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10月3日)以下是乾隆給喬治三世的複信,馬戛爾尼是10月3日下午獲悉內容的。信上簽署的日期是9月22日。其實通過宮內文書,我們現在知道7月30日起草了一份稿子,並於8月3日呈報皇帝:在馬戛爾尼見到皇帝前6個星期,即在他把國王的信交給皇帝前6個星期!
而這份敕書本應是對國王信件的答複!也就是在禮儀危機爆發前的6個星期!因此使團的失敗並不僅僅是因為拒絕叩頭。這早就策劃好了。我們現在猜測敕書的措辭由於這些蠻夷的傲慢而更為強硬;但是,從實質上來說,回信的內容不會有什麼不同。
先是接受對方稱臣。慣例式的回答可以事先就擬好,因為它基本上沒有變化;隻是要考慮該國臣民或貢使的特點適當填寫而已。
相反,變化大的是敕書的三種文字譯稿的先後譯法。原文是用中文古文寫的,裏麵不斷使用高傲的接近於侮辱人的語氣。將原文譯成拉丁文的傳教士仔細地刪除了最傲慢的詞句。他們自己就說要刪去“任何帶有侮辱性的語詞”。最後,就是這個樣本,使團的頭頭也不願意在他們生前予以發表:隻有在他們死後才--部分地--為人所知。他們僅滿足於把拉丁文的譯本概述成英文。為此,就出現了一份以後被認為是正式的譯本,但實質上完全是偽造的文本。因為,在被善良的神父們刪改過的譯文中,馬戛爾尼與斯當東還刪除了所有可能刺傷英國人自尊心的內容。這是一個刪節本的刪節本,味道是淡而又淡了。
那麼,我們就借助於中文原文,首次發表下麵的全文譯文。奉天承運皇帝敕諭英咭利國王知悉,谘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特遣使恭齎表章,航海來廷,叩祝萬壽,並備進方物,用將忱悃。朕披閱表文,詞意肫懇,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所有齎到表貢之正副使臣,念其奉使遠涉,推恩加禮。已令大臣帶領瞻覲,賜予筵宴,疊加賞賚,用示懷柔。其已回珠山之管船官役人等六百餘名,雖未來京,朕亦優加賞賜,俾得普沾恩惠,一視同仁。至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一節,此則與天朝體製不合,斷不可行。向來西洋各國有願來天朝當差之人,原準其來京,但既來之後,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內,永遠不準複回本國,此係天朝定製,想爾國王亦所知悉。今爾國王欲求派一爾國之人居住京城,既不能若來京當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歸本國,又不可聽其往來,常通信息,實為無益之事。且天朝所管地方至為廣遠,凡外藩使臣到京,驛館供給,行止出入,俱有一定體製,從無聽其自便之例。今爾國若留人在京,言語不通,服飾殊製,無地可以安置。若必似來京當差之西洋人,令其一律改易服飾,天朝亦不肯強人以所難。設天朝欲差人常駐爾國,亦豈爾國所能遵行?況西洋諸國甚多,非止爾一國。若俱似爾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是此事斷斷準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至更張天朝百餘年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