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六日,崇禎帝召見群臣,商討對策。人人默然無語,君臣隻有相對大哭而已。昌平失守的消息傳到時,君臣大驚失色。
十七日,農民軍圍攻北京城。城防已從根本上失去了抵禦的能力。崇禎帝隻是“仰天長號,繞殿環走,拊胸頓足,大呼:‘內外諸臣誤我!誤我!’”
十八日夜間,大順軍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諸門。太監曹化淳開彰義門,農民軍一擁而入。太監張殷勸崇禎帝隻要投降便無事,被崇禎帝一劍殺死。此時的崇禎帝已是精疲力竭,感情從憤恨、失望轉向了瘋狂,他把周皇後和袁妃叫來,連呼左右進酒,一口氣飲了幾十杯。他不能看著他的愛妃陷入敵手,於是揮劍將袁妃砍死。皇後急赴坤寧宮自縊。長平公主在一旁痛哭不已,崇禎帝悲歎道:“汝為何生我家!”一劍砍去,公主揮臂遮擋,被砍斷右臂,昏倒在地。接著又殺了幼女昭仁公主及幾個嬪妃。但他越絕望,求生的本能則越強烈。於是,他換上了便服,準備出城。他混在太監中出東華門,至朝陽門,假言王太監奉命出城,但守門的人請天亮時驗明再出。太監奪門又不成,便忙派人到負責守城的戚國公朱純臣家,朱的家人說朱赴宴未歸。崇禎帝又趕到安定門,門閘實在是太沉重了,怎麼也無法打開。求生的路被徹底截斷了。
十九日,天剛破曉,太監王相堯開宣威門投降,大順軍將領劉宗敏的軍隊浩浩蕩蕩開入城中,守衛正陽門的兵部尚書張縉彥、朝陽門的朱純臣也先後開門迎降,北京內城被攻陷。崇禎帝得知這個消息,親自在前殿鳴鍾召集百官,可是鍾聲再響也沒召來一人。於是,他與太監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壽皇亭,這裏曾是崇禎帝檢閱內操之處,可如今卻成了他要去麵見列祖列宗的地方。山窮水盡的崇禎帝卸下皇袍,與王承恩相對而縊,享年35歲。
後人根據發現此事的太監傳聞,得知崇禎之死的細節:他披散的頭發覆蓋在臉上,身穿白綿綢夾衣,藍紗道袍,下身穿白綿綢褲,一隻腳鞋襪已脫落,另一隻腳穿著綾襪和紅方複底鞋。據說他的衣帶上有親筆血書,據馮夢龍《甲申紀聞》記載,血書這樣寫道:“朕在位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至陷內地三次,逆賊直逼京師,諸臣誤朕也。朕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以發覆麵而死,任賊分裂朕屍,勿傷我百姓一人。”
兩人的屍體一直到二十二日才被發現。太監們用門板抬下,與周皇後屍體一起放在東華門外茶庵的蘆席棚內。之後不久,太監奉命買了兩口柳木棺材,以土塊當枕頭,安放帝後屍體,旁邊有兩個和尚念經,四五個太監守衛。昔日的大臣中前往哭臨的不過二三十人,那些往日信誓旦旦效忠皇上的大臣,如內閣大學士魏藻德、陳演之流,此時搖身一變投靠了大順,對帝後的靈柩根本不屑一顧。在這點上他們反不如李自成。李自成作為反叛勢力的代表,卻能冷靜地遵循傳統禮儀、人情世故,下令改殯帝後,為崇禎的棺材刷上紅漆,為周皇後的棺材刷上黑漆,並為崇禎換上翼善冠、袞玉及滲金靴,為周皇後也換上袍帶。李自成自己還到祭壇,向帝後梓宮垂淚四拜。四月初三日發引,初四日草草掩埋於田貴妃墳內。
與這種冷清草率的葬禮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那些投降的明朝大臣們正忙於向李自成“勸進”:盡快登上新皇帝的寶座。翰林院庶吉士周鍾,一麵與魏學濂等聯名向李自成上疏“請葬先帝”,一麵按照大順丞相牛金星的意思寫了一篇《士見危致命論》,為他們改換門庭張目,牛金星稱讚不已,周鍾沾沾自喜,逢人便誇“牛老師知遇”,儼然牛丞相的高第門生。他還寫了一篇勸進表,稱頌李自成“比堯舜更多武功,較湯武尤無慚德”,貶損朱由檢“獨夫授首,四海歸心”。一時間傳為士林之羞。魏學濂還要“搶頭功”,聲稱這篇文章出於他的手筆,周鍾“想不到此”。對於這兩人的表演,馮夢龍不勝感慨:“噫,詞林省闥天子侍從,親信之臣,作此逆天喪心語,而猶洋洋得意,自詡佐命元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尚何麵目偷息天地之間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