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緒言:中國曆史發展序列中的隋唐帝國(1)(1 / 3)

隋唐是中國古代繼秦漢之後的第二個鼎盛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的黃金時代。

經過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和動亂,從隋朝開始,中國進入了基本穩定的大一統時期。繼隋而立的唐朝,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國力強盛,和世界各文明古國,特別是周邊國家交往頻繁,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文明昌盛的國家。唐亡後,全國又出現了短暫的分裂和動亂,進入五代十國時期。這個時期是唐後期藩鎮割據局麵的延續,也是為宋朝統一全國奠定基礎的時期。隋唐五代是中國古代社會曆史發展中的重要時期,也是政治、經濟以及官製、兵製、賦役製度等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對後世王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隋唐上承魏晉南北朝,下啟宋、遼、金、元,不論是在中國傳統社會發展方麵,還是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方麵,都處於極其重要的曆史轉折時期。

一、隋唐五代時期的世界與中國

隋唐時期,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已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隋唐時期的中國在世界上是社會發展水平最高、國力最強盛、文化最發達的國家。

在西歐,5世紀晚期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奴隸製崩潰和封建化的開始。日耳曼民族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一係列新興的封建國家,處於封建割據和分裂的狀態。在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情況下,商業不發達,幾乎沒有城市。西歐這種落後的狀況,隨著封建化的不斷深入和完成,一直到11世紀才開始有明顯的轉機。

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的版圖,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兩河流域以及埃及等地,幅員廣大,經濟發達。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扼黑海出海口,是歐亞交通的樞紐,人口眾多,商業繁榮,城市建築壯麗輝煌。但到7世紀時,由於不斷受到阿拉伯國家從東部的進攻侵擾,以及斯拉夫人從北方的進逼,拜占庭帝國也已經衰落下去。

歐洲的東部和北部比西歐更為落後,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更低。

在西亞,7世紀之後,阿拉伯人建立了帝國,中國稱之為大食。它橫跨亞、非、歐三大洲,東起帕米爾高原及印度河,西迄西班牙,是當時西方勢力最強大、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國家。8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期是大食帝國最發達的時期,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尤其是在阿拔斯王朝著名的哈裏發哈倫·賴世德(786~809)統治時期,帝國實力達到鼎盛。9世紀中葉,大食帝國分裂成以中東的巴格達為中心和以西班牙的科爾多瓦為中心的兩個國家。到10世紀時,以巴格達為中心的阿拉伯帝國境內,出現了許多互相混戰,互相兼並的小王朝,阿拉伯帝國實際已分崩離析了。

在南亞次大陸的印度,4世紀時強大的笈多王朝,一度基本上統一了北印度,並把勢力伸向南印度。但是,從5世紀後半期開始,由於遊牧民族噠人的入侵,笈多王朝陷入分裂混戰之中,出現了許多獨立的小國,有東、西、南、北、中五天竺,其中,最強大的是戒日王(606~647)時代的北天竺,都城為曲女城。玄奘取經至印度就在此時。戒日王逝世後不久,北印度陷入長期的分裂混亂之中。6至10世紀,印度的種姓製度進一步得到鞏固、完善,原來蓬勃發展的佛教這時逐漸衰落,由佛教與婆羅門教相結合而成的印度教逐漸興起並迅速發展。當佛教在自己的故鄉衰落時,傳入中國的佛教卻在隋唐時期達到了興盛的高峰。中國代替印度成為佛教的中心。10世紀中葉以後,改宗伊斯蘭教的突厥人不斷侵入印度,建立了伊斯蘭教的封建國家,使印度的曆史發生了新的變化。

中國東邊的朝鮮,當時處於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並立的時代,其中,新羅社會經濟發展很快,7世紀中葉,新羅完成統一任務,結束了分裂局麵。9世紀時,由於新羅統治階級內部紛爭不斷,人民不斷起義,半島又重新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麵。10世紀,高麗王朝統一三國,成為朝鮮半島的主人。

東亞的日本原來處於氏族製,社會相當落後。7世紀初開始與中國交流。公元646年的大化革新,是日本社會迅速發展的標誌。日本曾多次派出遣唐使、留學生、學問僧到唐朝學習先進的文化,把唐朝的各種製度,甚至包括服飾、城市建築規劃移植到日本,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製度,仿唐製設立了中央、地方機構和官職。正是在唐朝高度發展的經濟文化影響下,日本開始步入文明國家的行列。

當時,隻有中國是唯一保持長期統一的大國,中國幾千年的古老經濟文化在這一時期繼續得到高度的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經濟文化最先進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