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地跨黃河東西,處在絲綢之路東段,總麵積有45.4萬平方公裏,是集漢、回、藏、滿、蒙古、東鄉、裕固、保安、撒拉、哈薩克等民族人民可愛的家鄉。從她得名到省境區域的形成,經曆了好幾個朝代的演變。
一、甘肅省名取自甘州、肅州的首字
《辭海》說:甘肅省“舊以甘州、肅州兩地首字得名”。甘州即今張掖市,肅州即今酒泉市,都是古代河西走廊的重鎮。史書記載:西魏廢帝3年(公元554年),改張掖郡為甘州,因州西南甘峻山而名;隋文帝仁壽2年(公元602年),改酒泉郡為肅州,州之得名,取意於“肅靖寧邊”之意。
甘州、肅州雖是公元六世紀以後的名稱,但這兩地開發的曆史,卻久遠得多。據《史記》與《漢書》的記載:西漢時,武帝開拓疆域,於元狩2年(公元前121年)派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征匈奴,攻占河西走廊,於是,漢王朝便在走廊地區“列四郡,置兩關”,築長城,開交通,興修水利,移民屯田,開始了開發經營河西的宏偉事業。其“四郡”者,即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武威郡;“兩關”者,即玉門關和陽關。“四郡”是西漢王朝設立的政權領導機關,“兩關”則是軍事防禦機構,是走廊西部的兩座大門。自那時起,河西走廊便成為曆代中央王朝經營西域的重要基地。綜觀曆史,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河西存,則西域存;河西不保,西域必然喪失,隴右也會失去屏障。甘州、肅州雄踞走廊中部,地當絲綢之路要衝,扼東西交通咽喉,在開發河西、經營西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曾有“張國臂掖、以通西域”,“隔絕羌胡、斷匈奴右臂”之評說。這便是“甘肅”之名由來的重要原因。
二、西夏設“甘肅軍”,“甘肅”之名首次出現
公元十一世紀初,黨項人在我國西北地區崛起,並於三十年代建立了一個叫做“大夏”的封建割據政權,史稱“西夏”,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據《西夏書事》記載:西夏最盛時,轄22州,“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裏”,包括了河西走廊全部及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大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和陝北部分地區。正式立國時間近200年。
西夏與北宋對峙,重視武裝力量建設,其主力部隊稱為“廂軍”,分左右2廂,每廂6軍,共計12軍、40餘萬人,分鎮各地。其中在河西走廊設有“甘肅軍”,屬右廂,軍司駐甘州,統軍3萬餘人。“甘肅軍”之設,首次把甘州和肅州的首字連結起來。自此,“甘肅”作為地理名稱,便出現在史冊上。
三、元朝置“甘肅行省”,為甘肅首次建省
公元十三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領的蒙古族崛起於漠北,建立了蒙古汗國。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8年之後滅亡南宋,統一了中國。元朝地方政權實行行省、路(州)、縣三級製,行省為一級政區。據《元史·百官誌》記載,至元 18 年(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設立“中興行省”,省治設於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至元23年(1286年),徒省治於甘州,改稱“甘肅等處行中書省”,簡稱“甘肅行省”。這是甘肅設省的開始,甘州成為元王朝統治西部地區的中心。但是,元代的甘肅行省與今日甘肅省的轄區大不相同,元代的甘肅行省,基本上相當於原西夏的統治區,下轄7路、2州,即甘州路、肅州路、沙州路(治所在今敦煌市西南)、永昌路(治所在今武威市北)、寧夏路(治所在今銀川市)、亦集乃路(治所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南)、烏拉海路(在今內蒙古阿拉善地區)、刪丹州(今山丹縣)、西寧州(今屬青海),包括河西全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大部、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及內蒙古西部地區。今甘肅省黃河以東地區,則為陝西行省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