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資源
(一)地理位置
從世界大洲和大洋位置關係看,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從南北半球看,中國位於北半球;從東西半球看,中國位於東半球;中國有遼闊的領土和漫長的海岸線以及廣闊的水域,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中國領土東西橫貫經度約62度,東西寬達5200千米,東西時差4個多小時,領土最東端在東經約135度的烏蘇裏江和黑龍江的合流處,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烏孜別裏山口(東經73度40分)。烏蘇裏江旭日東升時,帕米爾高原依然是滿天星鬥。
中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跨度近50度,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隻有在高山地區才有類似寒帶的終年冰雪帶。南北距離約為5500千米,領土最北邊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北緯53度33分),最南端是北緯4度附近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當南海諸島是一派盛夏風光之時,江南田野已是一幅春耕大忙畫麵,而黑龍江大地仍是一片冰天雪地。
中國既有遼闊的陸地國土,也有廣袤的海洋國土。中國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約18000多千米,中國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麵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還有160萬平方千米的大陸架。海洋麵積及其之下的深海水域,都是中國的國土。中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它們與太平洋連成一片。台灣島東岸直接瀕臨太平洋。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和南海諸島,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多個,麵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有6500多個,其中台灣島麵積最大,達35798平方千米。中國南海有四個群島,即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
中國領空為中國領土和領海以上的空域,共約1430萬平方千米。
中國疆界綿長,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我國同14國接壤,與6國海上相鄰。東北與朝鮮為鄰;東北、西北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北麵是蒙古人民共和國;南接越南、老撾、緬甸;西部與阿富汗、巴基斯坦相接;西南毗鄰印度、尼泊爾、不丹。與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東麵為韓國、日本,東南麵為菲律賓,南麵為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二)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經人類加工的資源,如土地、水、生物、能量和礦物等。
1.中國的土地資源
中國的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
(1)絕對數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中國國土麵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有土地資源而論,在國土麵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按利用類型區分的中國各類土地資源也都具有絕對數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點。
(2)類型複雜多樣,耕地比重小。中國地形、氣候十分複雜,土地類型複雜多樣,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和全麵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3)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巒、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五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現四級階梯狀分布。在中國的西南部,雄踞著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高原上的喜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越過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脈和北部的昆侖山與祁連山,地勢急劇下降,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準噶爾盆地、塔裏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構成第二級階梯。跨過第二級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的是第三級階梯,此級階梯地勢下降到1000米至5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和島嶼帶,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中國的大陸架非常寬廣。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有利於海上的濕潤氣流向內陸推進,為廣大地區帶來了豐沛的降水。同時也會對其他地理要素,如氣候、河流、交通產生影響。
(4)地形複雜多樣。中國自然地理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地形複雜多樣:有廣袤雄偉的高原、縱橫交錯的山地、群山環抱的盆地、逶迤起伏的丘陵、一望無際的平原。各種地貌俱全,相互交織,景象萬千。中國是多山地國家,其中山地占陸地總麵積的33%,高原占陸地總麵積的26%。中國山地麵積特別廣大,以海拔高度為標量算,如果把廣義的山地(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稱為山區,那麼全國2/3以上的麵積均為山區。這些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區。盆地占陸地總麵積的19%,丘陵占陸地總麵積的10%,平原占陸地總麵積的12%。平原和丘陵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各種地形具有不同的海拔高度、地勢起伏、麵積和坡度。複雜多樣的地形,為社會經濟的全麵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有交通不便、水源滲漏、水土流失、風沙侵蝕、農田相對較少的不利因素。
中國著名的四大高原是:位於中國西南部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位於中國北部的內蒙古高原,位於內蒙古高原南麵的黃土高原,跨雲南和貴州兩省的雲貴高原。
中國有眾多的盆地,著名的有準噶爾盆地、塔裏木盆地、四川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中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全國較大的平原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
同時還應看到,有些土地類型難以開發利用。例如,中國沙質荒漠、戈壁共占國土總麵積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難度很大。而對中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耕地,所占國土總麵積的比重僅比10%多一些。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地區,草原資源多分布在內蒙古高原的東部等地區。中國林地少,森林資源不足。
2.中國的水資源
中國是一個河流豐富的國度。中國主要的淡水資源是河流和湖泊,流域麵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萬多條,流域麵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有1500多條。河流年平均徑流量為2.7億立方米,受地形的影響,中國河流大多自西向東流。
河流分為外流河與內流河。內流區指的是最終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所流經的區域。外流區指的是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所流經的區域。注入海洋的外流河比較多,水量超過全國河流總水量的95%,流域麵積約占中國陸地總麵積的64%。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湖泊總麵積達71230萬平方千米,其中,麵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麵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10多個。位於內流區的湖泊為內流湖,位於外流區的湖泊為外流湖,內流湖多為鹹水湖,外流湖多為淡水湖。鄱陽湖(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西部以青藏高原地區湖泊較為集中,青藏高原湖區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區,全區湖泊約占全國湖泊麵積的一半,僅西藏自治區就有湖泊1000多個,這些湖泊大都是鹹水湖和微鹹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納木錯湖等。
中國人均徑流量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徑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資源最多,人均徑流量約4000立方米。長江流域稍高於全國平均數,約為2300~2500立方米。海灤河流域是全國水資源最緊張的地區,人均徑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中國水能資源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70%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區,以長江水係為最多,其次為雅魯藏布江水係。黃河水係和珠江水係也有較大的水能資源蘊藏量。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地區集中在長江、黃河和珠江的上遊。
3.中國的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是自然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人類可以利用與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動植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約有48萬種生物資源。其中20萬種孢子植物,15萬種昆蟲,3萬多種高等植物,5萬餘種其他動物。其中生物特有屬種比例大,動植物區係起源古老,珍稀物種眾多。生物資源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經營對象,並可為工業、醫藥、交通等部門提供原材料和能源。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發展,生物資源作為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基礎,已越來越為人們所了解和重視。
生物資源具有再生機能,如果合理利用,並進行科學的撫育和管理,不僅能生長不已,而且能按人類意誌,進行繁殖更生;若不能合理利用,不僅會引起其數量和質量下降,甚至可能導致種類滅絕。
中國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在中國東部季風區,有寒溫帶針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北亞熱帶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中、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以及亞高山針葉林,溫帶森林草原等植被類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區,有高山草原草甸灌叢、高原寒漠、幹荒漠草原灌叢、幹草原、半荒漠草原灌叢等植被類型。種子植物兼有寒、溫、熱三帶的植物,種類遠遠多於全歐洲總數。比較古老的植物,約占世界總數的62%。有些植物在世界上其他地區已經絕滅,如水杉、銀杏等,都是殘存於中國的活化石。
中國也有豐富多彩的栽培植物。從用途來說,有果品植物300多種,油脂植物600多種,澱粉植物300多種,藥用植物4000多種,有用材林木1000多種,纖維植物500多種,蔬菜植物也不少於80種,成為世界上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中國是世界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全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占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9.8%。在西起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一線以北地區,以溫帶、寒溫帶動物群為主,屬古北界,線南地區以熱帶動物群為主,屬東洋界。其實,由於東部地區地勢平坦,西部橫斷山南北走向,兩界動物相互滲透混雜的現象比較明顯。
4.中國的礦產資源
中國幅員遼闊,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是世界上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礦產有170多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稀土、鉬、鎢、銻、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鉛鋅、鐵、汞、銀、錫、鎳、銅、石棉、磷灰石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集中於某些地區,地區之間分布不均勻。如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西南和東北地區,其中山西、新疆、內蒙古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鐵主要分布於川西、遼寧和冀東,而西北則很少。這種分布不均勻的狀況,有利於大規模開采,為使資源在全國範圍內有效地調配使用,需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
(三)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是國家為實現自己的職能,便於行政管理,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將國家的國土劃分為若幹區域,並相應建立各級行政機關、分層管理的區域結構。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以下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行政區劃層級呈下降趨勢;曆史時期的行政區劃以三級製為主;地方首長多由中央派出官員轉變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本著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利於行政管理,有利於民族團結,有利於鞏固國防的原則,對省級行政區以及各級行政區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和變更。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第三十一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