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後,曹操南征荊州,在赤壁被孫劉聯軍擊敗,從此天下三分。
宋人繪《赤壁賦圖》(局部)袁紹集團戲劇性的敗亡,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由於袁尚兄弟的頑強抵抗,曹操錯過了南征的最佳時機,與統一中國的榮耀擦身而過,其他軍閥又無力撼動曹操的地位,於是國家隻能分裂。
袁紹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在於沒有處理好人事關係。從組織聯軍討董卓開始,袁紹就不斷地殺戮部下,逼得呂布、張邈、臧洪、鮮於輔、曹操等人相繼造反,最終導致官渡戰場上的全軍倒戈。自魏晉以來,袁紹經常被人與項羽相提並論,因為這兩人都自恃能力卓絕,視統一天下如探囊取物,不肯滿足部下對名利的要求,結果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
獻帝陵袁家的失敗,是對三統、五行終始理論的沉重打擊。按照五行理論,代替火行劉氏的應是一個屬土德的家族,而袁家是東漢末年土德家族中最強大的,連續五世、六人位至三公,五行、圖讖、名字、年號等各種祥瑞畢至,門生故吏遍華夏,天時、地利、人和集於一身,“瞻烏爰止”,四海歸心,已經具備了改朝換代的條件,但最後卻慘遭失敗。
也正因為信仰三統、五行終始理論,曹操才拒絕代漢自立。在《家傳》中,他自稱“曹叔振鐸之後”,出自姬姓,屬於火德,崇拜紅色。後來孫權上書勸曹操稱帝,曹操怒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指的就是不應用自己的火德取代漢朝的火德。但曹丕卻不具備曹操的覺悟,為了當皇帝,他不惜偽造曹氏家譜,自稱出自邾子曹俠,與姬姓無關,屬土德。
對於這段殘酷的曆史,袁紹要負很大的責任,因為他一直在主動激化社會矛盾。東漢後期漫長的黨錮運動極大地傷害了他的身心,完全改變了他的性格,反過來又對國家造成了無法治愈的傷害。曹操倒是沒有被禁錮過,一直仕途順利,但因為長期與袁紹交往,耳濡目染,酷虐變詐較袁紹有過之而無不及;晚年的曹操,做了許多袁紹做過的或是準備做的事,也變得和晚年的袁紹一樣嫉賢妒能,“諸將有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難怪曹操要在袁紹墓前痛哭流涕,因為隻有他才能真正理解袁紹。
曹操死後,袁、曹兩家的關係並未終止,反而產生了最後一個謎團:魏明帝曹睿究竟是誰的兒子?
《三國誌·後妃傳》說曹丕於公元204年八月娶甄氏,後生曹睿,《三國誌·明帝紀》又說曹睿在公元239年一月駕崩時已36歲,豈非正是在公元204年所生?如此,則曹睿決然不可能是曹丕之子,而是甄氏的前夫袁熙之子。換言之,甄氏與曹丕結婚前,已懷有袁熙的骨肉。
不過,《三國誌·明帝紀》又說曹睿“年十五,封武德侯”,聯係《文帝紀》的記載,可知此事發生在公元220年。由此推算,曹睿應當生於公元206年,這樣,他也就成了曹丕的親生子。《三國誌·明帝紀》的記載前後矛盾,必有一種是錯的:要麼曹睿死時不是36歲,要麼他受封為武德侯時不是15歲。
在曹魏皇室中,曹睿顯得十分獨特。曹操父子的相貌隻能說是平平,而曹睿卻“有岐嶷之姿”、“容止可觀”,與“有姿貌威容”、“姿弘雅”的袁紹相仿。年輕時,曹睿過著鐵麵人般的隱居生活,直到登基之前,沒有任何一位大臣見過他,曹丕也隻是在病危時才立他為太子,可見其中大有文章。
曹丕有九個兒子見於正史,其中四個夭折,三個在曹睿在位期間去世,隻有東海王曹霖活得比曹睿長。再加上曹睿的那個失蹤的同母弟弟,80%的兒童死亡率實在不正常,很可能是人為造成的。曹睿也曾多次生子,但每一次都夭折,最後隻得另行抱養來路不明的孩子,直接導致了魏朝的短命。
基於這些現象,筆者推論:篤信五行終始理論的曹操相信,屬火行的曹家不可能長久代漢當皇帝,所以隔代指定了袁紹的孫子曹睿做曹丕的繼承人。曹丕不敢違抗曹操的意思,於是遲遲不將繼承人公之於眾。曹睿長得實在太像袁紹,為了不讓大臣認出他是袁紹的孫子,曹丕不得不讓他長期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曹睿即位後的一段時間內,隻有侍中劉曄能夠參見皇帝,因為劉曄是淮南人,從沒有見過袁紹父子;曹真、司馬懿兩位顧命大臣雖是中原人,但比劉曄年輕得多,也不大可能見過袁紹父子。為了清理門戶,曹睿處決了一些名義上的弟弟,宮中支持曹家的勢力則在暗中和曹睿對抗,有計劃地殺死他的孩子,使他沒有後代可以繼承皇位,結果導致了曹魏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