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彭陽縣委書記張佑昌

彭陽縣人民政府縣長張雋華

山的氣度,山的厚重,山的包容。

水的靈秀,水的睿敏,水的進取。

眼前這部由政協彭陽縣委員會編輯出版的《彭陽情韻——彭陽文史資料選編》,洋洋灑灑數十萬言,無不飽含著情深、情重、情趣、情韻,編著者要我們為之作序,首先是感佩、感激,還有感動、感奮。特別是在中國人民政協成立60周年之際,讀此書稿就像是和一位深交多年的親密朋友,在一起回首往事,促膝晤談,讓人感慨萬千,意味悠長。

彭陽這片土地,人傑地靈,物華天寶。在這本書中記錄的便是這山水之間群英創業的情景交融,也記錄了曾在這裏揮灑過汗水的離退休領導和外籍英才對這裏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及他們的真知灼見。況且文章的作者大都是當事人和見證人,他們所撰述的往往是旁人難以了解的細節和時代背景,彌補了史誌之略和遺漏。雖然有些撰稿人已經逝去,但他們根據親身經曆而留下的資料是十分珍貴的,為研究彭陽的發展史提供了別人無法提供的資料,也提醒我們注重搶救和挖掘“活資料”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資政存史,繼往開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時代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尊重曆史、記載曆史、再現曆史、宣傳曆史,不僅有益於人民、有益於社會,而且有利於傳播優秀文化遺產、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在傳承人文精神、建設和諧社會、推進科學發展等方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翻開這部書稿,以“親曆、親見、親聞”的特點,掬取了政治經濟、商業衛生、科技教育、社會曆史等諸多方麵的資料,從不同側麵反映了彭陽一個時期的革命史和創業史。尤其是書中選編了76位人物的不同事跡,一同構成了彭陽靚麗的現代人文風景線,這必將對彭陽走出一條符合縣情、特色鮮明的“富民強縣”科學發展之路,起到啟迪和激勵作用。

曾經篳路藍縷,方惜春華秋實。看今朝,彭陽已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繪製新藍圖的偉業已潮湧雲動。全縣上下正在努力“把生態建設成果轉化為經濟優勢,把黨建創新成果轉化為政治優勢,把平安創建成果轉化為建設和諧社會的有力支撐,把‘彭陽精神’轉化為自覺行動”。誠心告之,當前我縣強力推進“四個轉化”,就是對《彭陽情韻——彭陽文史資料選編》一書中所收錄人物奉獻精神的肯定與發揚,就是對他們所係情懷的慰藉和交代。

攜手新起點,邁步從頭越。我們衷心希望所有關注彭陽、情係彭陽的人們,一如既往地將那份眷戀之情與關愛之心常留故地,與我們相偕崢嶸歲月。因為做好彭陽這篇“富民強縣”的大文章還需你們最知情、最真誠的提示和鑒賞。

曆史是現實的積累,而現實是曆史的積澱和延續。這部《彭陽情韻——彭陽文史資料選編》就是在曆史和現實之間架起的一座智慧之橋,通過它我們可以理解曆史,點燃雄心,堅定信念。正如全國政協原主席李瑞環指出:“文史資料工作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以史為鑒,鑒往知來,使人們了解掌握許多不太被人們重視的史實。”客觀地說,在這部書稿中編選入的人物和事跡,隻不過是掛一漏萬,可這彌足珍貴的“滄海一粟”已根植此土,一定會枝繁葉茂。讀罷此書,或許對於我們尋找答案,進一步做好麵臨的中心工作,不乏史鑒,不無啟發。

過去,人們對彭陽“山禿水渾、地瘠民窮”的認識已成記憶;如今,彭陽正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為核心,實施“特色產業富民,能源工業強縣”戰略,發展前景燦爛光明。政協文史工作既大有可為又任重道遠,希望文史工作者要積極適應發展新要求,順應人民新期待,發揮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作用,多出一些像《彭陽情韻——彭陽文史資料選編》這樣精辟博豐、雅俗兼備的新文史資料,以其獨特的色彩和格調,促進政協文史工作再上新台階、新水平,為推進我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是為序。

2009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