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琺琅彩和粉彩(1 / 1)

現在就讓我帶領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粉彩和琺琅彩。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生產空前繁榮,在工藝上達到了曆史高峰,有不少新的發明創造。“琺琅彩”與“粉彩”就是這一時期出現的具有鮮明特色的釉上彩瓷器。

琺琅彩雉雞牡丹紋碗

琺琅彩是以取法銅胎琺琅器而得名,其主要成分是以鉛、硼、矽係統的組成為基料,加入適量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繪畫在燒好的白瓷上,經低溫烘烤而成。琺琅彩盛行於康、雍、乾三朝,原為皇室珍玩,是專門為宮廷燒製的禦用品,品種少,產量少,質地精,製作考究,傳世品一般很少見。

琺琅彩始於康熙朝,彩料最初來自西洋,後自行生產,品種有十餘個,大多生產盤、壺、盒、瓶、杯等宮廷用具。其圖飾布滿器身,光豔透亮,花紋絢爛多樣,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

雍正以後,琺琅彩完全脫離了銅胎畫琺琅的窠臼,裝飾藝術上趨向我國化,技術上也達到了極盛階段。圖案的表現內容也日益廣泛,創造出花鳥、竹石、山水等多變的題材。

乾隆琺琅彩又有“五彩琺琅”之稱。乾隆一朝屬於清代盛世,乾隆皇帝本人又酷愛藝術,因此琺琅彩也有新的發展。但總體來說,乾隆朝琺琅彩主要是繼承康、雍的餘緒,創新不多。

粉彩最早出現在康熙朝,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到琺琅彩製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粉彩是清代瓷業生產的主要品種之一,景德鎮官、民窯同時大量生產,品種多,產量大,官窯器精細,民窯器較粗獷,傳世品多見。這兩種彩瓷色彩鮮亮明快而又淡雅柔和,藝術性強,在我國陶瓷史上有重要地位。

康熙朝粉彩一般都是供器,有尊、爐、瓶等。紋飾給畫粗獷,色彩濃豔凝厚。

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礎上有很大發展,無論造型、彩繪技法、紋飾等方麵都達到空前的水平。雍正粉彩用我國傳紡繪畫中的沒骨法渲染出濃淡、陰陽的效果,色彩嬌柔秀美。其圖案與琺琅彩類似,以人物故事、花鳥、山水為多,其中花鳥尤佳。雍正粉彩工藝非常精細,可與琺琅彩媲美。

粉彩在乾隆朝仍很興盛,傳世作品也很多,器形除日用品外,又增加了文房用具、飾件等。圖案上繼承雍正朝的風格,更發展為濃彩重色,有一種繁複的趨向。它在康、雍兩朝製瓷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創造出許多格調新穎的粉彩瓷器。

嘉慶至宣統,經濟衰落,景德鎮瓷業也日漸蕭條,多數沿襲舊製而缺乏創新。

你們知道粉彩是如何形成的嗎?

粉彩是釉上彩的一種品種,亦稱“軟彩”。它是在燒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粉料暈染作畫,再經低溫烘烤而成,色調淡雅柔和,有粉勻之感,故名。清康熙晚期景德鎮窯創燒,雍正時盛行,產品精致。

你們對琺琅彩雉雞牡丹紋碗了解嗎?

琺琅彩雉雞牡丹紋碗,清雍正年間製作,高6.6厘米,口徑14.5厘米,足徑6厘米。弧壁,圈足,底有藍料正楷“雍正年製”四字款。碗胎體極薄,屬於半脫胎,內外釉白如雪,瑩潤如玉。碗外壁一側繪雉雞牡丹花,另一側題墨彩詩句,色彩鮮豔雅逸,畫法精工絕倫。畫麵中心是一雄雉雞,在山石牡丹叢中尋食,尾翼上的各色羽毛絨光如絹,絢爛奪目。雉雞的頭頸是滕黃色,背部藍綠相間,腹、腿為鐵紅色,尾羽赭褐色。周圍的山石花草以粉紅、藕荷、杏黃、淡黃、水綠等嬌嫩顏色相襯托,直如一幅工筆花鳥畫般美妙動人。

大開眼界

明代,洪武皇帝在宮廷裏歡迎菲律賓人的朝貢使節並接受朝貢,當他們離開時,會回賜他們一些值錢的禮物,包括珍貴的瓷、碗、盤等。據《明史》記載,洪武十六年(1383年)就曾贈送占城、暹羅和真臘瓷器各19000件,十九年又“遣行人劉敏、唐敬偕中官賷磁器往賜”真臘。其實,明代早期對於各國所謂“賞賜”的瓷器贈送數字是很大的。在光緒時,慈禧太後以瓷胎琺琅瓶一對,贈與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維多利亞女王感到十分高興,於是大開酒筵,招待皇親和大臣來欣賞瓷瓶。從此,我國琺琅彩瓷轟動了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