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 躍躍欲試
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它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你要好好地學習,我說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尼赫魯
一、快速判斷
1.對聯的上聯應貼在門框的左邊。
答案:錯
趣味題點:對聯的上聯應貼在門框的右邊。
2.國家公務員應達到的普通話等級是不低於二級乙等(80~87分)。
答案:對
趣味題點:普通話水平測試是一種口語測試,全部測試內容均以口頭方式進行。普通話水平測試不是口才的評定,而是對應試人掌握和運用普通話所達到的規範程度的測查和評定。
3.我國周邊一些國家曾經使用漢字,目前日本、朝鮮仍在部分地區使用漢字。
答案:錯
趣味題點:日本與韓國仍在某些場合使用漢字。
4.“安樂窩”這個詞中,“窩”原指鳥巢。答案:錯
趣味題點:“安樂窩”這個詞中,“窩”原指人的住宅。據《宋史·邵雍傳》載:宋代哲學家邵雍居於洛陽時,司馬光等人曾為他買了一所莊園住宅。他在此耕種勞作,自給自足,並給住宅取名“安樂窩”。
5.“一唱三歎”中的“歎”字本義是歎息。
答案:錯
趣味題點:“一唱三歎”中的“歎”字本義是附和。《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唱而三歎也。”意思是一個人歌,三個人相和。後多用來形容音樂、詩文優美。
二、智慧選擇
1.“屢見不鮮”指多次看到就不覺得新奇,“鮮”字的本意是指: 。
A.門客新來 B.禽獸新殺 C.魚新捕
答案:B
趣味題點:鮮,本指禽獸新殺,引指新鮮。“屢見不鮮”原意是說對於常客就不必宰殺禽獸來款待了。
2.祝壽用語“壽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是哪座山?( )
A.西安終南山 B.南麵的山 C.三亞南山
答案:A
趣味題點:終南山簡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為道教發祥地之一。“壽比南山”指像南山一樣長久,用於祝人長壽。
3.“阡陌”的“陌”是田間什麼方向的小路?( )
A.東西方向 B.南北方向
答案:A
趣味題點:阡是南北方向的小路,陌是東西方向的小路。
4.成語“夜郎自大”中的夜郎是指什麼?( )
A.國家 B.學者 C.國王
答案:A
趣味題點: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於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5.成語“張袂成蔭”中的袂指的是什麼?( )
A.衣襟 B.袖身 C.腰帶
答案:B
趣味題點:成語“張袂成蔭”指張開袖子能遮掩天日,成為陰天。形容人多。
6.秦始皇滅六國後,統一了全國文字,這種漢字稱作: 。
A.隸書 B.小篆 C.楷書 D.行書
答案:B
趣味題點:秦統一後,詔書發至桂林,當地人均不認識。這種狀況無疑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令的暢通。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小篆”,後來又出現“隸書”。文字統一,對華夏民族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有著積極的意義。
7.“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的“戚”是指一種斧,那麼“幹”是指: 。
A.盾牌 B.矛 C.刀 D.劍答案:A
趣味題點:幹是盾,戚是斧。語出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刑天,神話人物,因和天帝爭權,失敗後被砍頭,但他不服輸,以兩乳為目,肚臍為嘴,依然持著盾牌,揮舞著板斧。
8.下列數詞是實數的一項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B.軍書十二卷
C.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D.三十而立事無成
答案:D
趣味題點:關鍵是對上下文的理解,當碰到的事物是無法數盡的,或者在文中上下文關係不可能隻由三個或幾個組成時就是多的意思,實指為幾一定能夠找到具體的數字與之對應。
9.成語“趨之若鶩”中的“鶩”是指哪一種動物?( )
A.馬 B.烏鴉 C.野鴨 D.老鷹
答案:C
趣味題點:趨:快走,鶩:野鴨。趨之若鶩比喻像鴨子一樣成群跑過去,很多人爭著趕去。清代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員,哪個不趨之若鶩呢!”
10.“弄璋”是指生了: 。
A.男孩 B.女孩
答案:A
趣味題點:從前,把生男孩子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叫“弄瓦之喜”。“弄璋、弄瓦”典出《詩經·小雅·斯幹》:“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紡車上的零件。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實為重男輕女的說法。
三、趣味搶答
1.請舉出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開頭的俗語(包括成語、慣用語等)。例如,一是一,二是二。
答案:一不做,二不休;一心一意;二一添作五;三心二意;三下五除二;三人行,必有我師;四通八達;五花八門;六六大順;七上八下;八九不離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九九歸一;九牛二虎之力;十有八九;十拿九穩。
2.說出歇後語的後半部分。
矮子坐高凳——( ); 八月的核桃——( )
稻草人救火——( ); 擦脂粉進棺材——( )
炒鹹菜放鹽巴——( ); 廁所裏掛個鍾——( )
外甥打燈籠——( ); 豬鼻子插蔥——( )
答案:夠不著;擠滿了人(仁);引火上身、同歸於盡;死要麵子;太閑(鹹)了;有始(屎)有終(鍾);照舅(舊);裝象。
3.在下列方框中填成語,表示前後兩個字之間的變化關係。
例如:念—有口無心—含
杭—( )—航
忍—( )—想
感—( )—喊
題—( )—頁
答:木已成舟;拔刀相助;有口無心;一無是處。
4.請將下列詞語和相應經典著作連接起來。
A.消息 a.《易經》
B.先生 b.《莊子》
C.華夏 c.《論語》
D.斧正 d.《詩經》
E.流火 e.《左傳》答案:A-a;B-c;C-e;D-b;E-d。
5.請將下列成語與其相對應的方麵用線連接起來。
A.雍容嫻雅 a.形容不拘小節
B.軒然霞舉 b.形容舉止態度
C.不修邊幅 c.形容俊美瀟灑
D.橫槊賦詩 d.形容英雄氣概
答案:A-b;B-c;C-a: D-d。
四、趣味樂園
毛澤東智解姓氏
國共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的一首《沁園春·雪》,以其大氣磅礴的筆觸、宏偉壯觀的意境,在山城重慶的文藝界引起轟動。當時文藝界的名流,借談判的空隙,邀請毛澤東作了一次演講。演講結束後,有人問道:“假如這次談判失敗,國共全麵開戰,毛先生有沒有信心戰勝蔣先生?”
毛澤東認真地說:“國共兩黨的矛盾,是代表兩種不同利益的矛盾。至於我和蔣先生嘛……”他故意拖了拖腔,又接著說:“蔣先生的‘蔣’字,是將軍的‘將’字頭上加一棵草,他不過是一個草頭將軍而已。”說著,便情不自禁地發出了豪放的笑聲。
“那毛……”不待有人問完,毛澤東就接上去說:“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腳的‘毛’字,而是一個反‘手’。”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數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要戰勝代表少數人利益的國民黨——易如反掌。
第二階段 小試牛刀
一切學問沒有速成的,尤其是語言。
——傅雷
一、快速判斷
1.漢字筆畫最少的一筆字有三個。
答案:對
趣味題點:這三個字是:一、乙和〇。
2.兩家結親,我們常說他們結成了“秦晉之好”,“秦晉”原指秦國和晉國。
答案:對
趣味題點:春秋戰國時期征戰頻繁,有些諸侯國為緩和矛盾而聯姻。秦國和晉國結成世代婚姻,所以後人將聯姻稱為“秦晉之好”。
3.“鵲橋”有時候也被稱為“藍橋”。
答案:錯
趣味題點:人們常用“鵲橋”表示夫妻相會,而用“魂斷藍橋”形容夫妻關係破裂。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公元前320年,蘇秦向燕王講過一個“尾生抱柱”的故事。相傳有一個叫尾生的人,與一如花似玉的女子相約於橋下會麵,但女子沒來,尾生為了不失約,水漲橋麵時抱柱死於橋下。據《西安府誌》記載,這座橋在陝西省藍田縣的蘭峪水上,稱為“藍橋”。從此,人們把夫妻一方失約,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斷藍橋”。
4.異體字在地名中可以保留使用。
答案:錯
趣味題點:異體字在姓氏中可以保留使用。
5.因公共服務需要,招牌、廣告、告示、標誌牌等使用外國文字並同時使用中文的,應當使用印刷體漢字。
答案:錯
趣味題點:因公共服務需要,招牌、廣告、告示、標誌牌等使用外國文字並同時使用中文的,應當使用規範漢字。
二、智慧選擇
1.“東道主”中的“東道”指的是: 。
A.方向 B.方位
答案:A
趣味題點:最早見於左丘明的《左傳》一書中的《燭之武退秦師》。文中的燭之武對秦穆公說:“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意思是說:讓鄭國獨立存在,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當時鄭國在秦國東方),秦國使者來來往往,讓鄭國供應他們物資,對於您也沒有什麼害處。這就是“東道主”一詞的由來。
2.“來龍去脈”的成語產生於: 。
A.曆史研究 B.風水勘探 C.政治事件
答案:B
趣味題點:出自明·吾邱瑞《運甓記·牛眠指穴》:“此間前岡有塊好
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處處合格。”
3.“司空見慣”中的“司空”是指: 。
A.唐代一位詩人 B.唐代一位高僧 C.一種官職
答案:C
趣味題點:“司空見慣”這句成語是從劉禹錫“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這首詩中得來的。詩中所用的“司空”兩個字,是唐代一種官職的名稱,相當於清代的尚書。
4.“破釜沉舟”這個成語出於哪次戰爭?( )
A.淝水之戰 B.長平之戰
C.巨鹿之戰 D.官渡之戰
答案:C
趣味題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地區)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5.“留學生”一詞是由哪國人創造的?( )
A.中國人 B.法國人 C.美國人 D.日本人
答案:D
趣味題點:“留學生”這個詞是由日本人創造的。唐王朝時,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來中國吸取中國的文化。遣唐使因是外交使節,所以日本政府從第二次派遣唐使起,同時派遣“留學生”和“還學生”。“留學生”是當遣唐使回國後仍留在中國學習的學生;“還學生”則在遣唐使回國時一起回國。後來,“留學生”這個詞一直沿用下來,現在凡是留居外國學習的學生,都被稱作“留學生”。6.用“桃李”比喻學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
A.春秋 B.戰國 C.唐代 D.清代
答案:A
趣味題點:漢朝《韓詩外傳》載,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他得勢時,曾保薦過許多人,後來丟官隻身跑到北方,竟沒有一個人幫他。筒子勸慰他說:“春天種了桃樹、李樹,夏天可以在樹蔭下納涼,秋天還可以吃到可口的果實。可是如種的是蒺藜,到夏天不但不能利用它的葉子,它還會長出刺來紮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就像種樹一樣,應先找好對象,然後再培植啊!”因此,後人就用“桃李”比喻有培養前途的人,如今則泛指學生。
7.人們常把許多人一擁而起做事叫做“一窩蜂”,“一窩蜂”這個詞來自於: 。
A.馬蜂窩 B.一個人的綽號
答案:B
趣味題點:“一窩蜂”是南宋時農民起義的一個領袖的綽號,由於他領導的軍隊聲勢浩大,後來人們稱他的軍隊為“一窩蜂”,當時沒有貶義。
8.“垂青”一詞中的“青”是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