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人們的潛意識裏,2012年似乎隱藏了巨大的秘密。2012年還未到來,整個世界便陷入混亂和動蕩。2011年初,突發於突尼斯、埃及,而後蔓延至巴林、也門、吉布提、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等國的“阿拉伯風暴”讓人們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瘋狂。“阿拉伯之春”隻是一個導火索,7月的“挪威槍擊案”和8月驟起於英國的“倫敦騷亂”之後,“占領華爾街”運動在全美國“華麗”地開場了。
自2011年7月初,幾個非營利性網站發起“占領華爾街”運動以來,“占領”的大火已經燃燒了半年有餘。“占領華爾街”運動從一場充斥憤怒的集會,蔓延至全球82個國家和地區。2012年1月28日,數以千計的示威者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市遊行,部分示威者一度衝進市政府,焚燒美國國旗、破壞電氣設備、毀壞藝術品,警方被迫采取行動,當天逮捕了大約300名示威者。
從發展趨勢來看,示威者已經從占領華爾街及紐約證券交易所等金融機構,到占領港口、機場、市政府等公共設施。“占領奧克蘭”的示威者甚至還打算占領一座建築作為“政治中心”,從“遊擊戰”轉向“陣地戰”。在這場席卷美國乃至全球的運動中,示威者的激情一直難以消退,“占領華爾街”正在變成一場持久戰。
在美國曆史上,平民對抗政府鮮有勝績。1932年6月,大約有45000名老兵和他們的支持者組成了“獎金軍”(Bonus
Army),在美國首府華盛頓的政府行政區外,阿拉科斯提亞河(Anacostia
River)邊安營紮寨,對國會表決施加壓力。結果老兵們和警察對抗,警察開槍,打死兩名老兵,矛盾升級。當時的美軍總參謀長麥克阿瑟將軍,在他的副手艾森豪威爾將軍、美軍名將巴頓將軍的協助下,指揮美軍第12步兵團和第3騎兵團,以主戰坦克、機關槍、刺刀,開始攻擊美國的退伍老兵,老兵們隻能作鳥獸散。
在“占領華爾街”運動中,一方是手無寸鐵的普遍民眾,一方是手持盾牌、槍械,駕乘坦克的美國警察,這也似乎預示著“占領華爾街”是一場沒有勝利的遊戲。示威者並沒有明確的政治訴求,也沒有統一的組織和綱領,隻是一種情緒的宣泄。在美國警察的曆次逮捕行動中,眾多示威者被打傷,甚至有示威者付出了寶貴的生命,過激的示威者最後隻能到監獄裏繼續抗議。
我們不禁要問,這個世界怎麼了?問題的症結究竟在哪裏?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曾說,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現在世界各地掀起的“占領華爾街”風暴,又是哪隻蝴蝶的傑作呢?政治問題背後都是經濟問題,歐、美、日等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體的民眾走向街頭,抗議不斷,主要原因還在於這些國家經濟長期低迷,失業率高企,“占領運動”便成為一種宣泄渠道。
在示威群體中,學生是重要的力量。經濟不景氣導致家庭收入普遍縮水,學費大幅上漲讓很多家庭不堪重負。申請助學貸款也因此成了眾多學生完成學業的必由之路,但這也讓那些大學生畢業即成為“負翁”。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發布的數據,2010年美國大學本科學生獲得的助學貸款比十年前增加了63%,未清償助學貸款餘額在過去5年間翻了一番,甚至超過信用卡債務餘額。
2011年10月2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了一項“減負”措施,學生貸款月還款上限不得超過借款人月收入的10%,如果借款人20年仍未還清貸款,剩餘債務將一筆勾銷。奧巴馬似乎想來個釜底抽薪,將示威群體中的大學生分離出去,但從結果來看,這招不太管用。
“占領華爾街”運動似乎正演化為20世紀60年代“民權運動”以來最具世界影響力的重大事件,但二者又有本質的區別。60年代的“民權運動”推動聯邦政府實行鏟除種族隔離製的改革,這場非暴力運動,最終消滅了公開的白人至上主義,為黑人贏得了民權。與黑人的“民權運動”取得了成功不同,本次“占領華爾街”運動卻是99%的中下層與1%的社會精英的矛盾,它涉及社會利益的重新分配,可以說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成為美國麵臨的最嚴峻的考驗。