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原鄞縣)是一個有著2000多年悠久曆史的古邑,山水秀麗,人傑地靈,物產豐富,文化昌盛。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稱:“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加邑為鄞。”赤堇山或稱堇山,在今奉化境內的白杜。今鄞縣地,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楚。秦滅楚後,於公元前222年置鄞,句章三縣。漢襲秦製,仍置三縣。東晉時劉裕戍句章,築句章新城於小溪鎮(今鄞江鎮)。隋初三縣合一,總稱句章縣。唐時改為縣,五代初改為鄞縣。新中國成立後,縣城析出置寧波市,鄞縣先後為寧波專區(地區)及寧波市轄。2002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鄞縣更名為鄞州區,遷治至鄞州新城區。
我們倆生在鄞州,長在鄞州,愛讀地方掌故,亦喜遊鄞縣山水,2005年來,我們常結伴走鄉串村,翻山越嶺,奔走在鄞縣的大地上,探尋千年古鄞遺韻,縣衙、城垣、譙樓、市井、寶塔、書院、古村、老橋、祠廟、寺觀、洞穴、牌坊、越窯、古塚、瀑布、湖泊、危岩、深壑、烽火台、古戰場等,從探尋白杜古鄞城,到五百年前寧波城,從海疆雄鎮大嵩城,到四明山心探杖錫,到處都留有我們的足跡……
奔波在荒山野嶺,尋覓那千百年間的曆史遺跡,麵對枯藤老樹,一次次尋覓,一程程苦旅。一壺水,一袋幹糧,上下求索,探尋古鄞,有艱辛,也有快樂,有一次,騎車去龍觀鄉看牌坊群,車至“四明山坊”附近時,見通往牌坊的橋梁已坍塌,湍急的溪水擋住了去路,繞道要走很多路,天又漸漸暗下來,無奈之下,隻好卷起褲管,用樹枝當拐杖,蹚水過溪,在荒山野嶺枯藤老樹叢中,見到了始建於明代的雄偉壯觀的“四明山石碑坊”。每當報刊上發表文章時,心裏甚感欣慰。
在尋訪中,也常常得到好心人的幫助。地處四明山腹地的李家坑,山高林密,風光綺麗,猶如世外桃源,當采訪結束後,已無回程班車,是執勤的鄞江交警中隊的李警官駕車將我們送回目的地。在奉化白杜尋找古鄞城縣衙時,當地老鄉熱情地為我們帶路,寺院住持還找出珍藏多年的明代《奉化縣誌》有關古鄞城縣衙遺址的記載,使我們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中選錄近80篇,彙集成冊。為本書作序的恩師楊古城先生,是他把我們引上尋古探幽之路,讓我們有幸成為全市1400名文化遺產保護誌願者之一。又是楊老師,成為我們拙文的第一位讀者,並親自修改稿子,指點迷津。在寧波出版社集結出版之際,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鮑賢倫先生欣然揮毫題寫書名,甬上著名老畫家陳文蔚先生為封麵供圖,《鄞縣誌》原主編周時奮先生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鄞州區文聯錢德祥先生三校書稿,寧波出版社沈建國先生、章淑芳女士大力支持。為豐富內容,避免重複,書中還選錄了當代甬上名家的作品,對無法聯係上的蔣勇生、孫仰芳、傅侃等先生,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由於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錯訛疏漏,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編者
二〇一一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