城鄉協調、支持了農村發展,他們成為了架起城鄉連接的活橋梁。事實證明,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建設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群。
光彩的背後往往會有一段辛酸的經曆。世人所見,農民工在城市奮鬥的每一個角落,都布滿了他們奮鬥的汗水與辛酸。農民工為城市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城市中地位仍然很低。他們推動了城市經濟發展,卻難以共享城市發展成果,收入多年來未穩步增長,各種城市福利待遇與他們無緣;他們彌補了城市勞動力資源缺口,事實上已經成為城市中的一支新型產業大軍,卻被戶籍製度排斥在了城市工人之外;他們增加了農村收入,“一人打工,全家脫貧”,卻依然是城市階層中的低收入群體;他們溝通了城鄉關係,卻因為身份模糊,淪為城鄉邊緣人口,等等。這些現象反映出,農民工依然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社會之外,城鄉“二元”差別被複製到了城市,城鄉融合仍然存在著尚未填補的溝壑。這些問題,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顯得格外刺眼,需要我們下大力氣解決。
馬克思曾經說過:“城鄉關係的麵貌一改變,整個社會麵貌也跟著改變。”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對於改變城鄉關係、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解決好“三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改革開放,必須把握農村改革這個重點,在統籌城鄉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活力。農民工作為連接城鄉的重要媒介,對推動城鄉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應將農民工作為重要突破口。
《農民工與城市居民融合度研究》一書的作者們看到了這一點。他們懷著對農民工群體深厚的感情,本著對他們負責的態度,深入農民工群體,開展了大量調查研究,聽到了農民工群體的真實聲音,反映了農民工在城市的工作、生活現狀和農民工與城市居民融合中存在的問題,並理論聯係實際,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農民工與城市居民融合的理論與實踐思路,這對於加強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融合是一個很好的探索。
研究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融合問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以人為本,弄清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的根本問題。堅持把農民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主體,確立其主體地位,充分尊重、關心他們,並與城市居民一道,謀求更好的發展。要把農民工的利益作為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其多方麵需求,既要注重解決農民工的經濟收入問題,又要注重加強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為農民工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幫助其在城市得到更好更全麵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要把農民工作為城鄉統籌發展的突破口,科學合理配置城鄉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以解決好農民工問題為依托,妥善解決好“三農”問題,推動城鄉統籌發展。
這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共同努力,我為《農民工與城市居民融合度研究》一書作序,旨在推進這種融合,以期通過這些研究成果,加快推進城鄉社會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2009年4月於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