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浙江的人文環境與章太炎的“反滿”思想(2)(3 / 3)

自宋室南渡後,江南地區很快成為中國文化、教育最發達的地區。

在明清二代,進士的省籍統計都以江浙人為最多。何炳棣先生按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等資料,統計出明代二百七十多年間共有新科進士22980名,其中浙江人3280名,居第一位,江蘇人2721名,居第二位。 兩省合計6001人,占全國總數26%強。清代從開國到1904年止,共有新科進士26747人,其中江蘇人2920名,為第一位,浙江人2808名,為第二位。兩省合計5728人,占全國總數21.4%強。而在江蘇的進士中,又極大多數分布在蘇南各府,例如清代江蘇共有一甲進士113人,其中97人為蘇南各府人,11人為揚州府人,4人為南通州人,1人為徐州府人。在科舉時代,雖然有功名者未必就都有真才實學,但一般而言,一地進士的多寡,是衡量其文化教育發達程度最重要的依據。明、清二代,江浙兩省進士人數均穩居第一、二名,說明江南地區文化教育在全國之突出地位。

由黃宗羲開創,萬斯同、邵晉涵、全祖望、章學誠等繼承發展的浙東學派,是清代浙江文化興盛發達的重要動力和標誌之一。浙東學派各人治學側重點自有不同,但都強調治學嚴謹,且自黃宗羲起就努力把經學、史學、文學三種學問陶冶在一起,其中尤重史學。浙東史學成為中國史學一麵鮮明的旗幟,“這是清初以來浙東學術上的一個特征”。

章太炎生活在具有這樣厚實文化土壤的江南,青年時期又入杭州詁經精舍求學,師從德清人俞樾。其間還向杭州人高學治問經學,向定海人黃以周問“三禮”,向瑞安人孫詒讓問聲韻訓詁和墨學。俞、黃、孫都是治學嚴謹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後來把晚清學者分作五等,其中“研精古訓而不支,博考事實而不亂,文理密察,發前修所未見,每下一義,泰山不移。若德清俞先生、定海黃以周、瑞安孫詒讓,此其上也”。亦即此三人皆屬第一流的學者。章太炎從他們那裏不僅學到許多知識,還進一步受到治學上的訓練。

章太炎自幼受外祖父、父親的親自督課,青年時代又受上述名家教誨,養成好學深思之良好習慣,“泛覽曲文,左右采獲”,具有很深國學造詣。“蘇報案”入獄後,他精研佛經;出獄後到日本,又廣泛閱讀日本出版的各種圖書,這又使他具有相當廣博的西學知識。“至是,新知舊學,融合無間……惟樸學仍為炳麟一切學術成就的本源。”上述這一切,使得章太炎的“反滿”思想,具有另一個更為鮮明的特色,即他的文章、演講總是旁征博引,運用自如地以中國曆代史事及豐富典籍所載各種知識立論,其論證堅實有力,令人信服與感奮。讀其文、聽其言,令人感到一股濃鬱的文化氣息撲麵而來;與此同時,章太炎一生不遺餘力地提倡國粹,把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作為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強民族感情的強大武器。這是章太炎“反滿”思想中不同於當時其他極大多數革命黨人的最顯著特色。要詳列章太炎文章、演講中旁征博引的事例為本文篇幅所不允,下麵僅從《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摭拾幾例以說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