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廣場位於鹽城市市區最繁華路段的中心,即建軍路和解放路的交界處,此處原是鹽城市地理中心位置,鹽城市的城市的發展也由此點向四周擴展。建軍廣場中間有一個新四軍騎馬的銅像,銅像高4米,長3.8米,重3250公斤,這個廣場也俗稱為“銅馬廣場”。以新四軍騎兵銅像為主體的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是鹽城的城市標誌。塔座用黑色花崗岩砌成,四麵呈梯形,正麵朝東,刻著由原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張愛萍上將的親筆題詞:“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背麵朝西,刻著由張愛萍上將審定的碑文,由已故書法家鮑審手書。
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俗稱泰山廟,位於鹽城市建軍西路,是皖南事變後重建新四軍時的軍部所在地,陳列著劉少奇、陳毅等領導人的舊居、文物、史料、照片等。
江南鐵軍
新四軍全稱是“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華中抗日鬥爭的人民軍隊。新四軍在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形勢下,經國民黨當局同意,由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14個地區的紅軍遊擊隊從1937年10月起陸續改編而成,以10月12日為建軍紀念日。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轄4個遊擊支隊,10個團,1個特務營,共10329人。1937年12月25日在漢口建立軍部,1938年1月6日移駐南昌。
1938年3月至4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敵人後方發展的指示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關於集中整訓的命令,軍部和第1、第2、第3支隊先後到達皖南歙縣岩寺地區,第4支隊在皖西霍山地區集中後向皖中開進,隨後即在長江南北作戰略展開。第1、第2支隊相繼進入蘇南,開辟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遊擊根據地,並將丹陽縣的抗日武裝改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第3支隊留在皖南擔任長江防務。第4支隊在皖中、皖東以遊擊戰頻繁打擊日軍。
重建軍部
1941年1月7日,國民黨當局發動皖南事變,圍攻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葉挺下山談判被扣。項英、周子昆被叛徒殺害,袁國平在突圍時犧牲。1月17日,國民黨當局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隴海路以南的新四軍和八路軍部隊,分別改編為新四軍第1至第7師和獨立旅。全軍共9萬餘人。
新四軍總結皖南事變的教訓,加強了黨的絕對領導,加強了部隊的正規化建設和抗日根據地建設,並根據鬥爭需要,實行主力地方化,先後成立蘇中、淮南、蘇北、淮北、皖江等軍區以及許多軍分區,發展了地方武裝和民兵。
1941年至1943年,新四軍進行了艱苦的反“掃蕩”、反“清鄉”、反“蠶食”、反“摩擦”鬥爭,渡過了抗日戰爭中最困難的時期。
1944年,新四軍展開局部反攻,先後殲滅日偽軍5萬餘人。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向浙江、河南發展迎接戰略反攻的部署,第1師主力渡江南下,與蘇南部隊和浙東遊擊縱隊會師,成立蘇浙軍區。第4師主力西征豫東,恢複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第5師派出河南挺進兵團北上,開辟了豫南、豫中抗日根據地。第5師還與南下的八路軍第359旅會師,成立了鄂豫皖湘贛軍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侵華日軍和偽軍聽從蔣介石的命令,拒絕向八路軍、新四軍投降。新四軍向拒不投降的日偽軍展開全麵進攻。到9月2日,共解放縣城40座,重要集鎮400餘個,殲日偽軍2.8萬餘人,占領了武漢外圍和南京、太湖、天目山之間的廣大鄉村和中小城市,將蘇中、蘇北、淮南、淮北根據地連成了一片。
10月,為執行中共中央做出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部署,新四軍軍部北移山東臨沂,並兼山東軍區領導機關。新四軍部分主力和留在山東的八路軍部隊組成津浦前線野戰軍,後改稱山東野戰軍。留在華中的新四軍部隊,組成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在此期間,新四軍第3師開赴東北,第5師與八路軍第359旅、河南軍區組成中原軍區,調離新四軍的建製。1947年1月下旬至2月3日,新四軍兼山東軍區以及所屬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合編為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新四軍番號至此撤銷。
改編後的原新四軍部隊先後參加了萊蕪、孟良崮、洛陽、淮海、濟南、上海、福州等解放戰爭的重大戰役,為奪取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勳。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概況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位於江蘇省南京江東門街418號。這裏曾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者叢葬地。為悼念遇難者,南京人民政府於1985年建成紀念館,1995年又進行了擴建。1997年6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占地麵積為3萬平方米,建築麵積5千平方米。建築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壘砌而成,氣勢恢宏,莊嚴肅穆,是一處以史料、文物、建築、雕塑、影視等綜合手法,全麵展示“南京大屠殺”特大慘案的專史陳列館。
紀念館正大門左側鐫刻著鄧小平手書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名。陳列分為廣場陳列、遺骨陳列、史料陳列三大部分。
廣場陳列由悼念廣場、祭奠廣場、墓地廣場等3個外景陳列場所組成。其中悼念廣場內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有南京大屠殺事件發生的時間的標誌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災難”大型組合雕塑及和平鴿等部分組成。
祭奠廣場有刻著館名的紀念石壁、鬱鬱蔥蔥的鬆柏和用中英日等多國文字鐫刻的“遇難者300000”的石壁。
墓地廣場有鵝卵石、枯樹和沿院斷垣殘壁上的三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內道路兩旁的17塊小型碑雕,記載著南京大屠殺的主要遺址、史實,這是全市各處集體屠殺所立遇難者紀念碑縮影和集中陳列,還有大型石雕母親像、遇難者名單牆、贖罪碑、綠樹、草坪等諸多景觀,構成了生與死、悲與憤為主題的紀念性墓地的淒慘景象。
遺骨陳列有外形為棺槨狀的遺骨陳列室,這裏陳列著1985年建館時,從紀念館所在地的江東門“萬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難者遺骨。1998年4月以後,又從江東門“萬人坑”內新發掘出208具遇難者遺骨,這批萬人坑遺骨經過法醫學、醫學、考古學、曆史學者的嚴格鑒定,被確認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骨,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鐵證。
史料陳列廳呈平頂半地下墓室形,主要陳列有:當年日軍屠殺現場照片,曆史檔案資料,中外人士當年對這次曆史慘案所寫的紀實、報道和出版的專著、圖書、報刊,至今尚健在的1000多位幸存者的名冊、證言、證詞和實物;當年屠殺南京軍民的日軍軍官和士兵的日記、供詞;崇善堂、紅卍字會、紅十字會等慈善團體掩埋屍體的照片、統計表、臂章證詞以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中國軍事法庭對南京大屠殺主犯鬆井石根、穀壽夫審判的照片、判決書等。電影放映廳有200個座位,向觀眾放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曆史文獻紀錄片。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對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進行了長達6周的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日軍占領上海後,直逼南京。國民黨軍隊在南京外圍與日軍激戰多次,但在日軍的多路攻擊下,南京還是失陷了。日軍在1937年12月13日占領南京,開始在南京地區燒殺淫掠,無所不為。
12月15日,日軍將中國軍警人員2000餘名,解赴漢中門外,用機槍掃射,焚屍滅跡。同一天夜晚,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餘人,被日軍押往海軍魚雷營,除9人逃出外,其餘全部被殺害。
16日傍晚,中國士兵和難民5000餘人,被日軍押往中山碼頭江邊,先用機槍射死,然後拋屍江中,幸免的隻有數人。
17日,日軍將從各處搜捕來的軍民和南京電廠工人3000餘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門江邊一部分用機槍射斃,一部分用木柴燒死。
18日,日軍將從南京逃出被拘囚於幕府山下的難民和被俘軍人5.7萬餘人,以鉛絲捆綁,驅至下關草鞋峽,先用機槍掃射,再用刺刀亂戳,最後澆以煤油,縱火焚燒,殘餘骸骨投入長江。令人發指的是,日軍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進行“殺人比賽”。他們分別殺了106和105名中國人,因為分不出勝負,“比賽又在進行”。
在日軍進入南京後的一個月中,全城發生2萬起強奸、輪奸事件。無論少女或老婦,都難以幸免。許多婦女在被強奸之後又遭槍殺、毀屍,慘不忍睹。與此同時,日軍遇屋即燒,從中華門到內橋,從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廟一帶繁華區域,大火連天,幾天不息。全市約有三分之一的建築物和財產化為灰燼。無數住宅、商店、機關、倉庫被搶劫一空。
後來發表的《遠東國際法庭判決書》中寫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縱的野蠻人似的來汙辱這個城市”,他們“單獨的或者二、三人為一小集團在全市遊蕩,實行殺人、強奸、搶劫、放火”,“江邊流水盡為之赤,城內外所有河渠、溝壑無不填滿屍體”。
據1946年2月中國南京軍事法庭查證,日軍集體大屠殺28案,19萬人,零散屠殺858案,15萬人。日軍在南京進行了長達6個星期的大屠殺,有30多萬中國軍民被槍殺和活埋。
中華民族在經曆這場血淚劫難的同時,中國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奪。據查,日本侵略者占領南京以後,派出特工人員330人、士兵367人、苦工830人。從1938年3月起,花費一個月的時間,每天搬走圖書文獻十幾卡車,共搶去圖書文獻88萬冊,超過當時日本最大的圖書館東京上野帝國圖書館85萬冊的藏書量。
雨花台烈士陵園
概況
雨花台烈士陵園位於江蘇南京中華門外雨花台,是新中國規模最大的紀念性陵園,1997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陵園包括雨花台主峰等5個山崗,烈士就義群雕、紀念館和紀念碑是主要紀念性建築。整個陵園蒼鬆似海、翠竹成林。
從陵園北大門步入園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型烈士雕塑群像。群像由179塊花崗石拚裝而成,高10.3米,寬14.3米,重達1300多噸。這組群像共塑造了9位烈士的光輝形象。雕像周圍鬆柏常青,象征著革命烈士的忠魂永垂不朽。
沿雕塑群像環陵園大道而上,即可到達矗立於雨花台頂的烈士紀念碑。紀念碑高42.3米,寓意為1949年4月23日南京城獲得解放。整個紀念碑由碑額、碑身、碑座三個部分組成。碑額形如紅旗和火炬,碑身正麵為鄧小平題寫的“雨花台烈士紀念碑”幾個大字,背麵為當代書法名家武中奇書寫的碑文。紀念碑前方為紀念廣場,建有倒影池、紀念橋等。倒影池兩端用花崗岩砌造了兩麵形似紅旗的壁麵,壁麵上分別以漢、蒙、回、藏、維吾爾5種文字鐫刻著《國際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紀念碑的南麵是烈士紀念館。這是一組構造呈“U”型兩層的白色古典型建築,長94米,寬49米,主堡高26米,建築麵積達5900平方米。層麵為乳白色琉璃瓦,外牆是花崗岩貼麵,正門上有鄧小平親筆題寫的“雨花台烈士紀念館”。橫額的上方用花崗岩雕鑿出日月同輝的圖案,象征烈士精神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館內陳列有620件烈士遺物、450幅珍貴圖片和惲代英、鄧中夏等128位烈士的事跡和文獻資料。
陵園內還建有“四一烈士墓”、“望江磯烈士墓”以及安葬項英、袁國平、周子昆的“三烈士墓”等。
風華千秋雨花韻
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築“越城”起,雨花台一帶就成為江南登高覽勝的佳地。雨花台,三國東吳時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南朝時,佛教盛行,傳說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因說法虔誠所至,感動上蒼,落花如雨,由此得名雨花台。明、清兩代,景區內的“雨花說法”和“木末風高”分別被列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為江南著名風景遊覽勝地。
雨花台還是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將相吟詠之地,從李白、王安石、陸遊、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魯迅、田漢、郭沫若、劉海粟,都在此留下了吟詠雨花台的優美詩篇。
由於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處製高點,故而成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東晉豫章太守梅頤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南宋金兵入侵,抗金名將嶽飛在此痛擊金兵。此後的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辛亥革命討伐清兵,抗日戰爭“首都保衛戰”,都曾在此掀起連天烽火,雨花台也因此逐漸荒蕪。
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此地成為南京政府屠殺共產黨人、革命誌士的刑場,至1949年,在此犧牲的共產黨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及各界愛國人士近10萬之眾。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緬懷革命先烈,黨和政府決定在此興建烈士陵園。
留得豪情作楚囚
“浪跡江湖憶舊遊,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擯憂患尋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這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惲代英就義前留下的豪邁詩篇。
惲代英,1895年生於湖北武昌一個官僚家庭,1915年進入中華大學學習。後來受到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影響,積極投身革命活動,成為武漢地區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1920年,惲代英與林育南等人創辦利群書社,成為武漢地區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陣地。同年,惲代英到北京,與李大釗、鄧中夏等取得了聯係,開始研究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1921年底,惲代英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他出席在南京召開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代表大會,當選團中央執委會委員、宣傳部部長,與鄧中夏等一起創辦和主編團中央的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半月刊。他親自撰寫並發表了一百多篇文章和幾十篇通訊,使《中國青年》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主張、揭露和批判國民黨右派的重要陣地。
1924年國民黨“一大”實現國共合作後,惲代英與毛澤東、鄧中夏、向警予等參加了國共合作的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的領導工作,擔任宣傳部秘書。1925年,惲代英參與領導“五卅”愛國運動。
1926年1月,惲代英在國民黨“二大”上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不久後,中國共產黨為加強在黃埔軍校的工作,派他擔任軍校政治主任教官,兼任軍校中共黨團幹事,並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任教。他和黃埔軍校著名共產黨員熊雄等領導軍校內的黨團員,團結國民黨左派,與蔣介石等國民黨右派展開了堅決鬥爭,被國民黨蔣介石認為是“黃埔四凶”之一。
1927年1月,惲代英到武漢,主持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工作。同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革命黨人。惲代英對蔣介石的反革命行徑進行了堅決鬥爭,5月出席在武漢召開的共產黨“五大”,與瞿秋白、毛澤東等人一起,抵製和批判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同年7月,惲代英奉命赴九江,參與組織和發動南昌起義。12月,他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任廣州蘇維埃政府秘書長。張太雷在起義中不幸犧牲,惲代英臨危不懼、沉著鎮靜地指揮戰鬥。廣州起義失敗後,他撤退到香港,組織尋找和轉移起義失敗後流落香港的同誌。
1929年,惲代英調任中央組織部秘書長,協助組織部長周恩來工作。期間,他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到福建省委指導工作,後又視察閩西蘇區,親身體會到朱毛紅軍建立蘇維埃政權、堅持遊擊戰爭的重要性。
1930年5月6日,惲代英在上海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在獄中,他麵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堅貞不屈,始終堅信中國共產黨的事業必將取得最後勝利。1931年4月29日,惲代英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南京,時年36歲。
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館)
概況
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園林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東南郊的鳳凰山東麓,包括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紀念館、總前委群雕、國防園和淮海戰役碑林五大主體建築,還有青年湖、青年廣場、中心花壇、粟裕將軍骨灰撒放處和胡耀邦同誌植樹處等景點。1997年6月,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被中宣部公布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