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有個聰明好問的孩子叫項橐。有一天,項橐在路邊玩耍,遇見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項橐早就聽說孔子的大名,便走上前恭敬地說:“我有問題向您請教:請問早晨的太陽離我們近,還是中午的太陽離我們近呢?”孔子說:“孩子,你是怎麼看的呢?”項橐說:“我看好像是早上的太陽離我們近些。因為太陽剛出來時,像車上的篷蓋那麼大,到了中午就隻有盤子、碗口那麼大了,這不是由於離我們遠的看去就小,而離我們近的看去就大嗎?”孔子說:“你說得對。”可項橐又問:“先生,早晨的太陽看起來紅彤彤的,卻一點兒不熱,可中午的太陽烤得人滿頭大汗。我們知道,火離我們遠就會感到冷,離我們近就會感到熱。這是不是又說明早晨的太陽離我們遠而中午的太陽離我們近呢?”孔子深思了一會兒說:“嗯,有道理。”項橐可不高興了,對孔子說:“開始我說早晨太陽離我們近,您說對;現在我說中午太陽離我們近,您也說對。到底哪個對呢?”“這個……”孔子一時回答不上來。他的弟子也你看你、我看你,無人能夠解答。項橐說:“您是有學問的聖人呀,怎麼連這個也說不清楚呢?”孔子說:“孩子,聖人也有不懂的東西呀!”
智慧小課堂:
在春秋時代,孔子的學問是當時最高的了,但他仍然會遇上不能回答的難題。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再大的學問也是相對而言的。世上隻有學問非常高的人,沒有無所不知的人。即使到現在,像太陽離我們是早晨近還是中午近的問題,早已不是問題了,但我們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需要澄清,需要去探索,譬如:百慕大三解之謎、非洲野人之謎、美洲地下通道之謎、宇宙起源之謎,等等,尚不能為我們所破解。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沒有理由驕傲和自滿,沒有理由不虛心和謙恭。做人要這樣,學習尤其要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