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漂洋過海的“商朝”(2)(1 / 2)

在古代,人們認為改朝換代是天命的變革,“順乎天而應乎人”,所以稱為“革命”。“湯武革命”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以武力改朝換代,成湯通過“伐謀”、“伐交”、“伐兵”,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鼎盛之世

商朝建立之前,成湯就把都城遷到了亳,自稱武王。此後的一百多年間,是商朝的黃金時期。從成湯、經太甲、到太戊六代十一王的努力,商朝逐漸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1.寬以治民

商湯立國後,吸取夏朝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的暴政,采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政治局麵漸漸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他對四周諸多國家和部落進行了征伐,均取得了勝利。《孟子·滕文公下》記載:“湯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詩·商頌·殷武》也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的記載,反映了商王朝在湯的統治下,已經成為一個極為強盛的國家,影響遠至黃河上遊,氐、羌部落都來納貢歸服。

2.蒸蒸日上

商湯在位十二年而死,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繼位。自外丙經仲壬至太甲幾代,商王執政時間都很短暫,商朝的大權實際掌握在伊尹的手中。

太甲是商湯之孫,他即位後,不遵先法,胡作非為,伊尹便把他放逐於桐宮。在桐宮的三年中,太甲開始反省,並逐漸認識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妥當的,表示願意改過自新。於是,伊尹親自迎回太甲,並且還政給他。以後,太甲果然痛改前非,效法商湯,修德遵法。於是,諸侯歸服,百姓生活安寧,商朝的統治又呈現出清明氣象。

伊尹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為商王朝的長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從而獲得了“大仁”、“大義”之美名。

太甲死後,傳位於其子沃丁,其後曆經太庚、小甲、雍、太戊四代,商朝曾一度衰落,及至太戊執政,商朝才再度強盛起來,出現了繼成湯之後最好的政治局麵,故時人稱太戊為“中宗”。

盤庚遷都

商朝是中國曆史上遷都次數最多、最為頻繁的王朝。延續600年之久的商王朝,從商王中丁統治時期起,先遷都於囂(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河甲遷於相(今河南省內黃縣東南),接著祖乙又遷於庇(今山東省魚台市附近),南庚再遷於奄(今山東省曲阜市),最後盤庚蔡定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市),所以商朝又叫殷朝,也稱為商殷。

1.盤庚接手爛攤子

為什麼從商王中丁時期以後,商王朝會如此頻繁地遷都呢?因為,在商朝父死子替和兄終弟及這兩種繼承製並立存在,這就很容易引發叔侄爭奪王位的政治鬥爭,從而導致內亂不斷的情況發生,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商王陽甲即位以後,商朝的政治更加混亂,貴族大臣們也越來越奢侈腐化,國力日漸衰弱,諸侯和蠻夷各族不再聽從商王的號令,甚至公開進行反叛,百姓不堪其擾。加上水澇、幹旱等自然災害,商王朝內憂外患,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

恰在這候,商王陽甲死了,留給他的弟弟盤庚一個爛攤子。麵對國家淩亂不堪的現狀,盤庚心裏十分清楚,如果不進行改革,勢必會走向衰亡,必須想出一個辦法根除弊病,解決危機。這個辦法就是遷都。遷到哪裏呢?答案是殷。

2.遷都遇阻——盤庚的抉擇

盤庚選擇殷作為新都城,是基於三方麵的考慮:一是殷地處黃河中遊,土地肥沃,適宜建設都城和發展生產;另一方麵,遷都意味著王朝的“新生”,可以打壓王室、貴族的內亂,階級矛盾可以得到緩解;從戰略方麵來說,遷都殷,進可攻,退可守。

但是,盤庚遷都的命令卻遭到了王室貴族及大臣們的強烈反對。他們過慣了安逸舒適的生活,一旦遷都新城,就意味著要放棄現在擁有的一切。許多貴族不僅公開反對,還暗地裏四處散布流言,煽動百姓,企圖阻止遷都。

盤庚遷都的決心已定,斷然不會因為貴族大臣的反對而改變主意。他把貴族、大臣們召集起來訓誡,說:“我要效仿先王關心臣民,帶你們去尋求安樂的地方。如果你們膽敢懷有二心,先王的在天之靈,定會懲罰你們。”接著,盤庚又說明了遷都的原因。王室貴族們隻好聽從號令,跟隨盤庚遷往殷城。

可是,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到了殷後,貴族大臣們生活不習慣,百姓也覺得不適應,許多人嚷著要回去。王室貴族趁機煽動百姓重返故都。盤庚隻得再次召集臣民訓話,這一次,盤庚的態度非常堅決,他警告說再有不尊號令者,必會將嚴懲。由於盤庚始終堅定自己的立場,經過幾年的努力,商朝終於在殷穩定下來。

遷都殷後,盤庚勵精圖治,商王朝的國力、生產力得到迅速恢複和發展,政治逐步穩定,經濟文化繁榮,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複興的局麵,盤庚因此被稱為中興賢王。

3.甲骨文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