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爭霸中原,先後爆發了與楚較量的戰爭——邲之戰、鞍之戰、鄢陵之戰……晉悼公采用保宋、和戎、聯吳及疲敵戰法興複霸業;晉平公率領晉、宋、衛、鄭、邾、滕、曹、杞、莒、薛、小邾聯軍重創齊軍——平陰之戰;晉卿士魏舒率軍在大原重創狄軍——大原之戰。
一、晉楚爭霸中原之戰
(一)邲之戰
邲之戰是春秋中期(公元前597年)的一次著名會戰,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國和楚國爭霸中原的第二次較量。
楚莊王因為這次戰爭的勝利,無可爭辯地擠入了史所稱道的“春秋五霸”的位置。
晉霸戰爭
楚國長期以來是南方的大國,物產豐富,兵力充裕,雖然在城濮之戰中遭到了失敗,但它仍具備著東山再起的實力。
城濮之戰後不久,楚國即與晉國講和,以減輕晉國的壓力,轉移晉國的視線。在達到這一目的之後,楚國積極發展軍力,伺機再次北上中原,同晉爭霸。
晉國自從取得城濮之戰的勝利後,就開始放鬆對楚國動向的警惕,又與原先的盟國——秦國之間產生了矛盾。矛盾不斷激化,兩國間先後幾次發生戰爭。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殽之戰。這次戰爭中,晉軍雖然伏擊秦軍成功,使對方“匹馬隻輪未返”,取得了戰役上的大勝,但是在戰略上卻比較失敗。它使得秦晉同盟的關係陷於瓦解,兩國間的戰事頻繁發生。秦國親近楚國,從而極大地牽製了晉國的力量,這就為楚國再次北進中原提供了客觀上的幫助。
於是,楚國便利用這次機會,再次向中原地區用兵,擴張自己的勢力。它接連吞並了中原南部的江、蓼、六等小國,並討伐了鄭國和陳國,使他們降服。接著它又先後迫使蔡、宋等國歸附自己。
楚莊王繼位之後,英明有為,在他的整治下,楚國的實力有了進一步的增強,甚至借出兵討伐陸渾之戎的理由,公然布兵於洛邑境內,向周天子詢問九鼎的大小和輕重。
九鼎是國家權力的象征,楚莊王這樣做,無疑暴露了他想要取代周天子的用心。這個舉動雖然遭到周臣王孫滿的批駁,但是卻充分反映了楚國實力再度崛起的這一客觀事實。
當然,楚莊王心裏很清楚,要真正號令中原諸侯,僅僅征服陳、蔡等國是不夠的,必須從軍事上戰勝晉國才能實現自己的夙願。於是,他伺機尋求與晉交戰。
這個時候,晉國看到楚國勢力重新彌漫於中原的局麵之後,很不甘心,所以召開盟會,取得周邊許多國家的支持,想要抑製楚國向北進軍。
當時,鄭國和宋國夾在晉國和楚國的勢力之間,對哪一方也不敢輕易得罪,隻好兩麵討好,以求自保。尤其是鄭國,由於它位於中原腹心四戰之地,處境更是微妙。這時它被晉國威逼,權衡利害關係,又投靠了晉國。
楚國知道鄭國在爭霸過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決定對鄭國宣戰,迫使鄭國投靠自己,以便進而封鎖黃河,組織晉國南下。
晉國召開盟會
於是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的春天,楚莊王就以鄭國和晉國同盟為罪名,開始向鄭國發兵。於是,晉楚之間戰爭的序幕便拉開了。
同年六月,鄭國的都城被楚軍圍困了幾個月,但一直頑強抵抗著,由於得不到晉軍的及時援助,終於被楚軍攻破。
鄭襄公向楚軍求和,楚莊王答應了這個請求,退兵30裏,與鄭國達成了同盟,鄭國將襄公的弟弟子良派往楚國作為人質。
鄭國是晉國進入中原的重要通道,晉國當然不允許楚國控製這裏。所以當楚國圍攻鄭國兩個月以後,晉景公就委任荀林父為中軍元帥,率領軍隊營救鄭國。
然而,由於晉軍發兵時機已經晚了,延誤了良好的作戰機會,進軍又不迅速,所以當鄭國與楚國達成同盟的消息傳來時,晉軍才抵達今黃河北岸的河南省溫縣地區,因此而陷入了被動的局麵。
晉軍內部對於下一步的戰略方案產生了尖銳的分歧和激烈的爭執。
荀林父認為既然鄭國已經向楚國投降了,那麼晉軍再去營救鄭國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所以他主張暫時不渡黃河,留守觀看形勢變動,待楚軍南撤後再進兵,逼迫鄭國向己方投靠。上軍主帥士會認為荀林父的意見有道理,強調己方隻能觀察形勢采取行動,楚軍正處於有理、有利、有節的優勢地位,現在同它作戰對晉國是不利的,主張另尋時機,再樹霸權。
但是他們的意見卻遭到了中軍副將郤穀的堅決反對。他認為晉國之所以能稱霸中原,是因為軍隊勇武,臣下盡力。如今晉國失掉鄭國,就是不得“力”;麵臨敵人而不打,就是不得“武”。若是在我們這些人手上失掉霸主地位,那我們還不如去死。並強調“成師以出,聞敵強而退,非丈夫也。”在這種好戰心理的驅使下,郤穀不顧荀林父的軍令,擅自率領自己的部屬渡過黃河,向南進軍。他的這種行為無疑嚴重幹擾了晉軍統帥中樞的有效指揮。
晉下軍大夫認為郤穀擅自渡河是必敗無疑的。
這時司馬韓厥向荀林父提出了建議:他認為郤穀不服從指揮去攻打敵人,勢必會招致危險,荀林父身為元帥,對這件事情是負有很大責任的。所以還不如命令全軍渡河前進,這樣,即使是打了敗仗,責任也是由大家共同承擔的。
荀林父聽了這個建議,猶豫不決,最後被迫命令全軍南渡黃河,行至邲地(河南衡雍西南),由西向東背靠黃河列陣。
伍參向楚莊王建議同晉開戰
楚軍方麵聽說晉軍已經渡過黃河,內部也出現了分歧,令尹孫叔敖主張見好就收,及時撤兵,不和晉軍作正麵的衝突,而寵臣伍參則認為晉軍內部出現了將帥不和的局麵,這非常有利於楚軍攻打晉軍,因此向楚莊王建議向晉軍開戰。楚莊王采取了伍參的意見,打消了南撤的念頭,率領軍隊向北推進,抵達管地(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
就在大戰一觸即發的前夕,鄭襄公派遣使臣皇戍前往晉軍的營地,勸說荀林父進攻楚軍,並答應鄭軍會協同晉軍作戰。
對於鄭國的這一勸戰建議,晉軍將帥中又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論。郤穀極力主張答應鄭國的要求,讚成立即出戰,認為打敗楚國,降服鄭國就在於此戰。
下軍副將欒書不同意郤穀的意見,認為楚軍的實際情況並不是士氣驕躁、毫無防備。鄭國來勸戰,純粹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希望晉國和楚國速戰速決,以戰爭結局來決定鄭國的去從。中軍元帥荀林父一時猶豫於兩派的意見之間,遲遲沒有作出決斷。
正在晉軍進退不決的時候,楚莊王派遣使者去見晉軍的主帥,表示楚這次出師北上,隻是想要教訓一下鄭國,並沒有得罪晉國的意思。
晉上軍將士會代表荀林父答複說,晉國和鄭國一同受命輔佐周王室,如今鄭國懷有二心,晉國才派使者來質問鄭國,而與楚國沒有關係。回答得比較客氣,所以郤穀對此極為不滿,認為荀林父諂媚楚國,便派中軍大夫趙括用挑釁性的語言答複楚國的使者。說晉國出兵是為了把楚軍從鄭國趕走,所以會不惜同楚軍交鋒。
趙括與楚國的使者
這樣一來,晉軍內部的混亂分歧,便直接暴露在楚國的麵前,從而使楚莊王掌握了晉軍的真正意圖和虛實。
為了進一步迷惑晉軍,確保決戰的勝利,楚莊王再次派人向晉軍求和。荀林父原先並沒有決戰的決心,見楚軍求和,即予以答應,並放鬆了戒備。這時,楚軍就乘機派遣樂伯、許伯、攝叔等人乘戰車向晉軍挑戰。既打擊了晉軍的士氣,又摸清了晉軍的虛實。
楚軍向晉軍挑戰後,晉軍中有兩個將佐魏錡和趙旃心懷不滿,希望楚軍失利。並先後要求前去向楚軍挑戰,未被允許,就改為出使請和。
趙、魏兩人進至楚軍的營地以後,擅自向楚軍挑戰進攻,結果恰好被楚軍利用,楚軍於是全力出擊,猛烈地攻打晉軍各部,給前來挑戰的晉軍魏錡、趙旃以沉重的打擊,並乘勝進逼晉軍大營。
這時,荀林父還在軍營中等待楚軍派使者前來議和。楚軍突然如潮而至,使得他不知所措,無計可施,竟然在驚恐中發出全軍渡河北撤的命令,並大呼要獎賞先渡河的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