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教育是指19世紀中後期以來乃至今後較長時期,中國在現代化、全球化浪潮中為塑造民族國家。通過學習西方教育、傳統教育轉型、外國在華教育中國化等路徑。中外互動,在學校、教育製度、教育觀念、課程教學等層麵多元競合,構建中國現代教育體係,在世界教育體係之林中複興並發揮獨創貢獻的持續過程。

中國現代教育是個“一體化”的過程,可以概括為“一體多線、三層雙向、四期第五模式”,亦可簡稱為“一體多線論”或“一二三四五多說”。

所謂“一體”,一指外向一體化,即中國現代教育就是學習、引進、吸收先發國家教育思想、製度、理論與方法等的過程,就是擴大與加強雙向多極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過程,就是挽世界現代教育於中國、推中國教育於現代世界、中國教育與世界教育一體化、中國教育複興並為世界教育作出嶄新貢獻的過程;二指內向一體化,即以現代學校製度為代表的現代教育製度逐步製度化和加強化,以書院、私塾為代表的傳統教育體係逐步學校化與消融化,以教會學校為代表的外國在華教育體係逐步中國化和世俗化,共同建構中國現代教育體係的過程;三指縱向一體化,即從1862年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所現代學校——京師同文館誕生、1904年中國第一個現代學製——壬寅·癸卯學製頒行以迄於今,中國現代教育是一個整體過程,中國現代教育的根本形態和趨勢並未發生質變,並將在今後較長時期延續下去;四指橫向一體化,即中國幅員廣闊、人口和民族眾多、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各地各民族現代教育發生發展的起點、進程、速度、路徑也有差異,但總體趨向相同,這點意義極為重大,也就是說,中國現代教育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實際也是中國作為現代民族國家重整與複興的過程。

所謂“多線”,至少包括以現代學校製度為代表的現代教育製度逐步製度化和加強化,以書院、私塾為代表的傳統教育體係逐步學校化與消融化,以教會學校為代表的外國在華教育體係逐步中國化和世俗化等。中國現代教育的發生發展存在多條線索,早為研究者所注意。但以往較多看到、強調它們之間的對立與鬥爭,甚至認為相互之間是勢不兩立、有此無彼的關係,現在需要在“一體化”觀念下更多認識、理解其間的統一與相互博弈、相互影響、相互吸收。例如,20世紀20年代“收回教育權運動”後,教會學校陸續向中國政府完成注冊立案,並日益世俗化,有的學校還在黨化教育、三民主義教育中出現“黨國化”的態勢,被體製性地納入中國現代教育體係,與此同時,教會學校又完成了身份的“合法化”確認,合法權益得到保護,生存空間和運作平台擴大,規模有所擴張,並通過人才培養、科學教育、國學研究、邊地教育等對於中國現代教育“主流”體製以壓力和影響,雙方在必要的張力中都有量的增長與質的提升。

所謂“三層”,就是指中國現代教育是在現代學校、教育製度、教育思想等三個主要層麵依次啟動,多層互動,整體聯動的。學校層麵不僅指現代學校的產生,更包括課程、教學以及師生的日常觀念與活動等的現代趨向;教育製度主要包括現代學製和現代教育行政體製的建立與調適;教育思想又包括先覺者和領導者的教育思想、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與理論、一般社會公眾的教育觀念、官方教育思想即教育方針及其政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