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擁有最顯赫的家族背景,也曾是天下最有權勢的人;
他曾經令眾多英豪聞風喪膽,也曾經玩弄中國政局於股掌之上;
他曾經長期受到政治迫害,卻又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和前途;
他曾經一呼百應,也曾多次被部下背叛;
他曾經是曹操的主要靠山,最後卻成了曹操最大的敵人;
他曾經三分天下而有其二,親手結束了一個舊時代,卻未能開啟一個新時代;
他本應成為開國皇帝,最終卻淪為曆史的配角。
他就是袁紹,一個在生前威震天下的霸主,一個時代的主宰者。從三國到清末,從曹操到袁世凱,袁紹的亡魂始終在中華大地上遊蕩徘徊。如果沒有袁紹,東漢帝國不可能如此迅速地瓦解;如果沒有袁紹,中國不會陷入長達一個世紀的混亂;如果沒有袁紹,曹、劉、孫三家根本不可能瓜分天下。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袁紹都深刻地影響了漢末、三國乃至之後的中國曆史。
漢末、三國的曆史紛繁複雜,對同一事件,不同史書往往有不同的記載,和先秦、秦朝及西漢的“一言堂”曆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無論史籍中的說法有多少,曆史的真相畢竟隻能有一種。東漢末年政壇的詭譎和複雜,在整個中國曆史上都罕有其匹。如果將有關史料認真對比研究,必然會發現其中大有可玩味之處。
所謂“可玩味之處”,也就是不合情理,或者相互矛盾的記載。在這些記載中,最令人震驚的,莫過於主角被描繪成了配角,配角反而升格作了主角。主角被描繪成配角,是因為他們最後失敗了;配角晉升為主角,是因為他們最後勝利了。而曆史,本來就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翻開史書,勝利者總是睿智、正直、勇敢、仁愛的,失敗者總是愚蠢、邪惡、膽怯、殘暴的。可是,曆史上最著名的那些百戰百勝的大征服者果真是美德的化身嗎?自古成者王侯敗者賊,勝利者是永遠不會被作為戰犯審判的。在生前,他們可以用暴力壓迫人們的肉體;而在死後,他們還可以繼續用謊言蒙蔽人們的靈魂。這,就是勝利的報酬。
不過,勝利者仍然可能受到一個法庭的審判。這個法庭的名字就叫:曆史。一部全新的史書,就是一個全新的法庭。
早在魏、晉時期,東漢的曆史已經被公認為雜亂難辨,但也被公認為值得研究撰寫。早期成書的相關史籍有《漢靈帝起居注》、《漢獻帝起居注》、《漢名臣奏》、《漢末英雄記》、《三國誌》等數十部,但都難如人意。比較而言,《漢名臣奏》的內容最真實,但範圍過於狹窄。陳壽的《三國誌》被公認較好,但內容過於簡略。東晉末期,袁宏搜集史料,分辨同異,改正謬誤,撰寫成編年史《後漢紀》。南朝劉宋中期,範曄又撰寫成《後漢書》,梁朝人劉昭、唐朝人李賢、清朝人惠棟等學者都曾為之作注。《後漢書》本來沒有誌,劉昭將司馬彪《續漢書》裏的誌加入其中,所以其內容有時會與紀傳部分相矛盾。
整體而言,《三國誌》、《後漢紀》、《後漢書》的內容比較嚴謹詳實,而且都完整地流傳下來,構成了研究東漢曆史的主要資料基礎。本書的史料來源,主要就是這三部史籍。遇到相互矛盾,不易從邏輯上辨別對錯的問題,則以這三部書的前後順序為準,即:《三國誌》比《後漢紀》權威,《後漢紀》又比《後漢書》權威。其他史籍大多早已散失,所幸有為《三國誌》作注的裴鬆之詳征博引,部分地保存了下來,值得重視。不過,有些史籍的寫作立場嚴重偏袒曹魏,內容也常常自相矛盾,可靠性並不都很高,其價值需要分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