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法國的戰爭應急措施(1 / 2)

法國雖然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但其國民經濟基礎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被占領區的工業基礎被摧毀殆盡,共計1340億法郎的商品和財產在戰火中消失了。法國有近150萬人死於這場戰爭,平均每10個法國人中就有一人死在前線。

盡管法國在戰爭中損失慘重,最富有的北方和東北方遭到嚴重破壞,但是它的戰後恢複工作還是卓有成效的。法國依靠德國戰爭賠款和外國技術,投資80億美元修複了礦井,重建了工廠、公共建築物、商店和住宅,修通了鐵路、公路,疏浚了河道,填平了長達數千千米的戰壕,治愈了戰爭遺留下來的創傷,整個恢複工程結束於1924年。

然而,1929年至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打斷了法國經濟的發展鏈條,使法國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深淵。

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法國卷入世界經濟大危機的時間較晚。1931年秋,巴黎證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法國開始卷入經濟危機。

這一年工業生產下降,失業人數翻了一番,與最好的年份1929年相比,工業生產下降23%,鋼鐵產量下降37%,百人以上機構中的工薪人員減少14%,食品批發價下降12.7%,營業稅下降28%,各種有價證券下降60%。

在經濟危機的深刻影響下,各種法西斯組織利用人們對政府的不滿情緒,乘機擴大影響,以求發展。

法西斯組織的暴亂活動出現過多次,雖然沒有形成什麼“氣候”,但是震撼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使它越來越經不起國內外風浪的衝擊,開始走向衰落。

在國內極右組織猖獗、政局極不穩定的情況下,法國之所以沒有出現法西斯政權,除法國具有較強的議會民主製外,法國共產黨的壯大和在其努力下組成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線是重要原因。

成立於1920年12月的法國共產黨,積極參加了反對法西斯的鬥爭,並在1934年與社會黨簽訂《統一行動公約》,建立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推動了法國反戰運動的發展。

1936年5月,人民陣線在選舉中獲勝,6月組成勃魯姆政府。新政府依據人民陣線的反法西斯綱領,推行了一係列新的政策,成功地製止了法西斯運動在法國的蔓延。

在國家防禦措施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法國軍方就開始考慮下一次戰爭的應急措施,其焦點集中於邊境防禦上。

1920年1月23日,法國陸軍最高軍事委員會在重新建立時就鄭重聲明:法軍必須研究“對國土或海岸線防禦體係的總體規劃”。這句話,實際上是日後法國最高統帥部提出和確定構築“綿亙防線”的基調。

經過將近10年的研究論證、勘測和設計,1930年1月14日,經參眾兩院批準,法國政府正式頒布了在東北邊境建造防線的法令,並用1929年至1931年任陸軍部長的馬其諾的名字命名,稱“馬其諾防線”。

同年初,防線主體工程全麵動工,負責施工的是貝拉居將軍主持的築壘地區組織委員會。到1935年底,防線峻工,前後耗時6年有餘。

馬其諾防線位於法國的東北部,自隆吉永至貝爾福,全長約390千米,包括梅斯築壘地域、薩爾泛濫區、勞特爾築壘地域、下萊茵築壘地域和貝爾福築壘地域。

其中,梅斯和勞特爾築壘地域的防禦工事最為堅固。這兩個地方的重要地段都築有地上和地下工事,沿萊茵河一線設有兩道防禦體係,以適應環形梯次防禦。

地上部分為裝甲或鋼筋混凝土的機槍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築有數層地下室,包括指揮所、休息室、食品貯藏室、彈藥庫、救護所、水電站、通風過濾室等。工事之間由地下暗道相連接,便於人員或車輛機動。

整個防線由保障地帶(縱深4~14千米)和主要防禦地帶(縱深6~8千米)組成。共構築永備工事約5800個。防線內設有反坦克壕、崖壁、斷崖及金屬和混凝土樁岩等反坦克障礙物。

馬其諾防線耗資60~70法郎。它的的建成,使法國人相信他們可以輕易阻擋德軍的進攻。法國軍事學院的一位著名教授肖維諾將軍在1938年明確指出:

在法國,快速的入侵戰爭也稱運動戰,已成為曆史。今天防禦力量已經成10倍的增強,準備打短期戰爭的國家是去自殺。他們的缺陷是顯然的,正是連綿的防線折斷了戰鬥的翅膀,對連綿防線的擔憂已組成了和平的因素。

肖維諾根據自己的估計斷言,由於法國整個東北邊境線上有連綿的築壘正麵和擁有一定數量機槍的及時展開的軍隊,將能“遏製德軍3年之久”。不僅如此,法國官方文件還極力宣稱:

為掩護國家領土免受外來入侵而建造的整個永備工事體係,使我們現在就能做到:在隻需動用較少人員的可靠掩護下進行動員;更好地保障我國的大工業區和邊境重鎮;為我軍作戰保證有堅強設備的基地。

“馬其諾防線”成為後來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實行消極防禦戰略的基礎,其後法軍製訂的一係列作戰計劃均以“馬其諾防線”為中心。其中,最為有名的是1933年至1935年付諸實施、後來在大戰中為法軍所采用的“D”字作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