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引子(1 / 2)

當我們把曆史的鏡頭由紛繁的古代文明轉向東北這片林海河流交織的土地上時,也許會驚歎於自然的壯美秀麗,享受到清新與寧靜。東部廣袤的高山地帶,有綿延千裏的長白山、小興安嶺等山脈縱貫南北,並行於東北大地之上。西部則有大興安嶺橫亙在東北向西的通道之上。這樣與東南的長白山脈一起,勾勒出東北地區的輪廓。茫茫林海之間,洶湧的曆史波濤在這裏變成山穀間的涓涓細流,沉重的曆史記憶則成為山林中清風鳥鳴。

在這裏,獨特的環境成為多個古代民族的搖籃,他們在這裏從事漁獵畜牧,刀耕火種。在社會規模發展到超出當地自然資源的承載度時往往會向外遷移,遷移的方向則受到環境的製約。東南的長白山脈則險峻陡峭,不利於古代人群的遷徙。發源於東南長白山脈與大興安嶺的河流向東傾斜而下,彙成今天的鬆花江,嫩江,黑龍江,牡丹江等幾大河流,最後都在黑龍江下遊彙聚,東流入海。跟隨河流向東延伸的衝積平原像楔子一樣插進了東部的群山之中。大興安嶺經過數萬年的歲月滄桑,其山體大多是緩和的,阻擋不了人群的遷徙與流動。所以群山中的古代民族或通過河流衝積平原,或通過低緩的大興安嶺不斷的向西向南遷徙,參與到中國曆史的洪流之中。

涓涓細流彙成曆史的波濤在近千年的時間裏不斷重複著。每一次的主角往往不同,故事也就有所差異。而有這樣一支民族,他們曾經是散居山穀河邊的“邊緣人”,他們是東北乃至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但在曆史上先後兩次從東北的山林走出,成為創造中國曆史的主角。這個民族在曆史上留下太多的腳印,有著多個名稱。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女真。

女真又被稱為朱理真,是其西邊的古老的東胡係民族對他的稱謂,意思是“東部人”。如果讓我們追尋著這個民族的腳印上溯到先周時代,會發現,他們被稱為肅慎或者息慎。在先秦的典籍中,肅慎往往是東部極其邊遠的代名詞。據研究“肅慎”也是“東部人”之意。

肅慎的形象在人們的記憶中神秘而又模糊,據傳,他們曾經向西周天子進貢過一種名為“楛矢石弩”的石箭。而下至兩漢魏晉時代,史籍中又出現“挹婁”這一稱謂,也是東胡係民族對他們的稱呼,意思是“地穴人”。第一次以自稱的形式出現是在《魏書》中的“勿吉”,以及後來隋唐時期的“靺鞨”,大體意思是“林木中人”。這群處於邊緣的人群長期作為文明的他者而存在於史籍的記載之中,曆代中原史家用極其相近的語言來描述這些山林中人。

這一族群散居於山林之中,依靠森林中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生。其土產有人參、蜜蠟、鬆果、生金,又飼養牛、羊、麋鹿、豬、馬等家畜,其主要的經濟來源是漁獵活動,而且生活多集中於河穀地帶,居住方式以半地穴為主,這種地穴是在地下挖出長方形土坑,再立起柱腳,架上高出地麵的尖頂支架,覆蓋獸皮、土或草而成的穴式房屋,裏麵搭上木板,鋪上厚草和獸皮褥子即可住人。冬季寒冷或雨季潮濕的時候,在舍內正中攏起火堆取暖,支起吊鍋做飯。這種地穴一直延續到今天,一般被成為“地窨子”,成為赫哲、鄂倫春、滿族等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楛矢石弩”是中原人士辨別這群山林中人的主要辦法,楛矢石弩是用一種木條為杆,尖石為頭的石箭。中原史籍在提到這個民族時,往往都會首先說他們善使“石弩”,箭法精良,勇猛彪悍。其他臨近的人群不敢輕易招惹他們。由於單位麵積內漁獵采集經濟所供養的人口有限,所以聚落群體一般規模不大,往往眾多聚落散居山穀間,史書上記載,他們各有首領,彼此間不存在隸屬關係,常常互相征伐。這些山林裏的族群,世世代代就過著這樣的生活。

這些“邊緣人”就這樣安靜的生活於這片山林與河流交織的土地之上幾千年,當其他東北民族向外遷徙時,他們仍然滿足於這片他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沒有向地區外流動。隻是在其他民族遷移的過程中,他們也向南向西移動,逐漸填補著其他民族遷徙後所出現的空間。

這個原來默默無聞的民族,在擴張過程中,逐漸開始了聚落間的整合,以勿吉七部,靺鞨七部的名字聞名於中原。在7-9世紀,仍然生活在黑龍江下遊的各部被稱為黑水靺鞨,已經遷徙到鬆花江流域的被稱為粟末靺鞨。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國,被人譽為海東盛國。契丹人興起後,滅亡渤海國,將渤海人從鬆花江流域遷到今天的遼寧。黑水靺鞨人卻從北方向南遷徙,占據了北起黑龍江、南到遼東半島的廣大地區。在近幾千年的時間內,其棲息地由原來的長白山脈以北擴展到朝鮮半島北部,由原來的黑龍江下遊逐漸擴展到鬆花江上中遊地區。而這時,也就是公元10到11世紀,占據東北大部的黑水靺鞨人又以一個嶄新的名稱出現,這就是“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