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地戲的臉譜,你知道多少
安順地戲曆史悠久,據有關文字記載,早在明代初期,地戲就傳入貴州。
地戲演出時,演員頭頂臉子(臉譜,又叫麵具,係用彩繪木雕麵具),手執兵器,身著袍服,在鏗鏘的鑼鼓聲中出場。地戲臉譜是地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采用高度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刻畫出古代各類英雄人物的典型特征。地戲臉譜在人物眼、耳、嘴、鼻的刻法上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
安順地戲臉譜題材多取於《說唐》《水滸》等。民間藝人把地戲臉譜分為文將、武將、少將、老將、女將五種色相。每種色相在表現手法上都各具不同性格特征。例如,武將額頭飽滿,眉弓突出,雙眼飽實,鼻翼怒張,眼球大、圓、鼓,顯得勇猛彪悍。女將則要求“丹鳳眼、眯眼睛,要美不要媚”。在表現手法上,誇張、刪繁就簡、粗獷、含蓄、變化多端,每具臉譜性格特征明顯,使觀眾一目了然。
安順地戲臉譜不同於一般的木雕藝術,它不受任何形式的限製。如臉部肌肉的刻畫,將武將麵部肌肉刻成兩個肉疙瘩。這完全是民間藝人憑想象隨意刻畫出來的,形成了安順地戲臉譜獨特的風格。對於一些人物的眼白、嘴角等部位,地戲麵具采用了鏤空透雕的獨特手法。
頭盔的裝飾是安順地戲臉譜的精華。男帥頭盔均用雲龍盤繞,女帥均用鳳冠。裝飾紋樣常喜愛對稱龍紋、鳳紋、蝴蝶、蜜蜂等。地戲臉譜裝飾得精致、花哨。然而,臉譜的麵部則簡單明了,幾刀刻出塊麵。這種以繁襯簡的藝術手法,也是安順地戲臉譜的獨到之處。
安順彩繪麵具,多采用鮮明強烈的對比色。麵部常以紅、黃、藍、黑、綠、粉幾種顏色為主,頭盔常刷上金粉,並嵌以明鏡亮片。
苗族人發明的玩具——黃平泥哨
黃平泥哨為苗族老人吳國清首創,以黏土為原料摔打掐捏,製成鳥、獸、蟲、魚等多種動物形狀,中空留孔可以吹響。泥坯入窖煆燒後塗色,形象誇張,色彩鮮明,深受兒童喜愛。
黃平泥哨已經有70多年曆史,它取材廣泛,除根據兒童喜好,取材於飛鳥走獸、蝶蟲蛙魚、家禽六畜外,也有部分神話人物。泥哨造型注重動物頭部特征,強調神似形略,形成誇張變形的藝術風格。泥哨下部均留有回氣孔,能吹響。泥哨一般以黑底、綠色為主,兼黃、白、藍、紫等顏色,近似當地苗族婦女的衣裙和刺繡圖案。
黃平泥哨銷售海內外,深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你知道貴州釀酒的曆史嗎
貴州的釀酒起於何時?據現有資料,可知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貴州的青山綠水間就無處不飄美酒香。據文獻載,當時貴州一帶就已開始生產一種枸醬酒。漢代,貴州的釀酒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史載,漢武帝曾品嚐過古仁懷產的酒而大加讚賞。南北朝時期,這裏已能釀出酒精濃度較高的酒。隋唐五代時,又出現一種“女酒”。“女”指古代煮酒的女奴,後漸漸為酒之名。宋代,朱弁《曲淆舊聞》記有當時的200種名酒。而產於今貴州一帶的“牂牁酒”和“風曲酒”已頗負盛名。元明以後,特別在清代300年間,貴州釀酒的優良傳統得到發揚光大。在清初的小說名著《鏡花緣》裏,記有當時全國的50種優質產品名酒,其中就有貴州的苗酒和夾酒。關於苗酒,乾隆《貴州通誌》說,主要產於都勻府各屬,為苗族、布依族人民釀造飲用,它“色紅而味醇厚”。李宗昉《黔記》說,夾酒以糧食為原料,“初用釀燒酒法,再用釀白酒法乃成”。其他如勾藤酒、刺梨糯米酒等也各具特色。這當中引人注目的是仁懷“茅台春”、“茅台燒”,它經過幾個世紀的醞釀,逐步發展成譽滿五洲的“茅台酒”。
貴陽的市花
1987年,經貴陽市人民政府批準,貴陽市的市花確定為蘭花、紫薇。
你知道黃蜂教給布依族姑娘製作了什麼樂器嗎
布依族青年男女都愛吹姊妹簫。關於姊妹簫的來曆,在布依族中有著各種各樣動聽的傳說。其中一個傳說是這樣的:
很早很早的時候,南盤江邊住著一家布依族,家裏有7個姑娘,生得一樣齊,長得一樣美,人稱七姊妹。七姊妹都很勤勞聰慧,從小就學會了刺繡、紡紗、織布。栽秧割穀,種棉摘棉,更是個個嫻熟。
每年收完莊稼以後,七姊妹就坐在竹樓上紡紗、漿線、織布。因此,她們家的竹樓上,經常橫架著7根晾紗線用的楠竹竿。
由於楠竹竿散發出清香味,惹得黃蜂經常飛來。一天,一隻黃蜂尋著香氣飛來,在第一根楠竹竿上螫了一個小孔就飛走了。第二天,又飛來一隻黃蜂,在第二根楠竹竿上又螫了一個小孔。一連7天,7根晾紗線的楠竹竿上,每根都被黃蜂螫了一個小孔。
一天,七姊妹正感到勞累,心裏有些煩悶。這時,南盤江風徐徐吹來,那7根楠竹竿上的7個小孔,發出了“嗚哩嗚嚕”優美動聽的聲音。七姊妹聽了,心花怒放,一天的勞累吹走了,心裏的煩悶吹散了。
第二天,七姊妹上山去砍來節篩竹,有拇指粗細,三卡長,由大姐用紡車上挽紗線的錠軸,學著黃蜂,先在篩竹筒上鑽了一個小孔,接著,6個姊妹依照順序,也在篩竹筒上各鑽了一個小孔,這樣,就成了七孔簫。七孔簫能吹奏各種優美動聽的曲調。勞累時,隻要拿起七孔簫筒一吹,一天的疲勞就消散了。煩悶時,隻要吹一曲七孔簫,心情就舒暢了。以後,青年男女浪哨(戀愛)時,也用七孔簫來傳遞心聲。
因為這種七孔簫是七姊妹仿照7根晾紗楠竹竿上的蜂螫孔做成的,所以,後人就叫它“姊妹簫”,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布依族嗩呐與7位姑娘孝心的故事
逢年過節,婚慶喜事,布依族同胞都要吹奏嗩呐熱熱鬧鬧地歌舞一番。據布依族老人說,嗩呐正麵上的7個孔洞,是代表黃氏家族七姊妹;反背上方的那個孔洞,則是代表七姊妹的老媽媽。樂師每次吹奏前,先用酒噴噴嗩呐杆和嗩呐盤,表示當年七姊妹用酒潤潤老媽媽的喉嚨。邀請嗩呐吹奏的主人家,還得專辦一桌酒席,敬獻給興創嗩呐的黃氏母女們作為祭品。此習俗延續至今。
嗩呐的傳說,大約發生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時期。最早在今日的貴州望謨縣。那時,有一家姓黃的母女8人,住在一個貧困村莊裏,受著寨主的壓迫和剝削。七姊妹的老母親是個瞎子,吃飯穿衣行走都很不方便。有一次,官府攤派苛捐雜稅,家裏一粒糧食也沒有,黃氏老母隻得外出借糧,不慎跌倒在一獨木橋底下,爬不起來。七姊妹從早找到晚,看見老阿媽衣服全部濕透,幾個姐妹七手八腳把老人抬回家,擦身換衣。聰明的七妹找來一隻簫吹起來,以此安慰母親。大姐聽到簫的聲音不響亮,建議七妹把筍殼葉拿來做成喇叭形套在簫上,讓聲音傳得更遠一些。七妹聽後認為有道理,就按此辦法去做,用力一吹,比先前的音量響了近10倍,而且吹時還能發出嗩(5)和呐(6)的音調來。老阿媽覺得“嗩呐,嗩呐”非常好聽,於是,七姊妹喜笑顏開地說:“就叫嗩呐吧。”七姊妹這時輪流吹奏,10裏之外都能聽得清清楚楚。老阿媽高興地說:“在簫筒的背麵上方鑽一個眼,就算是老娘的一份功勞。”七姊妹依了老阿媽的話,用剪刀尖鑽了一個眼,嗩呐就成了8個眼。七姊妹天天給老阿媽吹奏嗩呐,老阿媽非常高興,眼睛也一天天能看見東西了。
梅花鹿與布依族月琴的故事
從前,在北盤江邊,有個小夥兒叫勒木,有位姑娘叫妹絲。兩人情投意合,常在江邊對歌,時間一長,便產生了愛情。後來,他們的父母知道了,不讓他們再相互見麵、對歌。他們離開村子,逃到很遠的原始森林裏去成婚,住在一個山洞裏。勞動之餘,他們經常一起唱歌取樂,以消除疲勞和寂寞,可時間長了,便覺得生活有些單調。
一天晚上,一隻美麗的梅花鹿從他們居住的山洞前跑過,勒木、妹絲起身追趕,追到一個高山崖邊,梅花鹿卻不見了,隻見四股手指粗細的清泉,從懸崖上直瀉而下,注入那圓圓的、清幽幽的水潭裏,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音。月光下麵的水潭,像一麵鏡子,“鏡子”裏麵又是一輪圓月,美極了。勒木和妹絲來到潭邊,人困口渴,喝了幾口清泉,相依坐在潭邊歇息,靜靜地聆聽飛瀑注入潭中那悅耳動聽的叮咚聲。突然,妹絲對勒木說:“小時候,我曾聽奶奶說,天上的王母娘娘有一把琴,彈起來非常好聽,每當王母娘娘心中煩悶的時候,便叫仙女們為她彈奏。阿哥,我們也做一把琴好嗎?”勒木聽了高興地說:“妹絲,你的這個主意真不錯,隻是王母娘娘的琴是個什麼樣兒,我們又沒見過,不知道該怎麼做?”妹絲苦苦地想了很久,然後興奮地對勒木說:“就照這崖上的清泉和崖下水潭的樣子做吧,那四股清泉就做成琴弦,那圓圓的水潭就當做琴盤吧。”
第二天,勒木用梧桐木照著妹絲說的樣子做了一把琴,可是,沒有琴弦。妹絲想了想,拔下一綹長發,做成四根琴弦。勒木說:“這琴好是好,就是沒名兒。我們應該給它取個名兒。”妹絲看看天上的月亮,又看看琴盤,然後說:“這圓圓的琴盤像天上的月亮,就叫它月琴吧。”
後來,他們走出森林,回到北盤江邊,把如何製作月琴、彈奏月琴的技術與技巧傳授給了布依族同胞們。
蠟染的由來
很久以前,百水河流域的人民依靠兩岸肥沃的土地生活,安居樂業,過著幸福的生活。突然有一年,這地方發了大水,把田地裏的莊稼都衝得一幹二淨,這地方人們的生活頓時陷入了困境。玉皇大帝看到當地人民生活困苦,就派了一個仙女下來幫助人們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天,仙女打扮成一個尋常布依族姑娘,坐著一個小獨木船從河上漂來,忽然船翻落水,在姑娘的呼救聲中,布依族的父老鄉親七手八腳地把姑娘救了上來。這裏的人看到姑娘孤苦伶仃的,很是可憐,於是就勸姑娘留下來,仙女看到這裏的人心地善良,勤勞樸實,就決定留下來幫助他們。仙女遵照上天的旨意,向布依族人民傳授了救災秘方。她教那裏的青年小夥子學種靛、打鐵、煉銅和製作小刀,教年輕姑娘學織布、畫畫繪圖,教老年人飼養蜜蜂和提蜜糖熬黃蠟。
幾個月後,收割了藍靛,仙女用特製小銅刀蘸上加溫熔化了的黃蠟液,像繪畫一樣在白布上點蠟,畫上精致的花紋,然後就放在藍靛中浸染,待幹後在沸水中煮去黃蠟,又到百水河中漂洗幹淨,製成一塊塊染有各種圖案的藍底白布,用來做成各種日用品,到外地換回各種生活用品。受水災的布依族人民依靠仙女的幫助,通過學習蠟染工藝,度過了災荒。百水河的縣官是個貪得無厭的好色之徒,當他看到村裏有一個如此美貌的姑娘後,就千方百計地要把她弄到手。有一天,他突然傳喚百水河的村民說,限他們在10天內做出1000匹藍靛蠟染布來,然後再用兩天時間用這些布做成5000套官服。如果完不成任務,他就要在該地挑一個姑娘做他的妾。人們對這個貪官恨得咬牙切齒,卻又拿他沒辦法,人們不知道怎麼樣才好。這時仙女出來說:“父老鄉親們,你們不用做了,我跟這個貪官走就是。”
鄉親們死活也不願讓這姑娘到那虎狼之穴去,仙女便悄悄地對鄉親們說:“你們隻要拿一匹蠟染的布匹漂在百水河中我就沒事了。”人們將信將疑,但最後還是放姑娘走了。他們依照姑娘的話,把布匹放在百水河中,到了晚上,突然大水又起,但奇怪的是大水隻衝到縣衙,而並不衝壞其他物品。大水過後,縣衙不見了,衙門裏的人也無影無蹤。仙女看到災害已除,也就回到天上去了,把幸福的生活留在了百水河的兩岸。後來人們看到姑娘不見了,四處尋找,最終沒有找到那位由仙女下凡的姑娘。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姑娘的大恩大德,雖然食物豐富了,但人們還是要製大量的蠟染布匹,所以蠟染技術就這樣繼承下來,成為這一地方的一大特色產品。
荔波涼席的由來
荔波涼席始於清朝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
相傳很早以前,荔波有一個叫姚煥奎的人,他上山砍柴,忘記了帶繩子,正在發愁無法捆柴的時候,看到對麵山上有一片綿竹林。於是他去砍了一根綿竹,破成若幹細篾絲,扭成繩用以捆柴。他發現細篾絲柔軟如麻,堅韌不斷,於是,便經常用綿竹捆柴或捆綁別的東西。後來,當地不少人知道了綿竹的這種用途,也去砍竹破篾扭繩使用。經過逐漸發展,人們又用它編織草鞋、竹籃等。
貴州少數民族的造紙術
石橋村是一個古老的、以手工造紙而遠近聞名的村子,這個苗族村寨裏居住著250戶人家,而以造紙為生的就高達40餘戶,是名副其實的造紙村。手工造紙這一傳統是從唐朝中期就開始的,盡管後來造紙業越來越發達,手工造紙不太賺錢,但村裏的這一傳統工藝至今保持完好。現在石橋村主要是以造白皮紙和彩色皮紙為主,從上山采摘野生原料到最後出成品,要經過16道工序,在全國目前民間尚存的手工造紙工藝中堪稱工序最多、規格最多,其紙張的質量也最好。
石橋村的彩色手工紙在全國絕無僅有。手工紙的原料是構樹皮,采自於滿山遍野生長的構樹,每年3月~5月采集的構樹皮質量最好。取皮的方法很簡便,選用明火灼熱構枝至30℃~40℃,約烤10分鍾,即可在根部用手一拉,將構皮剝脫。隨後用刮刀去掉外硬皮,曬幹即可備用。石橋村依山傍水而建,優越的地理環境為造紙提供了豐富的水源。村民用河水浸漚皮麻,漿灰洗料,在岸邊山崖下或天然岩洞裏設槽抄紙。這裏除了紙焙房外,沒有作坊,造紙的10多道工序幾乎都是徒手而就。在製白皮紙的過程中,還需要一種重要的輔助材料,這裏稱它為滑藥。能夠做滑藥的植物種類很多,其中有岩杉樹根、野棉花根、獼猴桃藤、滑樹、糯葉等。村民們一代一代把這古老的手工藝傳承了下來,在一道又一道的造紙程序中,他們的臉上蕩漾著的是一種平和與幸福的笑容。石橋村村民們說:現在造紙雖然掙錢少,但最主要的是想讓祖先留下來的這一傳統工藝保存下去,讓後人知道我們祖先是怎樣造紙的。
中國富硒農產品之鄉——開陽縣
硒,有著“生命之火、抗癌之王”的美譽,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抵抗衰老、預防癌症的神奇保健功效。19世紀補鐵、20世紀補鋅、21世紀補硒已經成為共識。硒這種微量元素,在自然環境中分布極不均勻。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42個國家或地區缺硒,我國多數為缺硒少硒地區,2/3的地區約7億人口處於缺硒狀態。
1997年,貴州師範大學資源環境係的汪境仁教授對貴州開陽土壤進行化驗,發現了這片富硒的新大陸,揭開了貴州省開陽縣大力發展富硒農產品產業的序幕。如今,開陽縣已開發出了以富硒大米為主,包括富硒麵條、富硒茶葉、富硒煙葉等在內的一係列特色農產品,形成開陽富硒農產品的品牌效應。
相對我國其他地區普遍貧硒的狀況,貴州省開陽縣的硒產業發展更顯得彌足珍貴和獨特。據悉,貴州省開陽縣74%的地域硒含量達到0.176ppm~2.43ppm,是硒資源開發利用的安全土地。2003年12月,中國特產之鄉推薦及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的有關專家來到開陽,對開陽土壤、動植物的含硒量進行了考察,正式命名開陽為“中國富硒農產品之鄉”。貴州省開陽縣也是我國富硒農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
織金沙器
貴州織金沙器曆史久遠。清朝初年,織金沙器生產就已非常盛行,產品除在本地銷售外,還遠銷雲南、四川等地。織金縣城東門有一條長約400米的小街,俗稱“沙鍋街”。該縣從事沙鍋生產的專業戶大都集中於此。他們之中有的是祖輩就從事沙鍋生產,代代相傳至今;有的是受街坊影響,拜師學藝學會的。由於織金沙器大部分出自“沙鍋街”,因此“沙鍋街”也名傳四方。目前織金沙器的種類有沙缸、沙灶、沙勺、鼎罐、茶罐、火鍋、茶鍋、烘餅平底鍋、圓底鍋、香爐等30多個品種及美術沙器,幾乎囊括了人們日常所需生活器皿。沙器容器具有幾個優點:一是盛食物不易變味、不易變色;二是保溫性能好;三是燉雞、肉等食物其味鮮美,做甜酒釀製容具效果極佳。織金沙器成型後經自然幹燥或烘幹,然後在地爐上用大沙缸蓋住燒製,燒成時間極短,小器皿僅需10分鍾,大的也隻需20分鍾左右,成品收縮性不大,很少變形。一經出窯,用柴火煙熏,呈灰黑色,古樸渾厚。它不同於陶器,作為釉料的白泥,燒成後與沙器本色融為一體,略帶呈亮鉛白色的金屬光澤,顯得飽滿含蓄。最早的沙器是不上釉的。據說六七十年前,有個叫陳春心的師傅在院中曬沙鍋坯,鍋上方拉有曬衣繩上掛有洗好後用白泥漿過的衣服,因此有帶白泥的水滴在鍋上,此鍋燒成後,有白泥的地方發出光澤。從此沙鍋始有獨具特色的釉色裝飾。沙器美術品作為案頭欣賞品、旅遊紀念品,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以獨特的麵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歡迎。
你知道對聯“鐵人磨穿鐵鏈,匠人煞費匠心”指的是安順的什麼特產嗎
安順三刀——菜刀、剪刀、皮刀,是貴州省傳統名牌產品,已有100多年的生產曆史。安順三刀中,特別是“安順”牌菜刀,刀身端正,刃口鋒利,前切後砍,使用方便,備受各地用戶歡迎和稱讚。相傳,清朝鹹豐年間,安順有家姓餘的匠人,兄弟三人以打鐵為生。其中一個兄弟天資聰敏,勤奮好問,不僅打鐵技藝精湛,讀書也頗上進。省試時,他得中舉人。中舉之後又進京赴試。他背著自家打的菜刀、剪刀沿途叫賣,充作盤纏,曆盡千辛萬苦到了京城。誰知因出身“低賤”,又無引薦,名落孫山。回到安順,他便斷了入仕的念頭,自撰了一副對聯貼在門上。這副對聯的上聯是“鐵人磨穿鐵鏈”,下聯為“匠人煞費匠心”,橫批“百煉生精”。他抱著百煉生精的信念,苦鑽苦練,不斷虛心向別人請教,不斷總結經驗,終於自成一家。
100多年來,他的子孫後代都嚴格按照餘舉人在世時的技藝,把住鋼火關,使鋼加得恰在刀刃上。由於鋼加得好,火候掌握得好,安順三刀避免了夾灰、偏鋼等缺陷,一直保持著聲譽。新中國成立後,直到成立了刀具社,工人們堅持傳統工藝,精心製作,三刀質量、產量不斷提高。
現在出產的“古錢”牌菜刀,刀口鋒利、平直、端正,夾鋼無裂痕,刀把牢固圓整。安順剪刀則兼有杭州張小泉、北京王麻子兩家名剪的特點:剪把寬,使用省力,鋒口鑲鋼均勻,裏外口合縫平直,使用幾年後,仍然尖齊口對,軸心靈活。皮刀經久耐用,是皮鞋必不可少的工具。
中國文房四寶十大名硯中的“思州石硯”
由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在南京舉辦的第十四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上,第二屆“國之寶”認定評選揭曉,貴州省岑鞏縣思州石硯被評為“國之寶——中國文房四寶十大名硯”。
岑鞏縣,古稱思州。思州石硯,簡稱思硯或思州硯,又名金星石硯,是岑鞏縣的特產,古時即馳名神州。思州石硯已有上千年的生產曆史,其石質細膩,內含金星,經磨耐用,有文人讚曰:“水石殊質,雲滋露液,渾金璞玉,惜墨惜筆。”思州石硯選材考究,所用岩石色黑如墨,堅潤如玉,哈氣即潮,極易發墨,色澤上佳,尤其是硯石上那一顆顆如銅錢大小的金星,金屬質感強,猶如一方磨得鋥亮的銅鏡,光彩可鑒。這些金星經過巧妙的處理和加工,雕刻成魚蟲鳥獸的眼睛或花卉的花蕊,立體感極強,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也是思州石硯匠心獨具、魅力所在的地方。
當今的思硯保持了精湛的傳統工藝,融合了當代藝術元素,造型奇巧而精細,結構複雜而嚴謹。思硯雕刻有“雙龍搶寶”、“單龍戲珠”、“雙鳳朝陽”、“龍鳳呈祥”、“鴛鴦戲水”、“犀牛望月”、“喜鵲鬧梅”、“青鬆白鶴”、“鬆鼠偷葡萄”、“鯉魚躍龍門”、“龜硯”、“蛙硯”、“金魚硯”等60餘種圖案,優美而古樸。尤其是圖案中的動物眼睛、植物花蕊、珍寶奇珠以及日月星辰等都是用天然金星石製成。成品通體漆亮,光可鑒人,金星閃爍其間,如哈氣硯塘,則其雲滋露液久久不收,令人愛不釋手。
思州石硯自古以來被文人墨客視為珍奇,備受青睞,是我國“八大名硯”之一。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譽之為“裘璧”(一說“珙璧”)。清代,思硯曾作為貢品,被皇族禦用,清康熙皇帝作為禦硯,是當地曆代官府進奉朝廷的珍貴貢品。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當年訪問我國時,曾向周總理索取思硯。思硯還被作為國禮贈送給泰國公主詩琳通殿下。
你知道貴州什麼米被譽為“高原黑珍珠”嗎
惠水黑糯米被譽為“高原黑珍珠”。它產於惠水縣,又叫紫糯米,已有1700多年栽培曆史。黑糯米做的糍粑、甜酒等曆來是當地少數民族逢年過節必備或待客送禮的食品。黑糯米與糙米煮食,米飯紫黑色中透微紅,清香撲鼻,即所謂“黑穀賽墨玉,紅穀似火紅;花穀色豔麗,斑斕勝彩虹”。
據《定番州誌》記載,從宋代起曆代地方官都把黑糯米作為貢米進貢皇帝,黑糯米成為宮中餐桌上的珍品。中醫理論上有“黑入腎,腎強則青春煥發,精力充沛”之說。民間則視之為具有滋補健身和藥用功效。黑糯米的蛋白質、賴氨酸、核黃素含量都比白糯米高得多,黑糯米還可以入藥,有“藥米”之稱,能補血益氣,補腦健腎,使肌膚細嫩、體質增強。中醫理論認為“黑入腎”,故將黑糯米與烏骨雞、烏棗、烏大麥、黑芝麻、黑大豆等一齊列入補腎佳品,而黑糯米則是營養和補品中之最佳者。產婦食用黑糯米,可獲收宮健身之效。外用還可接骨生肌。現代科學家認為黑糯米含有維生素K,而且所含的鐵成分也較高,故能補血。產婦食用黑糯米較之白糯米有助於滋補產後造成的身體虛弱,有利於增加乳汁,哺乳嬰兒。黑糯米不僅對產婦有良好的滋補作用,而且對於慢性病患者、恢複期病人和體虛者,都是一種很好的營養滋補品。
惠水縣醫院中醫利用黑糯米酒及自己研製的中藥配方試製了“黑糯米酒補腎壯筋藥酒”,具有益肝腎、調氣血、驅風濕、止疼痛之功效,對骨質增生、風濕類疾病、跌打損傷、肌肉神經疼痛、貧血、神經衰弱、多汗等病症均有很好的療效,深受患者的喜愛。
被明朝崇禎皇帝賜名為“魚鉤茶”的是什麼茶
都勻毛尖茶生產曆史悠久,迄今已500多年。早在明代就列為上貢之佳品,深受明崇禎皇帝所喜愛,曾賜名為“魚鉤茶”。
都勻毛尖茶又叫都勻細毛尖、白毛尖、“魚鉤茶”、“雀舌茶”,產於貴州南部的都勻市。都勻毛尖主要產地在團山、黃山、哨腳、大槽一帶。這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水量1400多毫米。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濕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茶樹多生於峽穀溪澗兩旁,有蒼翠欲滴的常綠針葉與闊葉喬木為其天然屏障,形成空氣濕潤與多慢射光的優良環境,因而茶樹生長健壯,持嫩期長。明朝禦史張鶴樓曾遊覽茶區,並作詩雲:“雲鎮山頭,遠看輕雲密布,茶香蝶舞,似如翠竹蒼鬆。”生長在自然環境幽美的本地團葉茶樹品種,充分表現出芽葉茸毛多、肥厚柔嫩、發芽早、持嫩性強的特性,其鮮葉內含物豐富。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其外形緊細卷曲勻整,色澤鮮綠,白毫顯露,香氣清嫩,滋味鮮濃,回味甘甜,湯色清澈,葉底明亮,素以“幹茶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顯黃”的“三綠三黃”特色著稱。我國茶葉界著名老前輩莊晚芳教授曾吟詩讚美:“雪芬芳香都勻生,不亞龍井碧螺春,飲罷浮花清鮮味,心曠神怡攻關靈!”
都勻毛尖在1915年巴拿馬賽會上曾得優獎,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
獨特的符號——貴州少數民族銀飾
貴州少數民族銀飾的種類主要有頭飾、項飾、手飾、腳飾、衣飾幾個大類。其中每一類的品種極其繁多,造型精美各異。僅以手飾中的手圈為例,就不下千種,其形製上有方柱形的、扁形的、圓形的;在工藝上又有千變萬化的紋飾和造型,如刻花的、浮雕的、鏤花的、圓雕的;內容有獸形的、花鳥魚蟲的、生肖的、人物的;風格上有傳統紋樣的、現代的及兩者結合的。
銀飾最早的功能是財富的象征,婦女佩戴銀飾的多少以顯示家庭的富有程度。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與交流融合,銀飾逐漸帶有越來越多的文化信息和審美意義,文化內涵不斷豐富。其內容除有宗教的、避邪趨利的、民俗圖騰的、祈求幸福的、祝福保佑的之外,還有很多象征意義的內容。
貴州銀飾工匠技藝高超、製作精良,同時對各少數民族銀飾的形製十分清楚。如施洞苗族銀壓領,漢族把這種飾物稱為銀鎖,壓領在貴州各民族中都有,隻是形製略有不同,都為避邪之物。紋飾多按照本民族的社會觀念和審美要求進行塑造,變化十分豐富。主題多以雙獅滾繡球及福祿壽喜等文字,紋飾多為鏨花工藝。黃平苗族項飾多為梅花鏈,在鏈下墜有鳥、蝴蝶、青蛙、獅子、馬等紋飾。貴州水族銀壓領多以雙龍戲寶,壓領的墜飾吊有蝴蝶、錢紋、魚紋、飛鳥、蟬等,多以花絲精製而成。惠水苗族的百鳥朝鳳胸飾,整個胸飾采用花絲工藝,製作精致,鳥紋和蝴蝶均是連綴,層次豐富。施洞苗族銀飾是苗族中最有特色的,造型豐富,工藝複雜,一般以雙龍戲珠為主紋,還有雙鳳朝陽、仙人騎鳳、蜈蚣龍、神牛、蝴蝶、魚以及梅花等。這些紋樣基本上都是以單獨刻成型之後,再焊接連綴到銀角上。小件人物和動物都雕刻得十分憨實生動。特別是仙人騎鳳,充滿著天真爛漫的意趣。還有鏤空的梅花、精巧的蝴蝶、躍出水麵的鯉魚,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情景。貴州銀飾藝術大膽運用想象和高度誇張,具有“以體托線、以線畫體、體線並重”的特色。
你知道《鏡花緣》中記載的苗酒和夾酒嗎
在清初的小說名著《鏡花緣》裏,記有當時全國的50種優質名酒,其中就有貴州的苗酒和夾酒。關於苗酒,乾隆《貴州通誌》說,主要產於都勻府各屬,為苗族、布依族人民釀造飲用,它“色紅而味醇厚”。李宗昉《黔記》說,夾酒以糧食為原料,“初用釀燒酒法,再用釀白酒法乃成”。
中國五大織錦之一——“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又稱“打花鋪蓋”,它是一種土家錦,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圖被列為中國五大織錦之列。在土家族習俗中,土家姑娘從十一二歲起就開始學習彩織。姑娘結婚時必須以自己織出的打花鋪蓋做嫁妝。
土家婦女擅長紡織早見史籍。秦漢時期,土家先民的織錦是進貢皇室的上乘貢品。到了宋代,土家織錦工藝興盛,廣泛流向市場交易中。明清時期土家人的西蘭卡普工藝進一步發展,逐漸形成獨特製織程序,達到較高的水平。
關於打花鋪蓋的來曆還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在一座美麗的土家族村寨裏住著一個美麗的姑娘西蘭。西蘭姑娘長到花一樣的年齡時,織布的手藝百裏聞名,她用七彩絲線交織成各種各樣的花,月季、玫瑰、玉蘭、黃菊,山上花有多少種,她就會織多少種,每當春風吹過土家寨子的時候,西蘭大清早就上山,采來各種顏色的花,然後插在機頭的花籃裏,不分晝夜地照著織,織呀,織呀,在她的胸前好像流瀉著花的河流,逗來了成群的蝴蝶,飛舞的蜜蜂。有一天,西蘭問寨上的百歲老人:“帕普,土家山漂亮的花,我都織完了,世上還有沒有更漂亮的花?”老人捋捋胡子:“有!有!白果花。”“這種花什麼時候開呀?”“四五月間的深更半夜。”眨眼到了四月底了,西蘭每個晚上一個人蹲在後山上的白果樹下,睜著眼望著那翠綠翠綠的樹葉,一天晚上,月牙兒剛剛露出雲縫,白果花開了,哪知道,西蘭的嫂子跑到他父親那裏告狀,說西蘭不學好,每個晚上溜到後山找野漢子,她父親喝得醉醺醺的,隨手拖了一個棒槌,走到後山,找到西蘭當麵就是一槌,西蘭倒在了白果樹下,她手裏還緊緊地掐著喜愛的白果花……西蘭死了,她的手藝卻留在了土家姑娘的心裏。姑娘們為了紀念西蘭,就把她們的織錦取名為“西蘭卡普”,土家姑娘個個心靈手巧,織的西蘭卡普像西蘭一樣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